乒乓球底板弹性的简易判别法
已有 2169 次阅读 2013-12-10 16:36乒乓球底板弹性的简易判别法
乒乓球底板的弹性是底板质量最重要,而又最困难实现的的指标,它在大球时代更至关重要。由于使用者对底板的重量有要求,而竞赛规则对材料选择又有限制(要求85%为木料),要达到理想的弹性绝非是件容易的事。 在实验室里我们可以很精确地测定,例如用夹具夹牢拍柄模拟人手执拍,放置在有鲜明标尺的背景前,通过联动装置,在乒乓球从30cm高度自由落下瞬间,启动电子撮录机,通过慢镜回放或计算机处理,可观察到第一弹跳的高度,这第一弹跳的高度就是我们衡量底板弹性的依据。 但在市场上消费者不可能作类似的测试,一个最简单实用的办法就是一手持拍不动,(最好办法是一手将拍柄按在桌边,以免持拍手晃动影响可比性)另一只手让乒乓球从约30cm高度自由落下,看看其弹跳次数。因为若底板弹性强,自然每次回弹都高一些,最后反映下来是回弹的次数多一些。我们的科研人员作过市场调查,除非刻意追求低弹性的防守型底板外, 底板弹性大体上有如下规律:
低挡胶合板底板: 1.5---2.0 次; 中挡专业底板: 2.5 次; 高挡专业底板: 3.0-3.5 次; 玻纤/碳纤底板: 3.5---4.0 次 超弹玻纤/碳纤底板:4.5次,或4.5次以上,极少数能到5次。可惜我们跑了不少体育商城,还未找到能弹跳4.5次的。 (在这里0.5次是指最后一跳不完整,高度低很多或很勉强)
另外要注意:拍的厚度、重量要类似才好比较,否则很重、很厚的拍拿来比就没有意义,因为实战中这种拍是没有人用的。当然材质要苻合竞赛规则也才有意义。 广大球友不妨以上述方法加强自我保护,千万不要盲目追求名牌,更不要迷信洋货,一句话,货品优劣惦惦(重量)看,量量(厚度)看,数数(弹跳次数)看,这样便一目了然,总之拍要轻,厚度要合适,为轻而减薄,刚度很差(刚度与厚度立方成正比,影响很灵敏), 当然一定要数数弹跳次数,至于敲击听声,这倒是次要的。千万不要为精美的包装,漂亮的商标滴塑所迷惑啊。
乒乓球之“望,闻,问,切”---器材篇
中医学里的"望,闻,问,切"相信大家都知道,我觉得“望,闻,问,切”也同时适用于乒乓器材的挑选,可帮助大家找到称心如意的武器。
乒乓球之“望,闻,问,切”---器材篇之一:望,在这里有三种意思,其一,是渴望,欲望,首先是大家有找到称心如意武器的渴望,有拥有的欲望,这是推动力,是诱因。其二,是观望,看到一款器材,不急于下手,先观望,了解更多的信息,看是否值得和适合。其三是,观察,细看,想深入了解,就要细看,看其结构等细节,收集有关的详细资料。如果是收藏之用,还看其面材,力材等外观之品相。
乒乓球之“望,闻,问,切”---器材篇之二:闻,在这有两种意思,其一,是善于听,听球友,教练的评价,特别是用过的人的感受,可以看测评报告,试打感受,不过只能参考,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不能尽信。其二,是加深了解时听敲击之音,这个对于了解器材的基本性能有一定帮助,具体做法可以在网上搜索,不在这里细说。
乒乓球之“望,闻,问,切”---器材篇之三:问,就是询问,问用过的人,球友教练都可以,“三人行,必有我师”,好的商家也可以提供一些宝贵的信息,我每次去购器材都先问商家的看法作为参考。反正有疑问的地方就问,包括器材的结构,性能,价格,优点,缺点,适合打法等。
乒乓球之“望,闻,问,切”---器材篇之四:切,是判断,下结论。最好能先试打,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判断,看是否适合自己。看重量,可以用电子称,柄型,是选择ST,FL还是AN,不同的牌子柄型和板型不大一样,也要留意,还有不同的底板跟不同的套胶搭配有不一样的效果,反正就要全面考虑,综合判断。
通过“望,闻,问,切”大家一定能找到称心如意的器材
速度、控制、底劲、弹性---关于底板的四个名词的讨论
在我们刚开始打球时,常可以听到这样的话语——“这支拍子弹性大些,好打一些”,或是“这拍子弹性好大,有点不适应啊”。
当我们的水平已经入门之后,随着周围球友的增多和水平的提高,也许又会有人对着你那支相伴多时的球拍说,“这拍子底劲不行,换一支吧”。
