“他是个好人。” “小明,你要记住:她是个好孩子,你要向她学习。” “他很坏,别跟他交往。”... ...
恐怕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听过类似上面的教导。尤其是小孩子,家长或老师(甚至我们的教科书等)往往会给他们灌输这样的思想,以至于他们潜移默化地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这个世界非黑即白。这种思维定势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我们的孩子将会过于简单地看待这个世界,不利于我们理性全面地看待问题。这是非常可悲的。
我们总是习惯性地以“好”与“坏”作为对一个人一件事的评判标准。孰不知,这世上基本没有绝对的好与坏、黑与白,更多的是灰色地带。人性是复杂而深刻的。为什么同样经历过二战并且作为受害最严重的国家,却拍不出像《辛德勒的名单》一样的电影?为什么我们拍不出《肖申克的救赎》?《阿甘正传》?... ...我想,除了技术层面的原因,最本质的还是我们对于人性的认识还不够;亦或是,即使我们的导演认识到达了这一层面,却由于多方受限,使作品不能为大众熟悉。这是历史的原因,这是根植于我们每个人心中的一种情结。要完全改变,尚需时日。不过,值得欣喜的是,国内也陆续出现过一些优秀的影片。如《活着》、《鬼子来了》、《霸王别姬》等,这些影片虽然毫不留情地扯下了历史的遮羞布,却为我们的心灵穿上了文明的外套,让我们变得不那么肤浅,更加厚重。
这世上本没有好人,歌功颂德的多了,就成了好人;这世上本没有坏人,批斗打倒的多了,便成了坏人。现实情况是,我们不仅歌颂和批斗,还要将歌词和批斗词写进书本,让后世不断歌颂、不断批斗。有人也许会说:那照你的意思,这世上就没有好人与坏人。我承认,那样的说法有失偏颇,但我真正想表达的是,我们不应一味地歌颂与批斗。假如这样,即便好人也会被妖魔化;坏人即使做了好事,也会被打入十八层地狱,永世不得超生。
我希望,那些拿着笔杆子书写历史的人和拿着麦克风说教的人,能够抱着一种对历史、对未来更加负责的态度。给我们一个更加全面和真实的框架,让我们知道一个事物它哪些是好的部分哪些是坏的部分,一个人他人性中美丽的一面和丑陋的一面;而不是,简单机械式的哪些是好人哪些是坏人。我希望,我们的家长老师,能够在教育中加入一些新鲜的东西,让我们的孩子变得更加理性和深刻,而不是变成一个个乖乖女或小愤青。我希望,我们每一个人对待生活的时候,能够清醒地认识大是大非,大善大恶,而不是一味地将目光停留在浅显的表层。正所谓小善非真善,小恶非真恶,如是而已。电影《鬼子来了》中,善良的村民救了一个日本兵的性命,却招来了日军大屠杀。这个故事很讽刺,但却道出了我们中国人骨子里的一种东西。人之初,性本善。多行善事。我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人民也都是以善为本。善本无错,可村民却忽略了一个最重要的东西——善在不同的情形之下,是有不同的评判标准的。假如从一开始村民不救那个日本兵,就不会使那么多无辜的人命丧黄泉。从这个角度说,“见死不救”在这个时候就成了一种善举。村民至死也不明白为什么善行会招至横祸,而救了日本兵的主人公也从一个杀鸡不会的“我本善良”,变成后来对投降的日本战俘砍杀的“杀人狂”。可悲可叹!是的!一味的善,不合时宜的善,充其量也只是小善、愚善甚至伪善。
若您还不甚明白,请参照《鬼子来了》中主人公的前后反差,相信您能有所感悟。
发表评论 评论 (6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