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如果您注册或者登录本网,则表示您同意本协议内容。

做一位内外兼顾的知识人——清华大学毕业典礼致词

已有 1477 次阅读    2012-06-23 21:56   标签清华大学    毕业典礼  知识 
我担心愈会用笔考试的年轻学生,愈不会用手来处理生活上的问题,愈少有心来关心自己以外的世界……

1954年(五十八年前)我参加大学联招时,台湾只有一所大学、三所学院。新竹清大在我读大三的时候创办,避掉了「我没考上」清大的失望。

 

今天首先要向1426位清大同学取得学士学位表达道贺。当你们获得了一所卓越大学的文凭,你已经比大多数的年轻人领先出发了。以后的路程、以后的速度,就要靠你们自己的选择。

 

我一生的工作,就是读书、教书、写书。每当有机会要和毕业同学讲话时,我当然会先做一些功课。美国媒体告诉我:近年来有两篇「毕业致词」被认为是特别杰出的。

 

一篇是贾伯斯在2006年史丹福大学讲话。结尾中的二句话大家一定很熟悉。Stay hungry(求知若渴)、Stay foolish(虚心若愚)。

 

另一篇是《哈利波特》作者罗琳(J. K. Rowling)女士在2008年6月的哈佛演讲,她细述「失败」带来的好处以及「想象力」的重要。

 

担任毕业典礼讲话的人,深怕讲错了话,会影响年轻学子的一生。罗琳女士坦率地承认:「不要担心,我根本记不得我毕业典礼中致词者讲的任何一句话!」

 

这给我很大的勇气,向大家继续讲下去。

 

一、三种可能的答复

 

今天的题目是「内外兼顾的知识人」。如果要问聪敏的清大同学,「内外兼顾」是指什么?我想可能会有三种有趣的答复:

 

「内外」兼顾是指:内心思维要与外在世界和谐相处。

 

「内」是指要家庭美满,「外」是指事业有成,二者要同时并进。

 

「内」是指对本国的事很关心,所谓本土化、在地化;「外」是对外国的事很注意,所谓全球化、国际化;也就是本土与国际连接。

 

这三个解释都很合情合理,但因为我的题目是指「内外兼顾」的「知识人」,我所要讲的是,我希望清大毕业生都能够做到:

 

专业内要「内」行 
专业外不「外」行

 

我就是希望每位清大人是兼具专业与通识的知识人。也就是陈校长勉励大家要「具备科学与人文素养的清华人」。这样的勉励也早融入你们在清华四年的教育规画中,如跨领域学程、通识课程、不分系双专长计划、国际志工、国际交流学习等。半世纪前我们读书时的大学课程,全是狭义的专业科程,毕业后就变成了通识的文盲。

 

自己最痛苦的发现是在美国读了五年书,廿八岁去威斯康辛大学教书,从经济系的助理教授开始,那是1964年。每到星期天打开二百多页的「纽约时报的星期天」版,就会发现其中一半的题材是看不懂的,如科学、宗教、艺术、音乐、建筑等等。

 

在「咖啡时间」(Coffee break)听美国同事们谈到他们观赏过的歌剧、画展、球赛,以及注视的国会立法及小区发展等时,就像哑巴一般无从加入;我就强烈地体会到:仅有一些专业领域的知识是不够的,自己必须要把知识领域扩大。

 

在相识的美国同事中,很快发现,除了专业知识,他们都喜爱音乐、体育、艺术、历史、文学、宗教,这即是我日后向往的所谓「文艺复兴之人」(Man of Renaissance)。他们的渊博提醒自己专业外的不足。这即是为什么我认为通识教育的重要,一定要让在美国出生的两个孩子在大学接受完整的Liberal Arts课程;这也是为什么我要向大家鼓吹:专业内要内行,专业外不外行。

 

二、圆满的人生

 

与年轻朋友交谈,我常向他们提醒,不要羡慕那些大官、巨商、新贵;而是要学习那些专业以外也不外行的人!学习他们在专业中,可以沉醉其中;学习他们在专业外,也享有人文情趣。

 

对专业以外的人与事,对专业以外的知识与环境没有时间及兴趣去了解,就会变成专业外的孤独,甚至变成专业外的「文盲」。

 

1980年代的美国社会曾流行过「功能性文盲」(functional illiterate)一词,它是泛指那些缺乏处理生活及周边环境能力的人,如不会读家具组装的说明书、不能修理家中水电的细微故障、不会填报所得税。把西方社会这种「实用性」的定义用到台湾,我就担心愈会用笔考试的年轻学生,愈不会用手来处理生活上的问题,愈少有心来关心自己以外的世界。

 

要判断一个人的一生成就,只要认真观察他自身是否拥有较高的学习意愿、较强的反省能力、较大的包容态度、较深厚的专业知识,以及持久的阅读习惯。

 

一个没有学习能力的个人,他(她)的知识水平就会停留在二十岁左右的大学时代,他(她)的心智成熟也就停留在青少年时期,这将是一个多么残缺的人生!