于是我们跑到球具店里,想换一支兵器,但面对眼花缭乱的东东却又一时不知所措,这时也许你会在商家的柜台里找到一本某厂商的器材目录,翻开里面,花花绿绿的图片下面,往往又标着这样两个指标:“速度”和“控制”。
速度、控制、底劲、弹性——四个名词纷至沓来,你是不是会有点糊涂了呢?不妨让我们共同来一次讨论,好好的“打破沙锅问到底”。
要清楚理解这四个名词的含义,先要从乒乓球的击球原理说起。
乒乓球运动的核心在于碰撞运动,即通过运动员作出技术动作,使球拍与球体发生碰撞,碰撞瞬间球体获得一定的动量(P=MV)。这里的V,有两层意思,一是指球体沿弧线向前飞行的线速度,二是指球体自身旋转的角速度,相应的,乒乓球运动中就存在了速度与旋转这一对立统一的矛盾。
在乒乓球运动的早期,限于乒乓球技术的发展水平和器材的制造水平,球拍相当于一个刚性物体,即球拍触球瞬间其形变极其微小,以至于无论在我们的手感上还是在出球的性质上都表现不出来。此时球与球体的碰撞,在击球性质上的外在表现往往是声音清脆、停球时间短、球飞行弧线曲度小、球的飞行速度随飞行距离的增加而呈直线下降的趋势……然而,奥地利那位法律大学生将海绵首次应用于乒乓球拍的灵光一现,为乒乓球运动发展的新纪元微启了一道门缝……不久,日本人弧圈球的发明终于令沉重的闸门徐徐打开,迎来了一片灿烂的新天地……时至今天,乒乓球器材的花样已经多到了有的人恨不能要强制统一的地步,处于这项运动核心地位的球体与球拍之间的碰撞也发生了质的改变——整体而言,球拍已经具有了相当大的形变能力——购买海绵时要捏上一捏看其恢复的快不快,底板厚度降低到一定程度时打球中会觉得“震手”;击球瞬间停球时间显著增加,高水平运动员的球拍更尤如有粘性一般能配合其灵巧的手腕细腻的手感加以千般变化万般微调;击球时只听“哧”的一声闷响球也可以如箭离弦猛串出去,落在台面上还能如脚底抹油一般愣从你眼皮底下滑过;球在空中的轨迹,既可如被盖庭讥讽为“两面放高球”的阿佩依伦们的高吊弧圈,也可似盖庭塞弗一般咄咄逼人;更不用说有时看起来温柔如水的小小银球,晃悠悠来到你的面前,跳起后却突然现出顾大嫂的本性……这一切的一切,就源于你我手中的球拍,已不再似过去的钢板一块,而更像是弹簧。
从纯理论上来看,过去的碰撞,鉴于球拍形变很小,其动量和能量的传递过程可以近似的用 [MV的改变量]=FT来表示(这里我们仅讨论线速度V),其中MV即球体所具有的动量,FT表示击球过程中运动员赋予球体的冲量,其中F即球体的受力,T即球与球拍的接触时间即“停球时间(dwell time)”,来球本身具有一定的线速度因而具有一定的动量,而在冲量作用下其回球的动量发生改变,线速度的大小和方向也发生改变。过去的技术动作尤其攻球技术以撞击为主,出球的初速度快,底板质硬(国产老底板可都是号称从楼上摔下去都不会摔烂的)而厚(彼时底板多为七层甚至九层)、重(大都在90-100g以上),形变能力小,停球时间短,硬、厚取其容易借来球之力,厚、重因可增大球拍挥动中本身具有的动量。
而今天的碰撞过程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球拍更接近于一个弹性体,其形变能力无论在我们自己的手感上还是出球性质上都体现的愈加明显,与来球接触后,柔韧的木质可以保证球体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与球拍的相对速度趋近于零——即停球时间大大延长……虽然球拍目前——包括在可以预想的未来中——其性质都还不会完全等同于弹簧,但看看弹簧与物体碰撞时的物理公式无疑会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现今条件下球与球拍碰撞的这一过程:F=KX——即运动物体与弹簧接触并致其形变的过程中,物体所受到的弹簧施加的反作用力的大小,在数值上与弹簧的弹性系数和弹簧的形变程度之积相等。换言之,对于同样一个弹簧,其形变越大,对向之施压的物体的反作用越大;面对具有同样动量的物体,弹簧弹性系数越大则反作用越大。这就好比拉弓,只要弦还绷的住,你拉的越满,蕴含的力道就越大,射出的箭也就更具威胁。
那么,今天的球拍,怎样才能算速度快、控制好、底劲足、弹性佳呢?
