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如果您注册或者登录本网,则表示您同意本协议内容。

将错就错

已有 554 次阅读    2012-04-25 07:58   标签2001 
乒乓八卦——知错就错其实,没有经过乒乓球正式训练的朋友,大都是自己因为喜欢上了乒乓球,模仿着去练,等练习到一定程度,就有了想提高的欲望,但回头一看,却发现自己的动作与所谓正规动作相去甚远,不免萌生出“从头再来”的思绪。于是,“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一切从零开始,进行新的长征,可是动作一旦形成,要重来又谈何容易,“如鱼饮水,冷暖自知”,尽管付出了巨大努力,成效甚微,但仍然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真正的业余球手,没有必要“英雄气短”,在改进动作屡不奏效的情况下,何不就此“只错就错”呢?于是,我立意以《乒乓八卦》为题,专门解释一些这方面的问题,今天,就重点谈谈动作的规范。我们知道,乒乓球运动是在网球的基础上派生出来的,19世纪后期,英国有些大学生从网球运动中得到启示,发明了乒乓球运动,当然,这只是乒乓球运动的滥觞。当时是既无统一的名称,又无统一的规则,仅仅作为一种娱乐,流行于欧洲。直到1890年左右,英格兰著名的越野跑运动员J.吉布从美国带来了一些作为玩具的赛璐珞球回英国,由于这种球打在当时使用的犊皮纸贴面的空心球拍或木制的球拍上发出“乒乓”之声,随后就才有人将这项运动称之为“乒乓球”,因此,英语中就有“pingpang boll”,也有将乒乓球称作为“table tennis”,都有它的历史渊源。亚洲的乒乓球运动起源于1902年,最先在日本流行。1905~1910年,乒乓球活动传入了中欧,以后才逐步扩展到北非的埃及等地,但都处于游戏阶段。直到1918年后,欧洲国家才相继成立了乒乓球协会,1926年1月,欧洲国家在柏林举行了国际乒乓球邀请赛,同时商定成立国际乒联,并委托英国乒协在同年的12月举办了第1届欧洲乒乓球锦标赛。至此,乒乓球运动才算是正式走上了国际的体育舞台。由民间的游戏演变成一项体育的竞赛项目,标志这项运动有了大家公认的竞赛规程和竞赛规则,其中,最重要的是规则的制定对技术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有限的空间。1951年之前,人们发现和使用了颗粒胶皮球拍,使乒乓球的旋转得到了增加,当时的球网高度是17厘米,球台的宽度也只有146.4厘米,因此,削球打法占据了这项运动的优势地位。由于没有对比赛时间的限制,这重稳健的打法耗时太长,据资料显示,第10届锦标赛上,1分球打得最长的时间是2小时20分钟,一场男子单打,时间最长的化了7小时30分钟,这种“马拉松”式的比赛,使观众失去了对比赛的兴趣。1952年,日本发明了海绵球拍,采用了直拍长抽的打法,在第19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一举夺得了女子团体、男子单打、男子双打和女子双打4项桂冠,从而开创了直拍与横拍、进攻与防守相互对抗的新局面。日本的崛起,使欧洲国家蒙受了巨大的羞耻,于是引发了一场关于能否使用海绵球拍的国际性争论。之后,国际乒联在1959年进行了规定,球拍的海绵上必须粘贴覆盖物(正胶或反胶胶皮),其总厚度不能超过4毫米,其中胶皮的厚度不得超过2毫米。规则对球拍的限制,有利于对技术的创新。1960年初,日本再次研究和创造了弧圈球的技术,虽然对中国选手没有造成多大的威胁,但欧洲选手却又陷入了新的泥潭,显示出了极度的不适。1959年,我国选手容国团在第25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为中国获得了第一个世界冠军。从那以后,中国乒乓球开始崭露头角,自1959年起到981年,我国共参加了13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总计获得了35.5项次的冠军,在1959年至2001年期间,我国运动员在世界乒乓球三大赛事中共夺得了125.5个冠军。而最近几年的战绩也表明,中国乒乓球仍然保持了长盛不衰的发展势头。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局面,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的因素是我国乒乓球能不断的推陈出新,据统计,至2001年,我国的乒乓球技术创新占到了世界乒乓球技术创新总量的58.7%。上述的分析说明,乒乓球运动的发展,与规则的改变和修订是密不可分的,但更重要的是技术的更迭和创新。这样的分析,是否不能与今天谈论的主题发生联系,其实不然。原来合理的技术动作,在已经变化了的今天,就失去了昔日的风采。比如,日本的长抽技术,那种以大臂为主的发力动作,那种有明显抬肘的击球动作,不是还广泛的存在我们中间,至今令我们感到头痛吗?还有弧圈初期阶段的那种风靡一世的基本打法,我国传统直拍快攻打法的原始形态,不是也在我们身上得到了体现,仍然是我们进攻中不可或缺的主要技术手段吗?面对技术的进步,我们将如何面对?割舍和获取已经成为我们之中一些球迷朋友的两难,为什么我们还不敢直面而决定自己的最终取舍呢?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今天我们看到的新锐技术,是原有技术的积累、繁衍和提升,是运动发展的产物、需要和必然;是最高水平的体现、完善和追求;我们可以去欣赏,可以去模仿,但毕竟不是我们自己的东西。我们要思考的,应该是真正属于我们的技术,这才是最重要的。乒乓球可以这样去打,也可以那样去打。我们要思考的是自己怎么样去打。我们希望看到更新的技术,我们也渴望获得更高的技术,但我们不要忘记我们应该获得哪些真正可能属于自己的技术。定了型的动作不容易改变,为什么我们就不去研究这已经定型的技术还有什么发展的空间,还有没有发掘它本身的技术潜力呢?习惯了大臂打球的朋友要明白,台内球的处理是你的致命弱点,有没有想到运用战术手段将球尽量的调出台面,来适应你技术的发挥呢?正手吊板的朋友,有没有想到击球的一瞬间,去合理的调节板形,充分把手腕用活,来改进技术细节,弥补由此而可能产生的消极因素呢?喜欢抬肘的球手,有没有想过,打球还是要靠手腕的调节,随肘怎么抬,上旋、下旋怎么打,注意拍形的控制就行了,球还会跑到哪里去呢?力量不行,我就打落点;进攻不行,我就打控制;自己无法上手,我也不让你舒服打我。扬长避短,我要对方明白,乒乓球还可以这样打。其实,业余界的高手都有自己的特点(注意我说的业余是从来没有参加过专门训练过的)。他们在长期的打球生涯中不仅摸索出了一条完全合符自己技术特色的打法套路,而且还能将自己的技术发挥到极致,尽管看上去动作不怎么正规,但终归能赢球,就是这个道理。我们如果将自己的眼光回溯远一点,能回头看看50年代、60年代的技术状况,那么,就能更加坚定起自己的信心:乒乓球就是这样打。
分享 收藏|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6 个评论)

涂鸦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