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日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点
分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2007
2006
2005
2004
2003
2002
2001
2000
1999
1998
1997
1996
1995
1994
1993
1992
1991
1990
1989
1988
1987
1986
1985
1984
1983
1982
1981
1980
1979
1978
1977
1976
1975
1974
1973
1972
1971
1970
1969
1968
1967
1966
1965
1964
1963
1962
1961
1960
1959
1958
1957
1956
1955
1954
1953
1952
1951
1950
1949
1948
1947
1946
1945
1944
1943
1942
1941
1940
1939
1938
1937
1936
1935
1934
1933
1932
1931
1 月
2 月
3 月
4 月
5 月
6 月
7 月
8 月
9 月
10 月
11 月
12 月
首页
主站
俱乐部
群组
比赛
积分
欢迎您
登录
|
注册
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记住我
如果您注册或者登录本网,则表示您同意本
协议
内容。
冬日私语的日志
冬日私语的主页
»
TA的所有日志
»
查看日志
乒乓球的手指技术(转)
已有 750 次阅读
2012-06-06 13:02
标签
:
乒乓球
技术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乒乓球的手指技术 1、手指运用的转变与发展50年代前期,乒乓界前辈们对直板快攻选手的握板法一致认为:如果拇指和食指的开口过大,虽然有利于中、远台发力进攻,但近台快攻所需的灵活性又受到限制,如果拇指和食指开口过小,灵活性有余,但发力不足。而顶住球板后面的中指如果伸直,虽有利于正手的发力进攻,但反手动作又显得不灵活。若球板后面的中指、无名指、小指完全收屈,手腕虽然灵活了,但攻球又没有力量。因此,拇指和食指既不要在球板前面展开.也不要合拢或重叠,球拍背面的手指也应该不直不拢的半弯屈型为宜。我接受了这些观点,从学打球到50年代中期,一直遵循着这种理论进行训练,技术上有进步,也取得了一定成绩。如1957年和章宝梯合作获得全国混双冠军。1959年和李富荣等同志一起横扫了欧洲乒坛,但回国后却惨败给王传耀和容国团:因此,我在技术上感到困惑不安,尤其是两边进攻和左右摆动击球时,要交换拇指和食指的发力,这种仓促中交换运用拇指和食指的发力,常使板型控制不稳,导致失误。根据当时的指法理论,正手攻球拇指要发力压球拍;反手攻球食指要发力压球板。所以,比赛时一度正手进攻好了,反手又差了;一度反手进攻好了,正手进攻却又差了。这种不定的现象,除了令我心情焦虑外,又觉得前辈的指法理论不能解决我当前的矛盾。我既不敢公开突破前辈的理论,又不甘心于名人在学术上划出的雷池。于是,我采取了悄悄地自我变革的探索。针对当时的日、欧选手,我感到有必要突出正手进攻,决定正手进攻用拇指压住球拍,反手进攻也是用拇指压住球板。这样,初步解决了两边摆动击球时,因手指交换发力而带来的球板不稳定。经过几个月的训练,我分别在北京、天津举行的国家队内部公开赛和邀请各省、市优秀运动员参加的比赛中,获得第一名和第二名,这就更加鼓励我进一步突破和探索。