乒乓球的击球速度,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来球着台后弹起的第二弧线的飞行时间,二是指球被击出后回球到落到对方台面前的第一弧线的飞行时间。当然,最后的击球效果还与回球在对方台面弹起后的飞行状态密切相关。需要注意的是,此处的速度,并非以我们平时所说的多少米/秒的标准来衡量的,而是指球体在一定距离中通过所用的时间,时间越短则速度越快。传统的快攻打法,站位近而动作小以缩短来球的第二弧线飞行时间,力争在上升期击球并尽量压低弧线以缩短回球的第一弧线飞行时间,往往使对手感觉自身动作慢了一拍而反应不及;与此相应的,传统底板与球接触的停球时间短(脱板快),从而减少了球在接触瞬间的延搁,有助于提高出球的初速度,通俗的说“一碰即飞”。我们通常说某块老底板,比如老红双喜、老盾牌、老双鱼、老流星、老友谊、金友等等的速度快,主要就是指其出球的初速度快,同时便于借对方来球之力回击。但必须看到的是,一来由于空气阻力的作用,球在飞行过程中速度直线下降,结果造成看似来势汹汹的快攻只需适当退台即可从容应付;二来停球时间过短,使得选手来不及作出微调——因为击球过程实质上是手上神经系统本体感受器感受来自球拍的外界刺激再将刺激传导给神经中枢由中枢作出适当的条件反射以指导效应器(如肌肉、骨骼)作出反应的过程,而刺激没有一定的持续时间是难于引起神经系统足够的兴奋的——其结果必然是技术发挥的灵活性受到限制、击球质量和战术效果打了折扣。
随着乒乓球技战术水平的飞速发展,特别是旋转因素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使得传统的建立在单纯碰撞反射模型上的速度概念受到了挑战——要制造强烈的旋转尤其是击出高质量的弧圈球,就必须有足够的停球时间,且球拍对球体的作用力线要在一定范围内尽可能偏离球心;击球时更注重全身肌肉的协调发力,注重身体重心的运用,动作幅度增大,站位逐渐靠后,相持球日益增多,击球时间趋晚,过去的快攻模式更多的只能用以加快衔接、争取主动而缺乏一板毙命的威力;发接发水涨船高,相持球变化莫测,要求选手处理球的细腻程度更高……凡此种种,使曾经是一代球迷梦寐以求的老红双喜们成为了历史,而继承传统并有所创新的国产底板新生代和伴随改革开放涌入的进口底板则在专业市场取而代之、二分天下。
现在的底板,相对较软而薄,多为五层,木质较柔韧,借助于这些特性,其触球后能适当延长停球时间并由于来球的冲击力和选手的迎球挥拍而产生一定的形变,从而将球“吃”住使选手有充分的时间摩擦球和进行各种微调,当形变达到最大程度时,形变开始回复并在瞬间将球加速弹出。这种过程在一些进口的ALL+~OFF-底板上体现的尤其明显,甚至有的型号由于板身太薄形变太明显传递到手柄上的震动感太强而产生了所谓“震手”的感觉,比如DONIC WALDNER DICON、YASAKA EXTRA、BTY KORBEL等。由于停球时间的延长,此时球的出手速度看上去并不算很快,显得击球节奏稍慢,但由于球拍回复的过程中将形变所蕴含的一定能量释放出来并传递给球体,故球脱离球拍瞬间的实际速度未必慢于传统“一碰即飞”的硬质底板的脱板速度,而且由于大大增强了旋转的原因,球在飞行过程中受空气阻力而引起的速度衰减并不十分明显,甚至往往在对方台面着台弹起后由于受台面所给磨擦力与反弹力的合力作用而呈加速状态。鉴于此,我们对底板的速度性能的理解似也需要更广义一些。当然,通常来说,我们所谈的底板速度在相当程度上仍然指的是传统概念。
对于主要建立在形变基础上的底板而言,其速度性能的表现大致受到以下几方面影响:
1、来球速度:来球速度越快、动能越大、冲劲越强,则造成底板形变越厉害,相应的反弹也会越强劲。
2、底板形变后的回复能力:任何碰撞过程都必然伴随着能量的衰减,就好像一个标准的乒乓球从30cm高处落到一张标准的台面上弹起的高度只会是23cm而不是更多,底板形变中所蓄积的能量也绝非能够百分之百的传递给球体,其回复能力越好则球体回弹时获得的动能也越大。或者说,既要吃的住,又要弹的出。这里就包含了一个矛盾,即底板材质越软,停球时间就会越长形变也可以越大,F=KX中的X也就越大,但此时K也相应下降,极端推论如乒乓球落在一块柔软的浴用海绵上,球会深陷海绵之中,形变是最大了,停球时间更是无限长了,但球也弹不起来了。解决的办法,就是尽量在材质选用和搭配上想办法,尽可能寻找韧性好的材质,以获得最佳的形变和回复能力。于是,当制板专家视线范围内合适的天然材质都被用上之后,合成纤维的引入自然水到渠成——碳纤、芳纤、玻纤等在这方面的能力显然远非天然木质纤维可比。
3、选手挥拍的速度:选手挥拍动作越快,球拍触球瞬间球与球拍的相对速度越大,给予球拍拍身的冲击力也越强,相应的形变也越厉害。
4、触球瞬间来球与球拍所成夹角:夹角越大或说越接近九十度,则来球线速度在垂直于拍面方向上的法向分速度越大,给予底板的撞击力越大,形变亦相应增大。
