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如果您注册或者登录本网,则表示您同意本协议内容。

参观圆明园西洋楼遗址有感

已有 4838 次阅读    2015-05-27 22:51   标签圆明园  style 
      相比拍摄其他任何景物,拍摄圆明园西洋楼遗址,心情却是无比压抑;而这压抑的背后就是恐惧:似乎有一帮“洋鬼子”盯梢,甚至用枪逼着,最后要么把胶片全部交出来,要么送你去“断头台”,就地陪伴残垣断壁。

      在我的印象里,那个“大水法”遗址,平时看到最多的,很像一名少女着上华丽裙装石雕建筑,就是圆明园唯一一处遗址。

      其实不然,2015年5月16日7点多,当我第一次迈进圆明园大门,根据指示牌来到“西洋楼遗址”前,由西向东拍摄了两个多小时之后,最具代表性的“大水法”遗址才出现。

      原来,西洋楼遗址不是一处建筑,而是由谐奇趣,黄花阵,菊花喷水池,方外观,海晏堂,工字蓄水楼,大水法等,延绵一公里的西洋风格建筑的一大片废墟,统称为圆明园遗址。

      圆明园号称万园之园,当然其建筑也是父父子子孙孙“共商国是”的结果。清康熙晚年,大概为了引导舆论,让大臣们认可未来继任者,就把这座园林赐给四子胤禛也就是后来的雍正皇帝,并亲题园额“圆明园”。

      雍正掌管天下之后,许是因为名不正言不顺“心虚”,开始的多年里还是“夹着尾巴”做人,只是到了晚年不断扩大园林规模,占地由原来的六百余亩扩大到三千余亩。

      可到了乾隆爷这位具有政治定力和开拓精神的手里之后,对圆明园的建筑和布局做了根本性的变化,很像当下一位新上任的市长,彻底推翻原来来规划展示一下魄力一样,不仅在东邻和东南新建了长春园、绮春园、万春园,而且在北面建造了中西合璧的西洋楼景区,也就是那一公里左右的遗址。也正是“康乾盛世”的最鼎盛时期,统治者们开始头脑发烧,极尽奢华,不惜余力地榨取老百姓的血汗,为他们建造所谓“万古流芳”的杰作!

      从引进西洋建筑风格这个意义上说,乾隆爷不但具有喜欢西洋文化建筑艺术的审美观,更具有政治上的魄力和铁腕,完全有能力进行一场政治上的改革,以其个人的巨大影响力和号召力,开始把国家推向民主法制化轨道,完全可以避免清朝晚期的厄运,恐怕也就看不到1860年火烧圆明园的国殇。但规律不可抗拒,历史不可假设,当乾隆爷一干文武大臣,观看“大水法”(实际就是美轮美奂的喷泉),赞叹佩服洋人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同时,但感觉最过瘾也是任何“大水法”快感所不能替代的,还是自己一手遮天下的统治欲。

      汲取历史教训,把圆明园作为最有说服力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首先唤醒的应该是:落后就要挨打,而且这种落后不仅仅是经济军事实力的;其次应该唤醒国人自尊自爱,“洋楼遗址”全为石头建筑,英法联军一把火无论如何也烧不成目前的样子,是这之后的几十年里,又遭到了国内一些军阀、政客、官僚们的“掠夺比赛”,强拆强挖的进一步破坏,这种“兔子偷吃窝边草”的行为,比“英法联军”的火烧和后来“八国联军”的又一次破坏更可耻。

      圆明园和颐和园等一系列历史文化建筑一样,只是一个符号。如果还可以为我们后人提供休闲旅游玩耍,从建筑艺术风格值得肯定的话,那也是用我们祖先的鲜血浇灌而成的;如果从这些园林中还可以味到皇家威严和威风气味的话,里面一定充满了专治专横和贪婪腐败的细胞。

      圆明园“西洋楼遗址”,是一段历史见证,也是一种永远的伤痛和伤疤。它的兴建,代表了皇权至高无上的膨胀;它的轰塌,彻底砸醒国民,戊戌变法,清末新政,还有兴中会、光复会、共进会、同盟会等一大批只在振兴中华的社团组织成立。

      驻足“西洋楼遗址”的心情是沉重的,走出圆明园的双腿感觉更加沉重。四个多小时的游走,似乎走过了中国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历程,总感到勤劳、智慧、勇敢的中华民族,一直以来都活的一个累字了得;而且,似乎真正理解了什么叫“国破山河在”!

                                                                                                       2015.5.17于风荷草成

分享 收藏|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4 个评论)

  • 舒乐 2015-05-28 08:23
    痛心疾首,,,
  • 欣欣然0928 2015-05-28 09:44
    残缺也是一种美,至少我们还能看见她模糊的样子!
  • 赵彦平 2015-05-28 11:07
    欣欣然0928: 残缺也是一种美,至少我们还能看见她模糊的样子!>
    是一种伤痛特别表情的美,也是一种见证,绝不能重修。
  • 格李卡 2015-05-28 12:27
    照片挺详实,下功夫了,谢谢。可惜了,这么好的东西。
涂鸦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