直到第26届世乒赛,我先顺利过了欧洲关,接着又以全新的技术,对日本队以全胜的战绩为中国队夺得了男子固体冠军。然而,在单打比赛中,我遇到了日本的木村兴治,他在中日决赛时两战两胜,保持不败。我和他比赛,先失一局,第二局又以0:7落后,这个劣险的形势,对我来讲如坠深渊,我毅然放弃反手攻球,孤注一掷,全靠步伐和正手攻球奋力拼搏,终以3:1反败为胜:这场球我是从薄冰上爬过来的,从心情上讲,我又惊又喜。惊的是虽险而胜了,喜的是没让木村全胜中国运动员。当我心情平静后,感到自己在强手面前反手攻球还是不行,虽然我拿了第26届世乒赛男子单打冠军,但成绩和荣誊超过了自己的实力,反手攻球又成了我心目中可怕的阴影。1962年10月中国乒乓队访问日本,我败给了木衬兴治和高桥浩,失败的现实告诉我,不继续锤炼、提高、创新,是难以站住脚的,即:"不能新变,难以代雄"。当前,我迫切需要的是反手攻球能打出最大的掸击力,使攻球的速度和突然性加大,除了增强反手攻球威力外,还要为正手攻球创造更多杀伤力的机会。我对反手改球时的指法又有了怀疑,对用拇指压球板和食指压球板又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用食指压球板,其灵活性及发力比拇指压球板好得多。但是,我又想到,如果再次变革指法会不会引起技术上的混乱和成绩下降呢?对我个人来讲,即使变革,探索失败,也没什么。但我是国家队的主力队员,事关祖国的荣誊。为此,我感到心情沉重,压力很大;可是继而又想,如果不变革指法,我的技术出路犹如进了死胡同、到了尽头,没有出路,也不一定能够打出好成绩。权衡利害得失之后,我下定决心,再次变革指法,对反手攻球采取了由食指来压球板。这样弹击力和灵活性有了提高,可是新的矛盾又来了,攻球出界多,同时还发现这样握板,板型很难稳健地前倾,做不好一种必须的压球角度。于是,我又将拇指与食指之间的距离为闭锁式,握扳的部位又升了一些,成为小钳型状态的握板。这样,爆发力、灵活性、扳型角度的要求都解决了。然而,技术领域的境界也是山重水复,伴之而来的是新的偏颇失调:正手攻球仍然用拇指压球板,必然重蹈覆辙,老矛盾出现。我开始培植正手攻球也用食指压球板的新动作结构,靠食指和手腕来控制板型.最大限度地发挥手腕的爆发力和手指弹击力的训练;由于我对技术动作结构进行了变革,动作的形象也改变了,这就引起了一些同志善意的忧虑和议论:我面对种种议论,信念坚定.心中踏实,从1963年第27届世乒赛后,我用了近一年的时间训练这种新的击球动作。实践证明.从1964-1966年间,我接连3次取得全国男单冠军和l965年第28届世乒赛单打和固体冠军。我觉得成绩是理想的,而动作结构实用、满意,还达到了新的境界。这个时候的比赛.我在强大的对手面前,有了一种优越和自信心,这是技术的威力,也是靠实力做后盾的:我发现,我总是能打在对手的前面,对方虽然也在力争抢先上手,事实上往往抢不到我的前边:回顾起来.我是在学习、继承老前辈的宝贵的经验、知识的基础上,发展和创新着我的技术动作,取得了新的成绩,也才使这种新技术发挥出它的威力,萌发了它的生命力。熔铸古人,自我一家是艺术发展的一条哲理和规律。2、手指的功能及运用(1)手指是在臂的且前端直接触及球板,所以,无论脚、腿、腰、髋、臂、腕发力攻球时,最终都必须通过手指的调节。发力摩擦后,才通过球扳作用于球,这是每一板球的必经之道。手指的灵敏性很强,令人感到常是失之毫厘而差之千里。因此.对球的命中率、突然性、方向性以及感觉性,都是技术高、精、尖状态的技巧能力。 (2)对球精调的功能。我做了个比喻,大臂对击球动作是粗调,前臂则是细调,手腕是微调,手指对球的作用可称之为精调。手指与其它部位的技能相比,有着无与伦比的细腻性、准确性、灵活性、精密性等优点。所以,手指运用好得运动员,就犹如掌握着最先进的武器,给对方以很大的威胁,它也往往标志着这个运动员已进入了乒乓球技术尖端水准的行列。 (3)隐蔽性。手指在前臂手腕的带动下,可以在发球中制造各种不同的旋转、击球的落点变化大、球路刁钻、动作小、出手快,及时变化球的旋转和方向,常使对手感到来球奇妙莫测,猝不及防。3、手指的运用法 手指的分工可谓既是职责不同,又是有机地配合个总的目的,在各尽所能、协调一致地工作着。3.1 拇指 对于直板快攻选手来讲,在初、中级阶段,正手攻球运用拇指的作用是不可缺少的,甚至是主要的依赖对象、因为拇指租而短、力量大、稳健性好.相对而言,其灵活性又较食指和中指差。从解剖结构看,拇指是2个关节.其它4指是3个关节。拇指握在球板上后,只能使用顶端的第1个关节去调节和驾驭板型.而第2个关节由于紧贴着球扳的柄,只能起到依托、支撑、负荷球板的作用。所以,其灵敏性很受限制。3.2 食指 食指是3个关节,它骑跨在球板的外侧,不但具有力量性,而且还有良好的调节能力.因而体现了它巨大的灵活性和技巧机能。我体会到,凡是高、精、尖技术难度很大的动作.食指几乎象中流砥柱般起着作用。然而,正因为它的灵敏性极强,不容易掌握,常导致失误球。所以,有些运动员、教练员望而生畏,不敢大胆充分发挥食指对球扳的驾驭能力。为了求稳而视之为禁区.对有志的运动员来讲,这是一种不可取的态度。3.3 中指 中指、拇指、食指,在球板上成为了点,牢固地钳住球扳。中指往往象力量的仓库,防守时犹如盾牌,迎受和抵挡着对方的进攻力。当自己要进攻时,中指的力量又如箭发于馅那样,突然释放着强大的能量。中指的第三个作用是它能调节扳型的角度,制造旋转和弧线。第四个作用是加大击球力量的惯性.由于中指比拇指和食指更伸入球板,对于发力来讲,等于加长了轴心和半径的距离,力臂加长,惯性力量就加大了。第五个作用.中指是尝试对手来球的信号器。优秀运动员都知道,通过对方来球给中指的刺激,做为感觉和情报探测出对方来球的旋转和力量,以便对来球的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3.4 无名指和小指 主要是配合中指,协助完成防守时的后盾作用合其它手指加转和发力。4。手指的技巧及配台4.1 技巧要求 要求手指能够具备高度灵敏性、调节能力以及各手指之间的协调、配合能力,力求达到随心所欲、运用自如的境界。上述技巧的一个基本素质除技巧外,还必须具备手指的爆发力,而爆发力的基础之一是手指也应通过训练,具有相应的力量和技能。4.2 配合要求 反手攻球食指用力,内压球板,形成与中指扣夹住球板。拇指第1节微挺起而放松,中指随着手腕的后收先放松,而后配合手腕共同组织爆发力,向前挥击来球。在正手进攻时,拇指第l节微放松挺起,食指用力压球板.形成与中指扣压夹住球板,中指随着手腕后收而放松.板型略向前倾,在击球的瞬间,随着手腕的向前挥动,食指夹紧球扳,手腕和中指组织最大的爆发力向前挥击来球。
分享
收藏
|
举报
路过
雷人
握手
1
鲜花
鸡蛋
发表评论
评论 (
1
个评论)
回复
举报
老虎打武松
2012-06-07 06:43
这个很难啊
涂鸦板
全部
作者的其他最新日志
10月7日彩虹俱乐部积分赛体会
练习赛心得体会
直板长胶倒板打法练习体会
击球有理——李晓东教练谈击球的五个环节
接发球的体会
(转帖)明知对方技术不如我,为什么就是赢不了?
热门日志导读
Admin
:
收到对广东用户永远36号 (徐志宏)的举报
Admin
:
收到对四川用户晚于情 (杨俊宇)的举报
Admin
:
收到对湖南用户邹诺 (周诺)、广电乒乓俱乐部的举报
Admin
:
收到对广东用户许龙驹 (许龙驹)的举报
Admin
:
收到对四川用户刘睿(朱锦程)、张元清(张子健)、遮天蔽球(陈佳俊)的举报
Admin
:
收到对江苏用户夏杰 (夏杰)的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