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如果您注册或者登录本网,则表示您同意本协议内容。

弧圈球打摩问题思考

已有 1092 次阅读    2012-04-28 08:18   标签2001  2002  弧圈球 
对讨论弧圈“打摩”问题的思考关于弧圈技术的讨论是不会停止的,因为广大球迷都钟情于弧圈技术,具有弧圈情节。弧圈作为当今乒坛的的主要技术无处不在,而高手精湛与美妙的弧圈技术总是令我们羡慕不已,比赛中弧圈的对抗精彩纷呈,叹为观止,以至使我们有了“得弧圈者得天下”的感觉。作为一个乒乓球爱好者,不去研究和学习弧圈技术那才真正是件怪事。怎么样才能正确的认识、理解和掌握弧圈技术呢?客观的讲,目前我们大多数球迷朋友还没有找到一条合理的途径。一种情况是,对弧圈技术的定义和动作要领完全不知或知之不多,光凭自己对别人弧圈技术动作的直接感知,去模仿和学习;另一种情况是,从弧圈的定义和动作要领出发,机械的、教条式按照书本上的知识照着练习,没有联系自己的身体条件和考虑自己的技术基础;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有了一定的技术基础,对弧圈的理论知识也作过一些学习或研究,但缺乏对弧圈技术形成和质量提高过程的全面了解,也缺乏各种技术相互之间关系上的认识,因此会出现“见木不见林”和急于求成的毛病。针对上述三个方面的情况,我的建议是:一、首先看看有关弧圈的动作要领,掌握弧圈技术的基本知识,徒手练习一下基本动作,体会弧圈技术的本体感觉;二、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学习弧圈技术的具体方法;三、对已经初步掌握了弧圈技术的朋友,应当通过长时间的反复练习,不断提高弧圈的质量和弧圈的使用技术与能力。这里,我还想强调两点,第一是方法问题。方法问题是一个科学问题,要引起我们的足够认识,在学习技术的过程中,必须要讲究方法,尤其是业余球手,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练习,就更要讲究方法了。方法对头,可以节省时间,提高学习的效率,加快学习的进度,加大进步的幅度。要注意的是,在技术学习的不同阶段,你要根据练习内容的不同和自己的客观实际来选择不同的训练方法,方法是有时效性的,有些方法在初学时必不可少,如徒手练习,手步法练习,分解练习等;有些方法对有的练习有效果,但对其它的内容可能效果就不太明显。训练越深入,方法就显得越重要。练习的最佳效果,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方法的最优化。第二是抓住技术的核心问题。弧圈的核心是什么,就是摩擦。离开摩擦去谈弧圈,是永远没办法掌握的。因为弧圈是以球的旋转为特征的,强烈的上旋是弧圈区别于其它技术的主要标志。那么,怎么样才能产生强烈的上旋呢?答案只有一个,就是摩擦。因此,学习弧圈技术,就是学习摩擦技术,这才是抓到了学习弧圈的本质,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好学习和掌握弧圈的问题。我想,以上两点,应该成为我们学习弧圈技术的思维方式和基本思路,只有明确了这两点,我们的学习就不会迷失方向,就会少走弯路。目前的问题是,我们还有不少朋友,在学习弧圈和提高弧圈质量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模糊认识,这源于对高水平弧圈的一种朦胧的理解和盲目的追求,也许有的朋友不能接受我这样的评价,但事实就是如此。具体表现在对弧圈技术的打与拉的认识上。我们可以想想,如果在你刚刚接触到弧圈的时候,有人指导你去打摩,或先打后摩,那么,你对弧圈会有个什么样的认识?你学习弧圈,会选择一个什么样的手段和方法?你的弧圈技术动作将会是一个什么样子?我看这个答案是不需要我来解答的。说到摩擦,有的朋友就说,纯摩擦会挂不住球;摩擦多了,会影响速度;弧圈的力量来自于正压力,来自于撞击和打。