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如果您注册或者登录本网,则表示您同意本协议内容。

前冲球球感(转)

已有 229 次阅读    2012-05-18 06:34   标签前冲弧圈球 

    我们都知道加转与前冲这两种弧圈的弧线的曲率是明显不同的,这个差别就是两种弧圈技术特征内容不同地表现。弧线是直观体现弧圈球摩擦效果的,所以我们从弧线的控制说起。加转弧圈是弧圈技术的基础,也是弧圈技术的基本功,能对弧线掌控自如,弧圈技术即己告成。弧线是否合理取决于摩擦的方法,这个方法的内容包括:站位状态、击球时间、击球点、触球点、拍型、发力方向、发力方法等。这些内容构成了发力的机制,也是弧圈技术特征的内容。

    1.  站位:前冲弧圈的适用范围是近台或中近台的45cm~70cm左右,适用对象主要是相对旋转不强的下旋来球,常用于发球后抢攻,所以在站位上与加转弧圈有区别,加转弧圈站位时的身体平面与球台夹角约40度左右,前冲弧圈的这个夹角要小很多甚至可以与球台平行。

    2.  引拍:加转弧圈的击球时间通常是球的下降期范围,前冲弧圈击球时间为上升后期至下降前期,所以前冲弧圈的引拍应与台面同高或略高于台面,虽然也需要沉肩来转移重心,但幅度要小很多,因此大臂与身体打开的距离有不同,加转时大臂距身体相对较近因此大臂与身体的夹角相时较小;前冲时应稍打开大臂与身体的距离使夹角适度增大。

    3.  迎前:加转的迎前距离相对较长以满足"吃住球"与二次加速的需要,前冲的迎前距离相对稍短。

    4.  发力:由于重心的不同所以这方面的差别较明显,加转的发力主要在于二次加速阶段,所以技术要求注重腿、腰与小臂的功能配合;前冲的发力虽然也需要二次加速的协调配合,但体现在手臂上的不同点是大臂的发力要大于小臂的发力,所以收缩小臂的幅度会相对较小。

    5. 拍形与发力方向:看过"弧圈技术的基本摩擦型式"一文后,应该对弧圈球的基本摩擦型式有了一定了解,由于适用对象的旋转强度不同,所以在拍形的前倾角度上有不同的同时,也决定了发力方向上的差别。 加转弧圈引拍到位时的拍面角度为垂直或略前倾,前冲弧圈的拍形角度为前倾,也就是在垂直的基础上前倾45度左右;加转弧圈的触球点是来球的后中部即时钟的3点位置,前冲的触球点是来球的后中上部即时钟的2点位置;加转弧圈的发力是由来球的后中部即时钟的3点位置向1点钟位置摩擦,前冲的发力是由来球的后中上部即时钟的2点位置向1点钟摩擦。

    6.  击球点(位置):都在身体右前方38度角左右的延长线上。

    7.  感觉:由于击球时间、触球点、拍型、发力方向等方面的不同,所以摩擦的感觉也会不同,我自己的感觉是加转弧圈是用拍将球"粘住后甩出去";前冲弧圈与反拉反剃上旋来球的感觉相似,是用拍将球"吸住甩出去"。无论差别在哪里或有多大,对弧线的合理控制是弧圈技术中最重要的标识,所以,制造和控制弧线能力是弧圈技术中的重中之重,这是必须要反复强调的重点。而要想提高制造和控制弧线的能力,必须要从加转弧圈技术开始入门。

分享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