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如果您注册或者登录本网,则表示您同意本协议内容。

浅谈弧圈技术的发力集中(转)

已有 635 次阅读    2012-05-22 06:57   标签技术 

    “你想, 煽人巴掌时你要打得狠是不是用力甩前臂了?”这句话说到点子上了,这个"点子"就是平时所说的"发力集中"。部分球友曾有"我己经使出很大劲了,就是打不透板、拉球不转"的疑惑,甚至怀疑自己学习的发力机制不对,实际上,这部分球友发力的问题不是发不出力,而是发力不集中,形象一点说就是只是在匀速发力过程中击球,而不是在瞬间集中时击球;还有球友把瞬间发力体现在过早收小臂上、又因为只有小臂发力会造成发力和摩擦的不足、就用大力扭腰去弥补,上、下肢衡接的不当,从而造成"吃球不实、摩擦不够"等现象,这些现象都属基本功不扎实,具体表现在"上、下肢衔接不协调、腰髋的传递和支撑作用不明显、小臂发力不合理"的不够"完整、合理、集中"的发力机制中。从一些上传的球友自拍视频中及球友的自述中不难看出,这个问题是在以不同的形式在体现着,其原因就在于整体发力过程中的各环节的配合上没有抓住重点和突出重点,没有充分理解"发力集中"这四个字的涵义,换句话说就是发的是蛮力、而不是发巧力。

    其实,只要抓准并突出几个重要环节,这个(爆发)力只要用上身体的整体发力的六成,就会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以拳击手的发力方式为例,拳击手出拳时,走的都是最直接、最简单、最节约的路线,而发力的方式也都是瞬间地集中爆发在拳头上,这与我们乒乓技术的发力方式应是一致的,但这是方式,不是方法。我们在方法上,虽因人而异、不可强求一致,但应有个总的原则,就是主要环节要突出、次要环节要连贯、以达整体配合的协调,常说的"锁臂、锁肘"等,就是具体的体现。

    建议:完整、正确地引拍完成瞬间、衔接从脚前掌(外碾)蹬地开始,就应有"蹬一下"的明显感觉,当然这要有"挺膝"的配合,蹬地动作的幅度、角度和力度,应根据来球情况的不同而不同,可在训练和实践过程中具体体验和应用;然后省却髋腰部分、把突然"蹬一下"的感觉直接上传到肩部;要特别注意肩部在这时同时还要有一个"借力"、这个"力"就是"挥动"整条手臂的力,就是说:外观的感觉是蹬地和收(整条)臂的力是同时集中于肩部的(但这只是外观感觉),所以这时应该要有肩部的运动幅度较以往要大许多的感觉;接下来是省却大(上)臂,由肩直接带肘部向前迎球并吃球、即大臂横向迎向来球,注意这时大、小臂在引拍时约150~170度的肘部夹角并没有变、肘关节的内侧中心在转体过程中始终是迎向予定落点的,这一点非常重要,它可以有效避免你过早收小臂;触球瞬间、集中在肩部的力带肘,使小臂在以与肩同步的肘关节为支撑的再加速发力中摩擦球后、随势挥、收拍,完成整体击球动作。

    强调一下:由挺膝蹬地和同步挥臂所产生的"合力"是集中在肩部却直接作用于小臂的,这是本文的中心内容和主题。以上是2/5发力和小臂二次加速的全过程,其中有重点突出、也有直接省略部分,但这并不是说直接省略的部分不重要,实践中,这样的"省略"会使你的发力机制得到彻底改变,我认为,这是符合"最直接、最简单、最节约并且完整、合理、集中"的原则的。 这个"有重点突出、也有直接省略"的发力机制,感兴趣并稍有基础的球友徒手即可体验得到,有人可能一两次的体会不明显,那就不妨多和你原动作多比较比较,认真地体验和体会一下。 以上仅是个人实践经验的总结,并不一定适合于每一个人的现阶段,供大家参考吧!

    以下是我的一个回帖,转贴在这里,可能会有助于对主题及2/5发力的理解,内容如下:脊椎是由椎骨一节一节连起来的,每一节椎骨都是一个关节,脊椎可分四个部分,从上至下分别为;颈椎、胸椎、腰椎、尾椎。胸椎的范围即是与胸骨相连部分,每一节胸椎都连着对称的两根胸骨、包括锁骨。胸椎以下就是腰椎,再以下与盆骨相连部分为尾椎。脊椎的四部分均有相关的肌群在起着两个作用,一是组合发力,这一点较简单;一是连接支撑,正是连接支撑的作用,限制和保护着脊椎各关节的合理运动;这四部分的肌群构成有不用,所以这四部分的外观运动幅度和内在运动形式也不同,