由此看来,一块底板在实际击球过程中在速度方面到底能发挥多大威力,并不像厂商们器材目录上标个“速度:X”那么简单。厂商们所标称的数值,大都是以自身系列产品中的某一个型号为参照标准,在相对单纯的条件下测算得出的,既与复杂多变的实际情况相脱节,又含有相当成分的主观因素,不同厂商的标称值之间更缺乏可比性,因此只能作为大概的参考而不宜盲目地“唯数字论”。
在厂商的目录上,还有一个指标与速度相伴相生,这就是“控制”——一个更模糊的概念。
什么是控制?不同风格的选手、不同技术的运用有各自不同的要求:直拍选手希望反手吸弧圈吸的住、加力推的落点能到位;注重台内球控制的选手希望摆短摆的住而不至出台出高球;弧圈选手希望能挂起球来还能冲得出去;防守选手希望削的住那飘忽不定的高吊弧圈和如狼似虎的突击还能时不时来个逼角、转不转……而根据前面已经提过的击球过程的生理学原理,要使我们对来球作出适当的反应或说运动系统表现出适宜的兴奋,外加刺激就必须达到一定的作用时间和强度——一定的作用时间为兴奋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而一定的刺激强度(阈刺激或阈上刺激)也是兴奋产生的必要前提——或者说,一定的停球时间才使我们来得及通过球拍对球作出感知并作出相应动作,一定程度的球感才使我们手上的感觉神经获得足够的信息以供运动神经中枢作出准确的判断并进而向运动系统发出正确的指令。
在一定范围内,球拍材质越软,形变程度越大,停球时间越长,则我们对球的控制就更从容,进行各种微调的机会也越大;同样地,底板材质和结构越好,就越能真实、细腻的反映来球的性质并将这些信息准确、及时地通过木纤维(或合成纤维)传递给我们。一块底板,也许其木质较软而停球时间较长,但由于木纤维质量、底板构造、制作工艺等方面的原因,其球感并不清晰更谈不上敏锐,仅能告诉你来球大致向哪个方向、有多快、大致什么旋转,而对于来球角度、力量、旋转的细微差别则反映不够,控制性能自然不高——整体而言国产底板在这方面恐怕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另一块底板,也许其木质坚硬、拍身较厚,因而停球时间短,但其球感却很清晰敏锐,在相当短的瞬间仍然能为使用者提供足够多的来球信息,而回球是否控制的住就要看选手自身的技术熟练程度了——STIGA Clipper Wood便是这种类型的代表;而有的底板,如AVALOX 500、STIGA Allround Classic (AC),则两者兼具,木质柔韧停球时间相对较长且球感细腻毫发毕现,自然成为经典之作。
需要注意的是,有的厂商如Butterfly还在其底板性能指标中加了一项“feeling”,即手感的软硬,往往容易与控制相混淆。通常人们可能会觉得手感较软的底板较易控制,手感较硬者则相反,但我们并不能因此而将手感软硬程度与控制性能划上等号。典型的例子如Butterfly的Primorac Carbon,加入了碳素纤维,速度快力量足,停球时间较短,更兼由于合成纤维的通病——对球感的反映和传递不如天然木纤维那么自然真实,其控制性能平平,BTY就以桧木作其表层材质,由于桧木的天然特性,使其手感有所改善,但于其控制却无实质性的帮助——类似做法在碳素底板中是很常见的;又如加入了芳基纤维的底板,由于芳基自身的特性,其手感相对较柔和,但由于芳基纤维的韧性很强,其速度很快,停球时间不长,对其控制性能也有所影响。
再者,对球的控制是以人为主体的,因此球拍的作用毕竟只是处于辅助地位的,随着使用者球龄的增加、技术的熟练、实战经验的丰富,其大脑皮质下的运动条件反射日趋巩固,神经联系更加稳定,神经过程灵活性更高,对球的控制能力自然也日益增强,而对器材的依赖也随之减少,这就是为什么有的人拿着一支很破的拍子照样可以把一群蝴蝶打的气急败坏的原因。
最后,还有几点也不妨看看:
1、触球的是拍身,但“沟通,从拍柄开始”。精明的商家自然也不会忽略这一出彩之处,于是乎,WRB、DICON、SENSO、REFLEX System……虚虚实实层出不穷……炒作成分自然是有的,但对控制性能的影响或多或少也会有一些。到底效果如何,就全看个人喜好了。
2、拍身厚度和硬度降低到一定限度时,击球过程中震动感明显,这显然不适应传统快攻技术的需要,对在近台打颗粒胶(主要是正胶和生胶)的选手更是致命的,这就是王涛、刘国梁、孙晋、杨影、黄文冠等选手均使用相对较厚而硬的七层板的原因。
3、若是球拍过重且其重心相对靠前,则挥拍过程中偶尔会有似将脱手之感,虽然严格来讲这并不属于控制性能的范畴,但当你大汗淋漓时确有可能给你带来不大不小的麻烦。
4、国际赛场上刘国梁纵横驰骋,业余乒坛里反面贴块胶的直拍也忽然多了起来,而多出的这面于控球却是有利有弊——利者,增加了整支球拍的厚度,对推挡的稳定性有所裨益;弊者,原先直接贴着木板的手指现在贴在厚厚的胶皮海绵上了,“透板”感也少了些许。利大还是弊大?这便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在前面谈到“控制”时,我曾说过“在一定范围内,球拍材质越软,形变程度越大,停球时间越长,则我们对球的控制就更从容” 。请注意这句话的开头有一个“在一定范围内”,为何要作出这种限定呢?
