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如果您注册或者登录本网,则表示您同意本协议内容。

关于北京民间乒乓球俱乐部的一些浅见

已有 349 次阅读    2012-07-30 15:21

一、问题意识。

我对乒乓球的热爱和追求用语言是很难形容的。来日本之前,一直担心还能不能打球。我运气还不错,刚到日本没几天,就找到了上面提到的那个俱乐部,进而迅速进入日本民间乒乓球界。怎么说呢,日本的民间乒乓球体制的运营反映了日本人的执著和精细。所以,不禁使我反思了一下中国的现状。乒乓球在中国的地位无疑高于其在日本的地位,而且打球的绝对人数也多于日本。但在民间乒乓球体制上却落后日本很多。有些人可能说,打球就是图个痛快,自己高兴就行了,没必要弄得那么正规,那么程式化。说的也对,目的不同,立场不同,思考方式也就不同。我是那种在宏观上追求乒乓球的人。也就是说,从民间到职业,从个人技术到乒乓球体制,我都比较关心。所以,对于如果改变中国民间乒乓球体制落后的现状,体制如何建立,如何发展这个问题,我进行了一些概念上的思考。

二、俱乐部模式的概览

1、北京目前的业余乒乓球体制及其缺点

中国太大了,说不好,所以就暂且说说北京吧。我在北京参加乒乓球活动其实不算很多,所以了解也就有限一些。就我所知道的来说,北京的民间乒乓球微观主体,概括来说就是“球馆”。这类球馆一般是盈利性的组织,交钱就可以打球,经常推出各种优惠活动,组织比赛等等。因为球馆经营者思考的是如何使企业利润最大化,所以,对于会员如何活动以及其他一些相关联的东西,就很少涉及。

2、理想的俱乐部模式

我觉得乒乓球俱乐部应该定义为由爱好乒乓球的人所组成的民间团体,应该是个非营利性的组织。所以,球馆尽管挂牌称为某某俱乐部,但并不是真正的俱乐部。日本的很多俱乐部都是利用学校的体育馆和政府建造的活动中心活动。这些活动场所都不是盈利的组织,所以结合起来就顺理成章了。但北京可利用的具有公共性质的场所少很多,所以,如何将非盈利的俱乐部和盈利的球馆相结合就是个中国特色的问题了。就像前面说的,球馆的盈利性决定了它只可能是个没有灵魂的躯体。长期固定去球馆打球的人可能彼此间比较熟悉,经常一起练习,但实际上还是很松散的,不稳定的一个团体。而俱乐部就是所谓的一个躯体的灵魂,是软件的东西。具体说应该是一个有固定章程,相关机构保证俱乐部的活动能顺利进行的这么一种东西。按北京的情况来说,首先需要有一个喜欢打乒乓球的人群。这个人群可能是出自共同的学校,企业,亦或是同一地域。然后,通过一些调查,找到合适的活动场所。如果没有公共设施可以利用,可以选择合适的球馆。但球馆的运行方式和俱乐部的运行方式有区别,比如说租金的收取方式,球台能不能得到保证等等。这就需要俱乐部负责人具体和球馆的人协商。钱的方面不好说,但我觉得球台必须能得到保证。下面是一些我的见解。

三、俱乐部运营上应该注意的几点问题。

借鉴日本俱乐部的一些东西,结合目前北京的现状,我觉得一个俱乐部的运营应该注意一下几点。

1、氛围。我所在的幡谷俱乐部的特点是,男女会员30人左右,大多来自涩谷区。通过长期的接触,彼此之间除了乒乓球以外的东西也比较熟悉。俱乐部运营上比较注重平等和人性化管理。在这个俱乐部里,我可以感觉到所谓的集体的存在。我加入俱乐部是便融入集体之中的,尽管人还是自由之身,但玉我个人相比,更深感受到的是幡谷俱乐部一员----这个定位。我觉得要做到人性化管理,首先一点俱乐部不要过于庞大。这里没有北京俱乐部的人吧。据我所知,北京万泉俱乐部开创了民间乒乓球俱乐部的先河,不同于以往的球馆。随着宣传的增大,北京万泉俱乐部不断壮大,如今注册会员以达百人。但我觉得,小有小的好处,大有大的难处。说直接点,这么庞大的团体,谁是谁都分不清楚,所谓的俱乐部亲切感和人性化又从何而来呢。难以协调的大集团很有可能出现小集团。小集团之内交流多,小集团之间交流少。当然,好不容易有愿意加入俱乐部的人,总不能冷漠的拒人于千里之外,但是只有符合条件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会员。而不要杂七杂八,什么都包含。

