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如果您注册或者登录本网,则表示您同意本协议内容。

正手攻球

已有 421 次阅读    2011-06-21 22:06
已有 14 次阅读  2011-04-07 22:23
你看经过正规训练的小孩子,攻球拉球都很劲爆——是他们有比成人更发达的胳膊肌肉么,非也,他们只是会充分运用腰腿力量而已!这一步没体会,对以后的影响可就大了。谁意识不到这一点谁吃大亏。等到你有朝一日悟到了进步受限时再来补这一课,不觉得有些太迟了么!烧过的砖再想重塑,下辈子再说吧!所以说有志学球者,必先过攻球关,否则一辈子用腰都会有难以彻底解决的问题横在那里!误过了的,最好还是补上——别小瞧这一功夫,兴冲冲地“超越”过这一关的人,想回头补上并不容易,费你几个月时间也未必能得偿所愿!
攻球真的是绕不过去的技术;一旦你绕过去了,可能就别想再补上。这绝不是危言耸听。攻球攻不好的人,拉球动作很难没有毛病;而攻球过关了的人,学好拉球其实并不难。反过来说,不少“会”拉的人,却总也打不好攻球——你和他练练对攻就知道他的本事了;也许是永远也打不好了!因为在快速来回中掌握用腰的微妙协调的机会已经永远失去了。
在我看来,以腰控臂来引拍、在重心的移动中体会以腰来掌控和规范手臂的动作击球,这些问题是“应该”在学攻球阶段就得到解决的;攻球阶段也是学习发力的最佳阶段。所有这些,是不能指望放到所谓的拉球阶段再有所领悟的。那样的话,将走许多弯路,而弯路难以回头。
在和一些球友练对攻时,我还发现他们中有的人总是“挂”球磨擦,来球总是呈“拱桥”形,无力且带侧旋。这与他们没过攻球关不无关系。实际上,如果在攻球练习中体会不到撞击的感觉,对你日后拉球的发力也是有影响的。
先学攻后学拉,早已是乒乓球运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共识。底子不打好,先天不足,你拉弧圈就能十分合理?那是坐井观天,沾沾自喜了!学球的规律是先易后难,学动作的过程也是先小后大;连攻球你都做不到收放自如,还谈什么弧圈绝技!只有打好基础,才能事半功倍。只是在业余领域,对此未必能保持清醒的头脑。——我的观点说透了无非如此。
为了引起乒乓爱好者的重视,我在这里转引经历了“专业训练”的blue9557网友新近发表的对练好“最基本的近台正手攻球练习”的一段体会:
“我记得很清楚,刚接触这个动作时我是很惊讶的。……竟要求起板位置就在台内,还原也要到这里,终止位置是虎口正对眉心处,这是说真正的手臂击球挥动距离只有一尺左右,这能发力吗?球会快吗?而事实证明,这正是乒乓球运动的基础。这个动作比常人想象的要小;动作小,击球和还原的速度就快,这正是近台快攻!同时,它也是正手拉弧圈和冲球的最后发力动作(收小臂、转腕)。练好这个动作,更有助于习惯击球的正确发力(即球拍速度=击球力量):身体放松,肌肉如拉开的弹簧般舒展开来,突然收缩肌肉,使球拍快速挥动(速度越快,球拍具有的动能越大),通过转腰和重心的移动使力量集中于球拍之上。所以,在两人进行的单球对攻练习中,应该发力练习,而不是软绵绵、慢吞吞地只讲求成功率。”(引自《我的训练之路》)
其实,“规范的”正手攻球练到一定程度和境界,再稍微去琢磨一下拉球的要领,就会突然眼前一亮,出现质的飞跃。这其中的奥妙喜人之处,实不足与外人道也!我个人的经历和体会就是如此。在攻球阶段多盘桓一些时日,会一步步体会到悟球的境界在徐徐打开的喜悦。这时再学拉球,会有事半功倍、豁然开朗的感觉——这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自然过程。
要知道,基本功的概念,所指其一就是近台攻球技术。在我看来,攻球的动作框架是进攻技术中最基本的动作框架,拉球的动作就是从此框架中衍生出来的,二者有非常紧密的逻辑关系!所谓拉球好而打不好攻球的现象,只能证明你的动作用的是完全互不相干的两套模具!
分享 收藏|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涂鸦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