有经验的球友都知道,市面上许多成品拍尤其是那些极廉价的成品拍,在击球时会觉得球似乎出不去一般,明显感到球如同“塌”在球拍上不走了,很容易下网……这时我们会说,这拍子底劲太差。何以如此呢?原因就在于这些拍子所用木质奇差无比,根本不适宜做乒乓球拍,甚至有的还是木渣压制的夹板,球与球拍发生碰撞后,球体原先所具有的动能相当部分都为球拍所吸收而损耗掉,并且对于习惯于使用正规球拍的人而言,很难把握来球的动能和自己所爆发出的力量将在多大程度上为球拍所吸收,自然更谈不上对球的控制了——这就超出了一定的范围。
然而,上述情形只不过是一种最单纯最明显的表现而已,通常我们可以称之为底劲不足的还有两种可能。
比较简单的一种,如果你使用的是一块相当硬的底板,比如国产老底板,在近台打起快攻来你可能会觉得顺风顺水,急风骤雨一般打得对手只有招架之力而无还手之功,但若你退到中台甚至远台想赶趟时髦冲上几个漂亮的弧圈时,就有可能心有余而力不足——你冲出的球出手时兴许有如离弦之箭,但眼见着越飞就越慢,落到人家台面上再弹起时已成强驽之末。你也许会叹曰:底劲差了点……关键何在?就在于你的底板形变能力不强或者说“动态能量贮藏”不足(另文中将有解释)。不过,个人以为,此种情形称之为“后劲不足”或“尾劲不足”也许更贴切一些。
而后一种情况就比较复杂了。比如有的球友比较注重击球力量,觉得Stiga Allround Classic之类“底劲不足” ,而认为只有像Butterfly Primorac Carbon之类的才够力;而注重控制的球友也许会持不同意见,觉得AC就很好打了,碳板太过暴力了……分歧源何而起呢?这就需要我们用相对的观点来看待“底劲”这一概念。
大家都见过蹦床吧?节日里,小朋友们一个个在上面蹦上蹦下的别提多开心了,那蹦床也仿佛不知疲惫似的任劳任怨由着小家伙们在上面蹦哒。但不知你又是否想过,若是一个大人跳上去,那会是怎样的情形呢?把大人再换成一只——比如大象,又将如何呢?大人跳上去肯定是无法像小朋友蹦的那么开心的;大象就更不用提了,只怕一只脚刚踏进去就只听“轰”的一声……蹦床的承载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超过一定限度时,承载的负荷与所表现出的反弹能力将不再成正相关,反弹能力的增加将滞后于负荷的增加,负荷继续增大到超过蹦床强度所能承受的程度时,便连蹦床自身都成了过江的泥菩萨。同样,当我们用较轻或中等的力量击球时,底板形变所产生的回复力或许能恰到好处;当我们用大力量击球时,球体对底板的冲击可能已经超过了一定的承受限度,此时底板的发力就会不尽人意了;极限推论,假使一粒子弹迎面射来,你能指望用你的球拍——即使是Primorac Carbon——将其像乒乓球一样打回去吗?
球体对底板产生的冲击力与底板产生的回复力之间的关系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而导致质变的“度”,则是不确定的——视使用者的技术风格、具体击球过程中使用的技术、来球的性质、离台的远近等种种因素而定。在“度”之内,则“底劲”尚足;超过了“度”,则“底劲”不足。正是构成“度”的多种因素复合叠加的不确定性,导致了“底劲”的相对性。
“底劲”概念相对性的理解,更明显的体现在40mm大球的使用所带来的变革中。球体直径增大,在给予同等作用力的前提下,其旋转和速度较以前有所下降;要使其仍保持相当的旋转和速度,则必须施以更大的作用力,球体对底板的冲击力相应增大,“度”亦随之而变,使得原有底板的底劲相对减小,也给Oversize们的粉墨登场让出了空间。
乒乓球拍上的几个小秘密——乒乓球知识简介
老瓦的球拍是横拍,刘国梁的是直拍的,还有胶粒也可以分正胶反胶,胶的厚度也是有区别的。带着一系列问题的,我去图书馆查阅过资料。原来啊乒乓球拍可以2大类:直拍和横拍。
横板的手柄基本上分为四大类,AN、CO、FL和ST。快攻型手柄的特点就是面积大、边缘直,而弧圈型手柄的特点就是面积些边缘曲。
1.AN就是葫芦型,这是最符合人体工程学的手柄,偏向于弧圈打法,正反手两面拉的稳定性很好,孔令辉使用。
2.CO就是长锥型,介于弧圈和快攻的中间。
3.FL就是收腰型,符合人体工程学,是最为弧圈化的手柄,不过打起快攻的感觉似乎不是很稳定,使用者非常之多。
4.ST就是长直型,这是快攻型的手柄,粗大的ST型反手弧圈球难度比较大,拿起来不是很舒服,手掌不够大的人建议不要试,瓦尔德内尔等欧洲型球手使用。
直板的手柄基本上按照中国式直板和韩国式直板的区别分为两大类。
1.中国式直板的手柄是扁圆锥型的,灵活性好,但是力量不够大,而且适合快攻型和注重“前三板”型选手,刘国梁、马林等使用。
2.韩国式直板的手柄是长方块型的,力量大,但是灵活性不够好,金择洙等使用。
在球拍的海绵厚度方面,我看过一些专业的学术报告,得到了以下结论:
1.海绵厚度为2.1毫米的反胶球拍(A)拉球平均转速为107.4转/秒,厚度为1.3毫米的反胶球拍(B)拉球平均转速是99.2转/秒,A大于B。
2.海绵厚度为2.1毫米的正胶球拍(A)拉球平均转速为91.1转/秒,厚度为1.5毫米的正胶球拍(B)拉球平均转速是86.2转/秒,A大于B。
3.从以上实验结果可知,厚度较高的海绵拉球旋转强于厚度较薄的海绵,原因何在呢?理论上认为,击球力量是增大球的旋转强度的一个重要条件。
实验表明:海绵厚度对胶皮拍对拉球旋转有明显影响,在规则允许的条件下,海绵越厚,弹力越大,拉球旋转越强;海绵越薄,拉球旋转越弱。正胶和反胶都是这一规律。
看过了资料后,终于明白,为什么我国之所以能长期垄断乒乓球领域,除了我们训练方法得到,技术过硬外,还有科技对运动的支持。