2、克服俱乐部交流机制发挥的障碍。可能是北京的高手比较多吧。一些俱乐部起初通常是由一些比较熟悉的高手组建,然后不断扩大规模的这种一个发展过程。因为俱乐部成员的水平不可能很整齐,所以就出现了高手和低手的矛盾。说的直接点,就是两极分化严重。高得很高,低的很低。原因在于俱乐部资源不能自由流动。具体说,一个俱乐部和两个人的最小团体相比所具备的优势就是,可交流的人多。加入俱乐部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和不同的人交流,促进自己的提高。但如果人员分散,或者说形成了前面提到的小集团。所谓俱乐部资源流动受阻,俱乐部体制的优势就发挥不了。其实幡谷俱乐部也存在高低问题。但是,俱乐部有个不成文的规定或者说是习惯,就是练习的时候,会员围绕一列球台向右移动,也就是说,在一台打球的人10分钟后移动到2号球台,对面的人自然也向反方向移动。这样,等于一次训练下来,基本上可以和很多人有过交流。一个类似于小孩游戏的方法,解决了交流障碍这个问题。但北京的现状是,想打球的两个人,发现了一张空球台,就过去打,想打几分钟就打几分钟。我不是说,这样不好。而是觉得,这种形式太过自由,不太像一个有组织的团体。另外,高手不愿意和低手打那是肯定的,可以理解。但如果高手永远只和高手打,低首永远只能和低手打,两极分化是必然现象。所以,加入俱乐部的高手,我觉得有一个条件就是,不光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水平,成为超高手,而且,还本着俱乐部整体水平提高,缩小会员之间的差距这么一个伟大的想法。不是说让高手当陪练,但总要能和低手交流交流,哪怕是10分钟也行。我虽然是低手,但是在幡谷俱乐部也有不少比我打的差的,特别是女会员。我和她们一起练习,对于她们的价值可能更大一些。通过和我练习,提高了对付长胶和削球的能力。一起参加比赛的时候,我没有比赛的时候,看看女会员的比赛,觉得她们的打削球的水平确实提高了,虽然自己的比赛输了,但也觉得很高兴。所以,总结来说,一是最好有一定的条文,非条文的也行,来促进各种会员的交流。二是,单纯为了自己提高而缺乏集体主义感的人,最好不要加入俱乐部。章程上都写着,热爱俱乐部,有集体荣誉感。但这些条件如何体现呢,就在这个地方体现出来。话又说回来了,俱乐部规模的增加按理说,可交流的范围增加应该是好事。但如果过于庞大,反到是成了交流的障碍。所以,如何能找到中间的平衡点,或者说最大值点,就可以有效地解决俱乐部规模问题。这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决定了。

3、关于练习的一些细节问题。我觉得长时间的开放式的练习,加入和退出比较自由,但是过于凌乱。相比之下,稍微短期的,但相对实在的练习比较合适。也就是说,比如2个小时内,集中打,每个会员都上阵,同时练习,中间最好不要有太长时间的休息。幡谷俱乐部就是这样。一次训练只有两个小时,但是一分钟也别想歇着。感觉不是很长,但打得是实实在在的。所以说,球台的保证很重要,如果球太少人多的话,就有人打不上。前面打通快的人,下来后觉得练痛快了就走了,进进出出,就显得比较乱了。倒不如固定时间大家集合,一起练,然后一起结束比较好。所以,一周之内如果只有一次活动时间应该是稍微少了点。如果增加到2次到3次,一次2个到2个半小时的这种模式可以尝试一下。

四、今后的课题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虽然在说理,但连我自己也觉得太空泛。主要是支持论点的数据和资料太少。要得到这些资料需要长期调查和分析。况且我长时间不在国内,又不是靠研究这个吃饭的。一个人的力量来完成这个确实很困难。所以,如果在更加深入正确地了解北京业余乒乓球现状的基础上,再分析的话可能会正确一些。也就是说,上面的一些分析和认识肯定存在偏差。如何以最简洁的手段获取更多资料以及提出一些具体的方案,是以后需要解决的课题。另外,我在日本打球发现,其实与发达的俱乐部体制相比,更厉害的是比赛体制。球馆的比赛我也参加过一两个,可以说从规模到组织和日本的比赛有很大差距。日本组织比赛成功的秘诀在于有几个宏观乒乓球组织存在。有代表性的是新日本体育联盟下设的东京乒乓球协议会,以及各区的乒乓球联盟协会等。由他们利用比较大的体育馆,通常是30多张球台,组织大规模地区性甚至整个东京的比赛。这是一个球馆所无法做到的,也算是球馆的一个弊病吧。建立一个俱乐部容易,中国现在更缺的是这样一个宏观的大环境,一个能调配乒乓球资源的组织。但要建立这样组织更是难上加难,因为以个人或者某爱好乒乓球的团体很难,需要政府相关部门的协助。不过,昨天我和幡谷俱乐部一些会员聊天的时候,他们告诉我,日本以前也没有这些比赛深么的。大概是从上世纪70年代,日本政府以已婚女性为突破口,倡导,促进民间体育活动的繁荣,提高生活质量,逐渐才有了俱乐部,比赛等等。中国目前的经济状况,从一些指标判断相当于日本1965年的水平,所以,随着中国的强大,在日本出现的一些东西,在中国可能也会出现。所以,关于地区性管理乒乓球的组织如何建立,如何运营也将是更加重要的一个课题。

后记:说了那么多,文章整体略显混乱。加之作者本人能力和见识有限,不足之处还请斧正。欢迎有兴趣的球友,一起讨论。差点忘了,补充一句。我虽然以前被冠以亲日派的恶名,但我是真心地希望北京的俱乐部能开展的和日本一样好。也希望新生的精英俱乐部成为这个领域的先锋,不能说是铭记史册吧,起码几十年后,别人来学习中国的业余乒乓球体制的时候。有人能回忆起,公元2005年,有个精英俱乐部建立,从而促进了中国业余乒乓球体制的建立和完善,这样的话,也就满足了。

————转自精英网

分享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