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如果您注册或者登录本网,则表示您同意本协议内容。

转自南方周末:韩寒,太平洋的风从哪里来

已有 559 次阅读    2012-05-21 22:39   标签韩寒  台湾  进步文化  地域特征 

听着张艾嘉的歌曲,记录着自己的感动和反思,韩寒希望把他在台湾感受到的“太平洋的风”跟所有人分享。这篇在网上爆红的文章,我相信它的论据,不争议它的结论,我在这里只想讨论韩寒的论证方式和比较方法。

一名诚实的计程车司机和一位厚道的眼镜店老板,这也是我熟悉的台湾普通民众,但由此就让韩寒得出结论:“在华人的世界里,它也许不是最好的,但的确没有什么比它更好了”,未免显得有些单薄。台湾近年来接二连三地发生弑父弑母案件,最近又爆出三名少年在台北西门町恶作剧地向无辜的街友(流浪汉)泼粪,人们可以举这样的案例来反驳韩寒,证明台湾的道德滑坡和传统沦丧吗?当然不行!这些个案充其量只能说明台湾的某一个具体的点不好,台湾的民风淳朴和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超出许多大陆人的想象。同样在大陆,归还手机的出租车司机也举不胜举,用良心赚钱的小摊小贩也随处可见,我们由此就可以掩盖毒胶囊的存在和无视强拆下的冤屈吗?

当然,韩寒不是在写论文,一篇博客谈谈自己到某地的观感,用不着做严谨的民调,从而得出四平八稳的结论。问题是韩寒由此笔锋一转,批评着大陆的种种不是:“我失落在我们的前辈们摧毁了文化,也摧毁了那些传统的美德”,并由此“要感谢香港和台湾,他们庇护了中华的文化,把这个民族美好的习性留了下来,让很多根子里的东西免于浩劫”,这样的行文格式,就很容易被别人误读或拿来说事,甚至授人以柄。

好不要形成这样的行文模式:肯定别人的都很具体,否定自己的都很抽象,甚至上纲上线。这会让读者搞不清楚作者的原意,到底是想在比较中找出差距,昭示国人,迎头赶上;还是就是想证明自己不如人?这样的为证明而证明,除了宣泄自己的情绪,对中国到底有什么助益呢?

我在很多文章里,毫不避讳地写了台湾的许多的好,却一直提醒自己:要就事论事,不要冲动地得出“台好陆坏”这样的根本性结论。一篇文章尽可以强调异地在ABCD诸方面的好,甚至可以拿自己的甲乙丙丁进行比较,但最

这种行文模式更糟糕的后果,就是模糊了论理的真正标的物:本来是讨论好与坏、优与劣、是与非的问题,就这样抽象地转化为地域之争,再掺和着历史的恩怨、文化的冲突、利益的纠结,从而彻底把议题失焦和解构。

中国近两百年历史,特别是“五四”以降,一直呈现出两个维度的矛盾:时间维度上,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进步与落后;空间维度上,中国在世界大变局中与他国的关系。不幸的是时间维度的现代化进程,总是被空间维度的地域之争所打乱,联俄、亲美、反帝、防修……中国在追求民主、自由、富强的道路上,总是被错综复杂的空间争论所搅合。无论是中学为体还是西学为体,无论是闭关锁国还是全盘西化,我们总是善于把所有问题转化为空间的对立和冲突,而问题真正的本质却淹没在地域之争的口水泛滥中。

当进步文化出现在中国的历史舞台,反对势力为了避免暴露双方的矛盾实质是进步与落后的斗争,总是想方设法把双方的矛盾转变为民族和地域之间的冲突,于是国家主权、民族尊严、历史情感、文化传统、现实利益等一系列议题掺乎其间,将问题的选择复杂化。令人匪夷所思的是,进步文化的不少鼓吹者居然也常常随风起舞,配合着这样的议题转化,全盘否定中国的传统、口口声声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自由言必称美国,民主总爱举台湾。问题是,自由本来就是好东西,并不是只有A国的自由才是好东西;民主本来就是好东西,也不是只有B地的民主才是好东西。为什么要强调它的地域特征呢?

在台湾,马英九们就尝够了这种议题转换的苦头。民进党高举起“爱台湾”的大旗,将“爱台湾”变为其一党的专利,即便是陈水扁的贪腐,也硬拗成是“卖台集团”对“爱台湾的人”的迫害。而马英九每一次推进两岸交流,都会背上“卖台”的骂名。痛苦的教训,迫使马英九发现,必须抢占“爱台湾”的舆论珠穆朗玛峰,要让所有的老百姓认识到贪腐和让台湾空转才是真正的卖台。

民主、自由、爱国、爱乡,都是美好的字眼。请清醒地认识到:美国政府最常说、最爱说的关键词,除了民主、自由、人权等所谓的美国价值观,还有就是美国的利益。中国在追求民主自由富强的道路上,请把人权和爱国的旗帜一起高高举起。

百年来,中国人总是扭着脖子,盼望着别的地方吹来改天换地救中国的风,到最后才发现:太平洋的风从哪里来?它不是来自异域,而是来自每个人的心里。

分享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