[转贴]怎样选择乒乓球球拍
1. 首先要选择的是握法,一般来说分为直拍和横拍两种。乒乓球产生时欧洲人仿效网球拍的握法,基本上采用横拍,后来乒乓球运动发展到亚洲、产生了直握球拍。 据说横拍直拍的不同是由欧亚人不同的饮食习惯决定的,欧洲人餐具多为刀叉,习惯横握;亚洲人使筷子的较多,习惯直握。 这种说法不无道理,但是球拍的选择和打法、身体条件等因素密切相关。欧洲选手人高马大,步阔营长,身体移动范围大,中选台优势明显,选择横拍可以大刀阔斧地进攻,发挥力量型的长处。而以中国人为代表的亚洲选手一般个子不高,护台面积小,中远台移动不如欧洲选手范围大。但亚洲人反应快,头脑灵活,尤其是台内处理小球快捷多变,选择直拍能有效地发挥其变化多、腕部动作灵活等长处。当然,这只是就欧亚人种的基础特点而言,不一定适用于每一个人。近年来,欧洲选手中也出现了卡列尼茨这样的直拍好手, 而中国人当中也产生了第一个横拍世界冠军------孔令辉。
2. 怎样选择乒乓球拍确定握法后,就要选择使用何种胶皮的海绵拍,这和自身要形成的打法密切相关:
(1) 正胶海绵拍。正胶就是胶皮颗粒向上、高度与直径相等的胶皮。这是中国 选手最传统的球拍。过去庄则栋、李富荣、江嘉良、谢赛克等一批批世界冠军都采 用正胶海拙扫,26届亚特兰大奥运会冠军刘国梁也是用正胶海绵拍击退了各路好 手。它的特点是弹性好,击球稳且速度快,适合近台快攻型的球员使用。正胶海绵 拍不容易吃各种旋转,正是由于粘性小也不容易制造强烈的旋转,所以正胶球拍虽 然拉不出强有力的弧圈球,但是在处理台内旋转球和正手抽杀方面却可以大占便宜。 刘国梁对罗茨科普夫一战最能说明问题。相持球上刘国梁明显处于劣势,但刘国梁 在台内摆短时总能先对手一步抢攻,赢得主动,而且由于正胶球速非常快,一般一 板就可打死而避免形成相持。如果你觉得自己手腕动作灵活,而大臂和腰腹力量不 够,那最好选择以速度制胜的正胶球拍。
(2) 生胶海绵拍。生胶就是颗粒向上、直径大于高度的胶皮。其特点是击球有下沈,搓球旋转弱,适合近台选手使用。我们熟悉的王涛,他的反手用的就是生胶, 由于生胶有减转的作用,因此特别容易控制球。尤其是反手拨打台内短球时更是得心 应手,所以像陈静、耿丽娟等都采用反手生胶的打法,以便摆短时求得主动,同时又 能节省体力。王涛的反手弹打如今已成世界一绝,而南朝鲜以玄静和、朴境爱代表的 一批女选手采用直拍生胶的打法更是独树一帜,快速和抢先上手威胁较大。
(3) 反胶海绵拍。反胶就是粘贴时向下、粘性较大的光面向上的一种胶皮,这 是现在最常见的球拍,几乎100的欧洲选手均采用此种胶皮,亚洲选手也有近80%使用。 反胶打球的旋转力特强,所以打法以旋转为主的球员(如弧圈球、削球)必谙此道。 瓦尔德内尔、佩尔森、塞弗、马文革等弧圈结合快攻打法、盖亭、王涛、孔令辉等快 攻结合弧圈打法的选手们是清一色的反胶。当然,反胶容易制造旋转,也容易吃转儿,掌握有一定难度。
(4) 防守型海绵拍。防守型技术一般以削球为主,也属于旋转型打法,故而横拍削球手正于多以反胶为主,反手则花祥繁多。像丁松,他反手用正胶,削出的球介乎转与不转之间,而且随来球旋转强弱产生变化,令对手判断经常失误。而陈新华反手则采用长胶,这是一种颗粒向上、直径小于高度的胶皮,旋转变化相当大,对方拉过来的球越转,削回去的越转,而且击球下沈,对方不容易借力发力。进攻型球员也经常采用防守型海绵拍以弥补其反手的不足,像蔡振华,他反手使用防守型海绵拍,类似反胶而且无粘性,击球力量减弱,下沈飘忽,令对手难以按常规判断,对弧圈阅球尤为奏效,故而被称为"防弧圈型胶皮"。 对于初学者来说,一般以你最崇拜的运动员的球拍做为自己初学的样板,并且随 着球技的长进,结合自身特点相应变化。这是选择球拍的常用方法。
器材入门之---碳板篇
何谓碳素板?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从国际乒联对球拍的规定看起。国际乒联对球拍的规定如下(节选):
1、对球拍的物理尺寸,形状和重量没有任何限制
2、天然木材成分从厚度百分比来说,要大于等于85%
3、非木材成分,单层厚度不可超过球拍厚度的7。5%,并且绝对厚度不超过0。35mm
这里说的非木材成分,可以是:碳素纤维,芳基纤维,碳素/芳基混编纤维(俗称芳碳),玻璃纤维,铝合金,钛合金,等等。所以,一般所说的碳素板,就是指那些,在球拍中,除了使用天然木材以外,还加入了碳素纤维层,或者芳碳纤维层的球拍。那么,根据以上的分析,碳素板大体上可以分两类:一类是纯木加碳素,另一种是纯木加芳碳。
纯木加碳素的球板,还可以进一步分类。目前世界上大致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重型碳素,蝴蝶碳素为代表,碳素层比较厚,而且碳素层是在面材之下,刚性比较强;另外一类是轻型碳素,DONIC为代表,碳素层比较薄,而且碳素层是在力材下,手感更柔和些。这类球板的普遍特点是:出球速度较快,手感不通透,但杀伤力比较大,重量也偏重些。
芳碳板当中加入的芳基,是一种具有很强韧劲的材料,变形储能比较足,将它与碳素混编之后与木材合并成为芳碳板,这样两种性能的纤维合理的结合到一起,可以起到优势互补的效果,具有吃球好,速度快的特点,控制和手感尚可。
但无论是纯木加碳素,还是纯木加芳碳,都不如纯木球板的手感来得清晰、通透。很多公司生产的球拍,是以著名选手的名字命名的。比如,蝴蝶出产的一种著名碳素板,以普里莫拉兹的名字命名,就被大家称为“普碳”。donic以瓦尔德内尔命名的一款碳素球拍,就叫“瓦碳”。至于“孔芳碳”,就是蝴蝶出品,以孔令辉命名的,添加了芳碳材料的球拍。由于碳板和纯木板有很多不同,在使用上需要注意哪些要点呢?
