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如果您注册或者登录本网,则表示您同意本协议内容。

转自人人:比坏人更坏,比好人更好

已有 1023 次阅读    2012-06-16 15:14   标签人人 

在这个世界上,弱者的生存是不容易的。遗憾的是,好人往往是弱者。为什么这样,经济学中有个“斗鸡博弈”的理论可以解释——假如两个人都采取强硬态度,针锋相对,结果是两败俱伤,如果一人强硬一人软弱,软弱一方会吃亏,但遭受的损失要比针锋相对时的损失要小。所以,假如好人和坏人进行一场零和博弈,好人往往会选择退让,成为损失的一方,坏人则可以获利。哈耶克在《通往奴役之路》中,认为集权主义的独裁者必须在置道德于不顾和遭受失败之间做出选择,最终获胜的一方一定是置道德于不顾的一方——他们可以选择的手段更多。

 

前几年火了一本书叫《狼图腾》,书中大力提倡狼性和狼文化,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社会竞争的残酷现实,被许多人奉为圭臬,很多企业也把“狼精神”作为企业文化来倡导。这种学说流弊很大,和传统的儒家学说背道而驰。但是,儒家学说在今天早就没有市场了,所谓“文质彬彬”的君子,在险恶的社会上,不到一个回合就被对手秒杀。这是传统文人儒者的天然短板,历史上越是饱读诗书的儒者,越迂腐疏阔,在太平盛世还可以过上体面的生活,一到乱世,“人为刀俎,我为鱼肉”,被整得惨不忍睹了,不乏扛不住而屈服的伪儒。中学语文课本上有篇吴晗写的《谈骨气》,大谈“威武不能屈”,到了“反右”的时候,也很无情地去整别人。

 

历史上文人儒者弱势的原因很简单,儒家只教人善,不教人恶。所以,笃信儒家学说的人很容易就变得“比好人更好”,极少有人会变得“比坏人更坏”。这并不是儒家学说的弊端,因为很多信仰都是教人向善而非不善。一个没有任何信仰的人,丢到社会上,自然而然就会变成一个坏人。假如世界上完全没有任何信仰,那么由人组成的社会和狼群就没有太大区别,就是“率兽食人”的世界,在那种环境下,唯一起作用的法则就是“丛林法则”。孟子说“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这个“几希”的地方,就是信仰。人类社会之所以有不同于动物群落的地方,正在于有信仰。但信仰并不是所有人都有,只有君子才有(“庶民去之,君子存之”)。在君子和小人的斗争中,君子往往不敌小人,因为身上缺乏狼性。

 

好在并非所有君子都会落败。还有一些君子,不仅有本事做到“比好人更好”,还有本事做到“比坏人更坏”。比如王阳明。康有为说王阳明是中国历史上唯一能文能武的全才,这话绝不过誉。岳飞只是一介武夫,虽然能写两首不错的词,但离“能文”的标准还差很远。辛弃疾、陆游算是懂点文学又懂点兵法的人,但和王通、张载这些“能文”的人相比还是有距离,和孙武、韩信这些“能武”的人相比也有差距。而对于王阳明来说,“能文能武”他都当之无愧地做到了。换句话说,王阳明是一个能做到“比坏人更坏”的君子。

说王阳明“比坏人更坏”不是黑,是赞。假如王阳明不“坏”,他没有可能对付得了那些“坏人”,包括朝廷里当道的奸佞、山野中未开化的土匪。王阳明能把那些土匪收拾得服服帖帖充分说明土匪的那些伎俩他都懂,而且比土匪们更懂。这里的“懂”,不仅仅是知道怎么回事,还要会用。孙武说“兵者诡道也”,兵以诈立,通常的文人带兵是不行的,但王阳明对付土匪的手段比之土匪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个手段不是残忍和野蛮,而是“诈”,是“诡道”。

 

一个人并不是说想学“坏”就能够变“坏”了。尤其是对于有信仰、受过教化的人。王阳明之所以能“比坏人更坏”,因为他吃过很大的亏,他在和坏人的较量中一度失败过,而且败得很惨,血本无归。但他留了一条命,没有死,然后就懂得了怎样“比坏人更坏”。曾国藩也是一个“比好人更好,比坏人更坏”的人,但曾国藩仍然有人说他坏,王阳明却很少有人说他坏(当时有,过了那个时代就越来越少),所以王阳明比曾国藩要更加高明,更加不留痕迹。

 

王阳明人生重要的一课是武宗正德元年丙寅,上封事,下诏狱,差点死在那场政治斗争中。研究一个人牛逼的原因,最好从他苦逼的地方去着眼,绝世武功通常是在最险恶的环境中炼成的。王阳明这一年文章极少,诗却不少。文人最痛苦的时候很难写出文章,却很容易写出诗。我读他的诗集,绝大多数都是光风霁月浩气沛然的句子,但如果只有那些,就不构成完整的王阳明,丙寅这一年,他在狱中写的那些诗,更多的不是罡风浩荡,而是悲恻动人。也就是在这些悲伤难遏的诗中,我找到了一些隐微的线索,比如《读易》里的两句,“蹇蹇匪为节,虩虩未违道”,暗含的态度是:走投无路并不是君子的宿命,用一些非常的手段也不算违背道义。从这句诗里就能推测出,王阳明在和小人的较量中惨败之后明白了这个道理:要生存,不仅要“比好人更好”,必要的时候,还要有本事“比坏人更坏”。只有这样才可以不受制于坏人。

 

对于常人来说,难以解决的一个问题是,如果你明白想生存就要遵循“丛林法则”,那么很多人就会摒弃“做一个好人”这种信念。在世俗的认识水平和修为境界上,好与坏始终是二元对立的,内心遵奉弱肉强食的规律,言谈上又讲谦和礼让,是做不到的。境界达不到,可以要做,就流于虚伪狡诈。只有贤哲,才能够将二者统一起来,就像《天龙八部》里的扫地僧一样,可以杀人,也可以救人。

 

说到底,王阳明的“坏”还是有局限的,说他“比坏人还坏”,也只是比一部分坏人“坏”——他能打败山中的贼寇,也能打败心中的贼寇,却不能打败朝中的佞臣,因为真正的坏人坏起来是没有底线的,只要你有底线,就不可能打败他们。但欣慰的是,王阳明有另一把秘密武器,通过这种武器,他的门人弟子以及再传弟子终于在他死后打败了朝中佞臣,并将其学说广为流布,这把武器就是“比好人更好”。

分享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