其实,我们谈到的弧圈的摩擦,是在弧圈定义上的摩擦,是在弧圈动作要领引导之下的摩擦,而不是我们自己想象中的任何摩擦。既然是一种技术,那就有作为技术的理由,就离不开这种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动作的基本要求,为什么我们总是离开技术本身的要求,而按照自己的一套理论去理解已经理论化了的技术呢?原因就在于我们本身还没有掌握理论,还没有在正确理论的指导下来进行练习,还处于一种对知识的不惑和混沌的状态,试想,在这样的状态下,又怎么会对技术的学习有一个很清晰的概念,和对技术有一个很正确的解析呢。是的,弧圈技术发展到今天,已经出现了很多新的细节上的创新和变化,但这些新锐的技术,都没有离开技术的母体,因为它的名字还叫弧圈,而不是游离于弧圈之外。因此,它必定还是摩擦的产物,是旋转的特征。同样的道理,快攻技术也在演变和创新,但它的进步,也没有离开快攻的母体,撞击仍然是它的基本特征。我们不能说,弧圈有了爆冲,就脱离了旋转,背离了摩擦。同样,快攻加进了旋转,就演变成了弧圈。技术的进步都是有它牢固的根基,而这个根基,才是我们从本质上认识技术的视点。如果我们能够这样的来看待技术的进步,我们就不至于迷惑于技术的细节上而“一叶障目”。我们学习任何技术的时候,都应当首先明确什么是技术的主体,什么是技术的内核,只有这样,你才能从根本上掌握技术,也才能在技术熟练到自动化的阶段后,去发展技术和创新技术。还有一种说法,海绵套胶的不同,说外套与国产的套胶在拉球的手法上是不同的。意思是说在拉球的时候,有的套胶是必须得打摩结合,其实不然。不管是什么套胶,只要是运用弧圈技术,都必须是首先要考虑摩擦。它们之间的区别,只是软、硬之间,粘、涩之间,脆、韧之间的的区别,但并不影响技术本身的基本特征。喜欢使用什么样的套胶,只是个人的习惯和适应能力,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动作的结构和技术的特征。论坛中德瑞克先生上传了柳承敏正手弧圈技术的视频,大家可以去认真的看看。柳承敏的拉球,完全是摩擦的结果,他的拉球动作在直拍选手中间可以说是很规范的,无论是引拍的动作,还是击球点,都恰到好处。尤其是小臂加速的动作很明显,手腕在摩擦球的一瞬间用力很清晰,弧线的制造也很合理,其稳定性是不言而喻的。柳承敏正手弧圈是业余球手值得仿效的典范。我还是坚持我的观点:在摩擦的基础上向前用力,是增加弧圈速度和增大弧圈力量的唯一途径。不把摩擦放在首位,而去强调“撞击”,或者强调“打”,就不是站在弧圈的立足点上来讨论弧圈的问题,或许是站在快攻的基础上来探讨怎么样使快攻带有旋转的性质。立足点的不同,视点就会不同,研究的方法也就不同,得出的结论也肯定会不同了。离开弧圈的基本定义和动作要领,去研究属于拉打结合的问题有没有意义呢?根据目前乒乓球运动技术的现状,恐怕也还是有它讨论的价值,既然有这样的技术存在,就有讨论的必要。但这种讨论应该是在另一个层面展开的,不要把这样的技术混同在弧圈的技术里边来讨论,不然会引起大多数初涉乒坛的球迷朋友思想上的混乱,使他们感到茫然和不知所措。只有把讨论的范围确定后,讨论才有可能持久下去,不然,就会没有任何结果。反观专业界为什么没有这样的讨论呢?这是因为,讨论是要建立在对弧圈技术动作要领的基础之上的,专业界对弧圈的定义都十分明白,没有不同的意见,还需要讨论什么的呢?需要讨论的倒是怎么样在旋转的基础上来提高弧圈本身的质量,也就是弧圈的稳定性和威胁性。但是,这种稳定性和威胁性,绝对不是离开旋转来讨论的,而是在旋转前提下对提高速度和力量方面的研究,重点又是在研究通过什么途径和方法来给予提高和改进。现在的关键是,我们的技术还没有达到研究这些问题的程度,我们对弧圈技术有许多未知的领域,制约着我们研究的进一步深入,那么,当务之急是尽快的提高我们的技术水平,只有技术水平相应得到提高,尤其是弧圈的水平得到长足的进步之后,我们研究这样的问题才会条件成熟。(UC浏览器)
分享 收藏|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涂鸦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