从技术层面来说,碳板对使用者的手感和控制能力要求更高一些,从纯木球拍过渡到碳素类球拍,技术上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从套胶配置角度来说,碳素球板一般选择搭配稍软些的进口套胶,容易打透,可以更好的发挥底板的特性。国产套胶当中也有不错的几款值得选择,球友们普遍反映比较好的就是拍里奥的CJ8000系列,以及新出的HK1997内能套胶。一般来说,碳素球板配狂飙系列的套胶(包括G666),效果不会太好,主要是因为狂飙系列套胶的海绵比较硬,不易打透,如果一定要选择的话,就选最软的39度,如果能找到38度的话,当然也可以。
[转帖]你知道怎样进行球拍测试吗?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运动员于大型运动会被抽样进行「药检或验尿」。但现时乒乓球手除上述检验外,他们所使用的球拍亦需进行测试。国际乒联近年于重要赛事如世界赛、奥运及职业巡回赛等积极推动「球拍测试」工作,而有关的测试已是大势所趋,是乒乓球技术发展不可缺少的一环。
1. 何谓球拍测试?
利用科学仪器及量度方法测试整块球拍是否符合规定。
2. 为甚么要进行球拍测试?
除确保球拍的拍面及「胶皮」没有违规外,更重要的是检查黏贴「胶皮」及海绵的胶水是否含有对人体有害的违禁溶剂。
3. 测试内容包括甚么?
i. 正贴胶粒的高度和直径的比例 -- 由99年6月30日起,胶粒的高度/直径比例不得超过1.1。
ii. 覆盖物(胶皮及海绵) 的厚度 -- 单胶 + 胶水的总厚度最多为2毫米,而胶皮、海绵、胶水的总厚度不得超过4毫米。
iii. 平坦度 -- 量度覆盖物是否整块均是平坦,有没有呈现凹凸,可接受差距为0.2毫米。
iv. 光泽度 -- 球拍的表面光泽是否符合标准,即球拍是否反光,例如呈现如镜面的反光情况。利用量度光泽的仪器(gloss meter)进行测度,反贴胶皮的光泽度不得超出24度。
v. 黏贴覆盖物的胶水是否含有对人体有害的违禁溶剂 -- 国际乒联现正采用"Drager Programme"测试球拍所释出的溶剂成份是否有超出标准,包括:
a. 三氯乙烯(Trichloroethylene)
b. 甲苯(Toluene)
c. 二甲苯(Xylene)
4. 何时进行测试?
一般来说以抽样方式在赛前进行测试,赛会需在比赛开始前四十分钟公布测试名单,而有关球员则必须在开赛前二十至三十分钟将球拍送检,通过测试的球拍将被划上细小的记号,然后交由该场比赛的裁判员保管,直至比赛即将开始前始交回球员。
球员不得在该球拍再次涂胶水或更换胶皮,违者可能会被取消资格;若有其它特殊情况,例如比赛期间球拍损毁,需中途换拍,则必须于赛后将更换的球拍送检。
5. 若黏贴溶剂被验出含有上述对人体有害的违禁成份,有甚么处分?
