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刹潭柘寺
2016年2月1日,北方称为农历小年,去了潭柘寺。
知道潭柘寺还是最近两年的事,还是那句流行甚广的“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引发了我的好奇心,一直在寻找机会想去看看这座具有1700多年的古刹。
小年,是个好日子,且风和日丽,大有初春的感觉。可能因为年关将至,很多“北漂”一族已经回到故乡,一路非常畅通,30多公里驱车一个小时到达。与当年朱自清老先生乘车先到门头沟,再骑着毛驴两天打个来回相比,真够幸运和幸福的了。
潭柘寺位于北京西部的潭柘山麓,寺院坐北朝南,三面环山,寺内占地2.5公顷,寺外占地11.2公顷。庙宇高堂,依山而建,拾级而上,公分四个梯次。
冬天的潭柘寺,显然失去了春天的花香,夏日的郁葱,秋季的嫣红,但多出了一份寂静;而这份寂静正是那些为追求那份信仰的苦行憎者们,抛却了灯红酒绿大千世界内心的写照。
当然,在环山“C”型包围圈的作用下,潭柘寺内外的柏树却生机怏然,尤其那一排排竹子像是生长在江南一样枝繁叶茂。
走进潭柘寺,一砖一瓦,还有大殿的造型,无不透露着远久的历史再现;特别是两棵古老的银杏树,一棵叫“帝王”,一棵叫“配王”,分列主殿天井东西,像百岁老人一样从上到下没有“脂肪”,“皮包骨头”,靠着“拐棍”艰难地站立不倒,足以把人们带回公元307年兴建潭柘寺的时间隧道。
寺院初名叫“嘉福寺”,清代康熙皇帝赐名为“岫云寺”,但因寺后有龙潭,山上有柘树,故民间一直称为“潭柘寺”,而现在的教科书和地名也都叫“潭柘寺”。看来,原来两个名字都不符合实际,也违背了民意。
人老故事多,潭柘寺也如此。千百年来,潭柘寺广泛流传着“八大传说”,成为今天人们茶余饭后的消遣话题,既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神化,也与从明代开始潭柘寺实际已经成为皇家寺院,被披上了皇权色彩有关。
边拍,边看,边感受这“一方净土”的文化,两个多小时下来后背已经湿透。坐在椅子上,亮亮汗准备返程的时候,不远处一喇叭在反复唱桌一首歌曲,曲子悠扬,相是男中音。走上前去想看看喇叭在哪里,找了半天原来是一个“如意”造型木袈,上面有个“沙袋”物件发出的声音。
听过几遍,似乎还能记住几句歌词:“我今皆忏悔,不愿再违背,弥陀无怨无私的教诲。不管身心有多疲惫,求生净土愿不退”。
歌词内容,是如空、无我、缘起等佛教主旨的延伸。“忏悔”,自我反省,自我批评也;“净土”,乃大同社会的共产主义也。两千多年前,与我们的孔子同期的,被印度释迦族称之为圣人的释迦摩尼,是一位伟大的哲学思想家和宇宙真理的创始人,当之无愧。
返回途中,阳光正午,幽静的山路,又多为下坡,隔窗远望,轻松释然。这条通向潭柘寺的道路,人类已走过了千年,从无路到有路,从小路到大路,从土路到柏油路,再到今天的高速路。是一代又一代劳动人民辛勤汗水的浇灌,更是一种信仰的精神力量的结晶。
2016.2.3于满庭芳园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