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如果您注册或者登录本网,则表示您同意本协议内容。

前三板漫谈之三

已有 870 次阅读    2012-04-04 00:41   标签2001  2002 
前三板漫谈(之三)我们知道,中国对世界乒乓球运动的贡献不仅仅是培养了上百名世界级的明星,更重要的是在技术上的创新。而围绕前三板所进行的技术创新,在整个技术创新中占到的比例是最高的。技术创新是对未来乒乓球运动的一种把握,是对发展趋势的一种前瞻。从60年代起,中国乒乓球界就树立起了强烈的防患意识,能居安思危,锐意进取。针对当时我国横板打法较少的状况,在国内比赛中曾一度制定了所有的参赛队“必须要有1名横拍选手”的规定。这样的规定,注定加速了我国对横拍打法选手的培养,以至后来横拍选手大有取代传统直拍选手的趋向,有鉴于此,在80年代,规程又反过来规定“各队要有1名直拍选手参赛,并在团体赛中占有主力位置”。当时的情况是,传统直拍采用正胶,相对于横拍的反胶,显露出技术上明显的不足,正胶在比赛中的成绩显著下降,直拍打法能否延续和传承下去不容乐观。当时,主管国家队男子训练的教练徐寅生,大胆改革,将原本正胶打法的郗恩庭改为反胶,使其正胶的技术风格与反胶的优势有机的结合起来,通过发球以及前三板的有效配置,成功的登上了世界冠军的宝座。大郗的成功,无疑为当时我国陷入困境的直拍打法寻找到了新的出路。此后,在全国专业界和业余体校的范围内,围绕怎么样看待传统直拍打法的问题展开了深入的研讨。现在回忆起来,这是自中国乒乓球开展以来迄今为止最具历史意义的大讨论,它的意义,超出了打法本身的探究,实质上是当时历史背景下乒乓球界解放思想,推进改革,提倡创新的大讨论和总动员。以徐寅生、李富荣为代表的革新派,对改造中国传统的直拍打法全面的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尽管他们原来都是传统打法的收益者。作为专业人士的代表,我曾在1986年6月参加过在无锡举行的全国乒乓球工作会议,直接感受到了当时推行改革创新的气息和决心。90年代中期,我还参加了国家体委在北京组织的为期1个月的全国高级教练研讨会,每天上午观摩国家队的训练,下午进行讲座或讨论,徐寅生(时任国家体委副主任)、李富荣(时任训练司司长)均出席研讨会并作了重要讲话,国家队一、二线教练张燮林等都参与了研讨会的讨论与座谈。通过这样的活动,使我们更加洞悉了世界乒乓球的发展方向,坚定了对技术创新的信心。当时讨论的重心是我国传统打法应不应该继承和发扬,怎么样去继承与发扬;中国直拍在技术上存在哪些问题,怎么样去解决这些问题;我们的训练观念需不需要更新,怎么样去更新。改革和创新起步是艰难的,比如直拍正胶改为直拍反胶的问题,开始就有人对此就产生质疑,提出如果这样,那不改变了快攻打法的风格,还能说是传统的直拍打法吗?好像一提及直拍,就界定为正胶,非正胶不正宗、不传统,思想僵化还远远不止于此,涉及到动作的大小、速度与旋转的结合、前三板与相持、快攻与弧圈的关系等,更有人提出不同的看法。记得当时讨论直拍横打问题的时候,观点的碰撞更是激烈,不说业余界了,就是在专业界认为此项技术不伦不类的也大有人在。现在回顾这些争论,具有很大的启迪。实践证明,没有当时的大讨论,就没有全国上下的思想解放,就没有中国乒乓球辉煌的今天,对于中国传统直拍打法而言,更是如此。思想解放的结果,是挽救了中国传统的直拍打法,并使之脱胎换骨、重见了青天。某一打法的革故鼎新,将带来其它打法的万象更新。中国传统直拍正、反胶的融合以及横打技术的问世,使前三板的较量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我们从这里看到了创新的活力,以及由此而带来的乒乓球运动所勃发的新的气象。相比之下,韩国、日本直拍选手由于打法缺乏创新,其前三板的水平明显在中国选手之下,反手的被动始终成为他们不能逾越中国城墙的主要原因。并不是因为他们正手不强,而是因为他们与我们的选手相比,反手太弱。事实证明,谁抢先占领了反手的制高点,谁就会获得先机,取得主动。打法上的落后,已经成为韩、日选手的一块心病。“得前三板者得天下”,时下还在流行。
分享 收藏|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

涂鸦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