    例如:同为脊椎的一部分,颈椎部分的活动范围和幅度相对于其它部分就要明显大得多。胸部可以说是由多个关节组成,但这部分的运动又受脊椎及有关肌群的主导和限制;胸椎、胸骨、锁骨、肩胛骨等作为一个组合部位组成胸廓,也可以这样认为,胸廓即胸部的运动是与肩部连合的,但各自范围、幅度有不同。而腰部除腰椎外,就是各部肌群,它的骨质构成相对胸与髋较简单,但它是通过尾椎与盆骨即髋部相连的,所以腰部的运动除受胸部的主导和限制外,还受髋部的主导和限制,但胸部的运动变形较小,而髋部运动是由尾椎和两侧运动幅度相对较大的骨股头关节的限制和支撑,这两处均无大肌群,只有韧带,运动幅度就相对较自由。根据以上我的有限所知,所以,我认为在发力时只谈转腰是非常有局限性的,我的"浅谈顶髋"一文的内容其实就是针对只转腰现象的,旨在扭转"抡大臂加转腰用力却发不出力"的现象,道理很简单,髋部虽是关节组成,却是腰部的支撑,就象楼房的地基一样,髋动腰必动、腰动髋却不一定动。脊椎的这四部分构成的各部运动形式、范围和幅度既是相互主导、又相互制约,由于各部的运动幅度和作用不同,在正确发力过程中的表现形式就会不一样,如何协调下肢通过股骨关节上传至这四个部位的力,应是正确发力的全部内容。只强调转腰来加大发力的观念局限性很大,产生误导的影响也很大,所以,我认为用"转腰"不如用"转体"来指导发力来得更准确、更全面。"转腰"只是上肢,尤其是"有腰无髋"的动作时;"转体"却是通过髋部的衔接、把下肢的发力传到上肢、并做为支撑再协调"四部分"的功能、使发力过程合谐、完整、科学。

    以下是我另发的一篇文章,现一并贴到这里,请耐心地看完,一定会对正确发力有更全面、更深刻地认识。 再谈发力集中在陆续发过的"用身体引拍、用身体打球、2/5发力方法、浅谈小臂的二次加速、浅谈顶髋、浅谈用指、浅谈弧圈技术的发力集中"等有关弧圈发力技术的系列文章中和各文的回帖中陆续地补充和完善了我对"用重心打球"的认识。 但这些独立的文章认识上断断续续,显得很不完整,致使有的球友在对集中发力的认识和理解上有脱节,甚至衔接不上。 现把这些东西加以梳理后,用一篇文章的形式重新组织说明,以助大家对2/5发力和小臂二次加速的这个正确地发力方法有个更加充分地认识和更深程度地理解。 我曾在"浅谈弧圈球的发力"一文中把2/5发力方法的重点集中到"腰髋、肩和肘"这三个主要环节上,下面仍沿着这个思路,系统、详细地说一下。