i. 若轻微超出标准,且属初犯者,将会被警告,球拍则会被禁用,球员需以另一块球拍作赛。
ii. 若再犯者,将会被取消资格。
iii. 若明显超出标准者,无须警告,将会被取消资格。
iv. 若于赛后送检的球拍测试结果超出标准者,将会被取消资格。
此外,国际乒联并禁止在比赛场馆内涂胶水,违者将受到纪律处分,故此,各球员应在场外空气流通的地方使用胶水黏贴覆盖物,以免违规。
浅谈乒乓器材与技术的融合
乒乓球的基础是技术与器材,,部队中所说的单兵作战技术和单兵作战装备也就是指这两点,缺一不可,有很好的个人技术没有优良的装备是不可能发挥作用的,有精良的装备但没有优良的技术也是徒劳的,在这里说的就是这两个因素之间的融合,特别是在乒乓网络上这两大阵营的对峙问题。
首先说说打乒乓球的几类人(专业选手就不说了),先说第一类人,很多人都对底板、套胶很不在乎,对技术更是从不过问,认为只要能打球就可以,这样的人往往是把打球当做一种消遣,并不会真正的能够在乒乓球中得到真正的快乐,当然这样的人是不会有心思去钻研什么底板、胶皮、海绵的性能的,这类人可以被判定为乒乓球的门外汉,只要你喜欢,随便你怎么玩。
当然有不在乎器材、技术的也会有对器材技术贴到脸上的人,这类人往往是有一定身份和财富的,手中的器材可以说是顶极的价格,但未必是自己买的,至于其他方面就不能说太多了,因为这样的人是少数往往会和一些乒乓名人有一定的联系,也许这也是另类的乒乓快乐的途径,只要你拥有你就尽情的玩吧,我不会忌妒的~
还有一种人是对乒乓球技术情有独钟,但对于乒乓器材却从不在意,因为他们的想法是只要技术好,用啥都一样,岂不知,技术的钻研也是很不容易的,往往是这种人都是在一个小圈子里飞扬跋扈,自认为功夫了得,也就是因为这个,也许会在遇到“天外来客”被打的遍体鳞伤的时候才知道原来乒乓球不是这样打的,郁闷之极,感觉上天对自己太不公平了,岂不知这是因为井底之蛙的眼界把自己葬送掉了,从前是笑看风云淡,现在是天涯无芳草,很可悲啊,球不是这样打地~~
当然有对技术偏爱的就有对乒乓器材感兴趣的,但这类人只对器材有兴趣,对于技术却掌握的太少,虽然拥有大量的精良装备,但能够真正的了解器材的真实性能的却少之又少,原因很简单,没有很好的技术来做基础,再好的东西也不会发挥出应有的能量,最可气的是有些这类人偏偏会对拥有的器材进行大评特评,文章中经常会出现自相矛盾的东西出来,往往会被真正的器材大家以及技术高手们所讽刺,玩物丧志啊,和上面提到的技术痴迷者的下场是基本一样的,器材不是这样评地~~
下面要说的两种人可以说是比较针锋相对的,或者说是基本相同的一类人,只是个人的倾向比例稍有不同,这也就是有一定乒乓技术,也对乒乓器材有一定研究的人群,虽然这两个群体会在一些问题上发生分歧,但往往是因为在分析问题的时候切入点和侧重点不同,本身乒乓球运动中技术和器材是不可分割的,再好的技术没有适合自己的器材也不会把技术得到充分的发挥,有再好的器材没有很好的技术来发挥器材的性能,这些都是不可取的,要全面的看待,这种情况往往是会出现在器材大家和技术高手的对垒中,技术高手对于器材大家提出的各类器材名称和各项性能数据高的一头雾水,而技术高手在实战当中会把器材大家打的落花流水,如果两方各不相让就会出现上面所说到的争斗,问题就出现在两种人之间没有找到一个好的融合点,器材大家所专注的是器材性能,对于技术的要求并不是很高,只要有一定的乒乓球基本功就可以达到测试新器材的效果,对于实战中的战术运用和实战意图往往不会过多的钻研,他们会大量搜集各种乒乓器材和性能数据,综合起来,利用网络来和大家一起分享,这个我是非常赞成的,这也是网络为这种人创造出的有利环境,而对于技术高手们来说,技术是主导,器材是辅助虽然对器材方面有一定的了解,但了解的不够深也不够广泛,往往是对自己使用的器材会更多的专注,针对自己的技术特点来选择适合自己的器材,但如果别人求助他来选配器材,往往会出现搭配出的器材总有自己影子的东西,对于和自己技术相仿的人来说,这样选配还是可以的,但对于技术特点和自己不慎相同的来说往往就会无从下手,也会出现“只要XX样就没问题”这样器材不足技术补的现象,另外在网络中对于技术方面只是停留在说上,对于影像视频这类形像的资料目前还比较少,这也为技术高手们在网络上的发挥受到了一定的局限,势必说技术不是说的,必须亲眼去看才知道,而且很多技术高手是自己会打不会说,对于网络这个只能靠说的领域真是有点“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觉,而对于器材大家们来说这个问题就相对好解决一些,由于对器材只是的广泛了解,在有同样问题出现的时候,往往会进行及时的沟通,询问求助人的各种技术信息,并做出适应器材的范围划定,逐渐的在沟通中缩小范围,力求给出准确合理的建议,这也是在有技术高手在器材版中总提出技术至上的帖子后,经常被强大的器材大家们乱砖拍死的情况出现,而这种现象却很少在技术版中出现,因为器材大家们是不会在技术版中大谈技术如何如何的,因为器材大家们专注的是器材,而不是技术,在自己的器材王国中得到的快乐就足够了。
说到这里我也要说一下这些器材大家和技术高手们,乒乓球中技术和器材是相辅相成的,离开哪个都不行,大家一定要包融、要融合,虽然目前来看还很难,但知道大家能够全面的看待,我想这也不是很难解决的问题,器材大家们要多提高技术,也为今后进行准确的器材测评带来好处,技术高手们也要多了解一些器材方面的知识,在今后帮助别人选配器材的时候也能更合理些,所以说我把这两种人也划为一类人,只要相互融合,取长补短就是大家所希望看到的~以上是我的个人观点,有不同观点的就请赐教~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