 

人的一生就是在寻找各种因素的平衡:家庭与工作,所得与休闲,储蓄与消费,小我与大我。要做一个内外兼顾的人,我想七成或八成时间用于「专业」,二成到三成时间用在吸取「专业外」的知识;否则,就容易变成「太多专业,太少人味」。

 

一个圆满的人生是指:专业领域内是内行,专业以外也不外行。

 

三、面对「信息超载」的叮咛──用「注意力」

Attention Economy)克服

 

现在年轻一代最使自己困惑的一个问题大概是信息太多、时间太少,即所谓Information over-load(信息超载)。要减少这种困惑,二位美国管理专家(T. H. Davenport, J. C. Beck)十年前提出了一个很实用的观念:要善用「注意力」,克服信息超载的焦虑,「注意力经济」(Attention Economy)一词也就应运而生。

 

「注意力」的定义就是把精神集中,投注在特定信息的项目上。这些项目进入我们「意识」,经过筛选,然后决定是否采取行动。「意识」是靶,「注意力」是靶心。

 

「注意力」的最重要功能不是在收纳信息,而是剔除信息。

 

得来容易的信息不容易引起注意;自己花时间与金钱取得的信息,才会受到重视。

 

「信息疲倦症候群」的症状就是烦躁、易怒、胃痛、失眠、倦怠。

 

诺贝尔经济奖得主赛蒙(Herbert Simon)说得对:「信息消耗了接受者的注意力,因此信息过多就产生了注意力匮乏。」当大家忙于四处收到的电子邮件,就少有时间专心在思考与反省。

 

注意力有报酬递增倾向,不能滥用注意力。

 

由于经济学的基本思考就是环绕在优先次序、机会成本、比较利益、最有利选择等法则上,自己也就不自觉地归纳出要如何善用「注意力」的六个要点:

 

自己既然不可能读遍一个领域中相关的书,就只能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一流书」上。

 

不需要把自己当成「消息最灵通的人」,做信息的奴隶,但要做善用信息的人。

 

善用「注意力」,「舍」才会「得」,就是善于掌握「优先次序」──分清哪些是重要及不重要。

 

注意力难以聚焦的最大敌人,就是不肯说「不」。作人面面俱到,做事拖拖拉拉,讲话拖泥带水,决策左顾右盼,这就会产生「注意力匮乏症」。

 

获取信息的原则:不在量,而在质;不在快速,而在精确;不在免费提供,而在是否实用。

 

丧失注意力的人,等于丧失了自我;集中注意力的人,才能孕育创新;善用注意力的人,才能发挥生命力。

 

各位优秀的清华毕业生,当你们戴上了「注意力」的镜片来看周边一切,忽然一切都变得比以前清晰,它使你清楚地掌握优先次序,分辨哪些该做,哪些该放弃,哪些该坚持。

 

这样你才会有时间、有心情,优雅地做一位「内外兼顾」的人。

 

四、受人尊敬的沈教授

 

在台湾社会中,我尊敬那些在专业领域中表现出色的人,也向往一些在他们专业领域以外,表现得博学多才,拥有人文素养的人,清华前校长(1994-1997)沈君山教授,就是这样杰出的一位。

 

我与沈教授相识四十多年,可惜近五年来他一直在清华校园的住宅中沉睡未醒,令所有认识他的海内外朋友心痛与怀念。刚才我和黄秉干院士一起去看了他,轻轻地告诉他:「等一下我会对你最挂念的清华同学讲话。」

 

沈教授一生潇洒,自在地出入于科学与人文之间、学府与庙堂之间、台湾与大陆之间、本土与国际之间、爱情与友情之间。

 

沈教授最大的财富不是他拥有财富,而是他拥有专业与通识以及深厚的中华情怀。这真是清华同学值得向这位老校长学习的榜样。

 

【2012/06/18 联合报】http://udn.com/

 

-----------------

 

 

高希均教授,1936年生于南京,1949年随父母来到台湾台北,在南港的眷村中长大。求学阶段先后从台北商业职业学校,以及国立中兴大学农业经济学系毕业。1959年赴美读书,1964年获美国密执安州州立大学博士学位,是经济学家、天下文化出版集团创办人。

 

高希均曾任国立台湾大学商学研究所讲座教授、行政院顾问、经济部顾问、国立中央大学荣誉教授、及美国威斯康辛大学河城区经济学系教授多年,并于1971年至1980年间担任美国威斯康辛大学河城区经济学系主任。

分享 收藏|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涂鸦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