    "斜身、沉肩、拉手引拍"是引拍动作的全过程。斜身、沉肩时,已将重心右移到右脚前掌上,右手"拉"着整条手臂根据来球的下旋强度的不同停在身体的右后下方、大腿外侧的某个位置上,在来球从台面上弹起时,身体左转带动手臂向前迎球、吃球、摩擦。 使身体左转的力来自于重心的左移,而这个重心移动的力是来自腰腹的肌群,这个力的大小,是直接体现在肩部的运动幅度上的; 腰腹发力的同时,右手臂和右膝也在同时发力,右手臂的发力,来自大小臂的肌群、以肩关节为总支撑; 右膝关节的发力,来自大、小腿的肌群,以踝关节为总支撑;大腿上的肌群,连着骨盆,就是说,膝关节和髋关节的运动,是与大腿的肌群有直接关系的;"挺膝"的力是来自大、小腿的发力,以踝关节做总支撑的,这基本是身体左转击球的全部发力。 既然这么多肌群都在参与发力,那么顺序应该如何呢!我们都说"力从脚上生",就是说蹬地的力是整体发力的基础、腰腹的发力是整体发力的主要来源、臂、手的发力是整体发力的最终端。那么,这三个力的相互关系究竟如何呢?有球友也知道这些力的重要性,也知道发力是从脚下开始的,但就是发出的力的"度"总是不理想,其问题的关键就是这三个力的顺序和主次关系没有搞清楚。 在"浅谈弧圈球的发力"一文中我己把发力的过程简化了,即把蹬地的力直接"蹬"到肩部、肩部直接带肘部向前迎球、在击球瞬间,是小臂(及腕)在身体整体左转的一次加速基础上的再(爆发)加速的发力。这里说到了第一次加速,要解释一下:所谓第一次加速,就是在肩(腰腹髋)带身体左转过程中,蹬地时发力的结果。我们应能感觉到身体左转时,腰腹是以髋为支撑的、而髋是以踝为支撑的,这个身体左转的力只是引拍时"斜身、沉肩、拉手"动作的重心转移时的惯性反弹,好象一段立着的弹簧被上端向下加力一样,是重心压右后又向左的本能自然回移,因为从引拍到迎球的衔接非常快,有时甚至引拍没结速时就必须挥拍,如果你的身体各部都能各司其职、适度放松,那么这个顺势反弹的感觉只要用心就能体验得到;反弹时蹬地的发力只是顺势,是没有爆发性质的,实际上,蹬地转体就是第一次的加速,而反弹的初始,只能算是予动。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说搞得复杂了,实际上,我们都在这样做、也必须这样做; 我们强调一次加速时的肩部运动的幅度,因为它是二次加速时的基础,所以一次加速的重要部位是体现在髋部,而用简单、直接、节约的办法则应是体现在肩部,这时腰腹的发力只是简单地匀加速而己;但使髋部前移的是腿(下肢),所以整体发力过程中最首先发力的是下肢、而不是腰,一定要记住这一点!第二次的加速是体现在"挺膝"动作上的,两次加速明显不同的是,第一次加速时只是重心的平移,内在感觉是身体是在围绕垂直轴和矢状轴在平转,外观上只是向前、向内、没有向上,并且这个"转"是匀速的;这时只是在蹬地和顶髋,"挺膝"并没有明显地动作,右膝关节也还是在内(左)扣状态,所以,身体只是在左转的同时向左倾斜、使身体复正,肩带肘向前迎向来球;触球前的瞬间,小臂要有原惯性基础上的再加速,小臂再加速的动力就是腰腹,这时就需要真正地"腰"了,注意,这时的转腰虽然有移动中的髋部作支撑,却需要由肘部来"牵引",为此还要强调,在蹬地发力的同时,膝关节要有个加速地"左前上挺";肘部正确前移的"牵引"同样十分重要、并且是一定要与"挺膝"同步的,没有肘部的"牵引"和蹬地、挺膝,腰腹的发力还将是匀速的、没有爆发性质的。还要注意,二次加速时的肘部"牵引"是围绕着额状轴在转,这个"牵引"的力是向上的,至此,总的发力己经是围绕三个轴在转了;所以,"挺膝和锁肩下的带肘向前"是腰腹正确发力的关键,而腰腹地突然发力又是小臂二次加速的全部动力。 这个一次到二次的加速过程我们可以这样去感觉:随着拉手引拍动作即将完成、向右斜下的身体重心瞬间突然适度右压时,会有一个惯性的力加到右脚前掌上,造成重心偏离中心的瞬间失衡状态,这时的右足跟会由微虚自然地变成微提、右膝关节同时也会适度弯曲并自然内扣来承重,注意:这段过程中的斜身、沉肩、拉手引拍的动作是刻意的,而随后的曲膝和足跟微提却应是自然的,它们是因果的关系;随着这个惯性力的反弹,蹬地的力经踝关节上传到(适度弯曲并内扣的)膝关节处,由于膝关节的自然内扣,反弹力上传时,膝关节会"向左上惯性打开"以继续上传(注意:是惯性地打开),随着腰髋的左转、(身体稍前倾状态下的)肩的左转、手臂也在左转并迎球。应注意感觉这个过程中的力是平和自然的,因为这个力是惯性反弹的力(并无爆发性质),是围绕在垂直轴和矢状轴在运动的,所以,这个第一次加速应是匀速的,身体各部这时也是相对自然放松的。注意:这个过程中身体的重心一定是平移;触球瞬间,在惯性中向前运动的手臂有一个明显向上的力以产生摩擦,这个力是小臂的突然加速带动腰腹髋、而同时膝关节也与小臂同步突然地"挺",也同时在带动着腰腹髋,两个同样向左前上的力带动腰腹髋向左前上、而这时突然的转腰爆发又使手、肘加速向前,从而完成击球过程的最后动作,此过程中身体重心由平移转为提升。

    这里要强调一下:身体的重心在一次加速中应是右后(脚)、左前(脚)平移的,只是在加速过程中的肩部是由斜身、沉肩的状态转变为恢复正常的向前,在二次加速时才会有相应的提升,如果从一次加速时就提升重心,不仅"吃球"不好,摩擦效果也将大打折扣。这一点一定要充分理解和把握,切不能忽略!! 到这里,我们用简单的几句话就可以概括发力过程中的顺序和重点了,从感觉上:是肘和膝共同带腰来完成小臂及腕击球的,手肘与膝关节是主动的、腰是被动的;手肘与膝是同动并是首先发动的,腰腹是被动随其后的;但腰腹的"爆发"是整体发力中的主角,而蹬地、挺膝的力虽然也参与到了这个整体中,却只是"牵引"。所以,在整体发力过程中,蹬地使髋前移时,动作不可过大、过快、也没有必要过大和过快,只是注意到肩部的运动幅度即可,要把主要精力集中到二次加速即"腰腹的爆发经由肩部带肘、小臂加速反过来带渐放松的大臂和肩关节及腰髋的(2/5部分)继续前移"上,就可以做到发力集中了;这个二次加速的特点是瞬间的爆发,所以动作幅度较小且集中,但这个集中只是力的集中,还要再加止蹬地(挺膝)、转髋、手肘三部分的方向统一,才能真正称之为发力集中了。 很多时候我们在观察明星们的动作时,外观感觉是在直着整条手臂在拉球,实际上从随势挥拍的动作中我们可以确定,小臂二次加速的过程是瞬间的、并实际存在着的。 希望此文能对关注2/5发力和小臂二次加速的球友们有些帮助!也欢迎大家继续交流、探讨并指正!!

分享 收藏|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涂鸦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