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如果您注册或者登录本网,则表示您同意本协议内容。

横板正手弧圈球练习过程中常见几方面的问题及个人体会 (转)

已有 3140 次阅读    2013-01-01 22:09   标签体会    弧圈球 
【引子】

本人是右手直板快攻的底子,前些年改了横板,但还总是快攻居多。后来看到张怡宁等这帮小孩弧圈拉得那个漂亮啊,遂起了强化练习的念头。前后系统练习已经有两年多了吧,稍有所成,心得和大家分享一下,都是个人总结,难免有失偏颇。

1.关于动作定型问题。

这个对于成年球友来说确实比较难,记得原来打直板快攻,一开始学球专打正手攻几个月,不上场打比赛,错了教练及时纠正,所以动力定型很快。但成年人没有教练陪,即便有发球机也没人指正动作,所以这个是比较难的,但好在成年人领会能力比较强,可以找一个比较好的正手攻动作视频模仿,多照着镜子练,或用摄像机摄下来看着纠正。这个视频推荐蝴蝶张怡宁和孔令辉的比较标准。一开始,一定要少打比赛,多练徒手挥拍和定点对攻,有多球练习更好,多体会发力和动作,及时纠正,不然形成错误动作,天长日久就很难纠正了。

2.关于站位。

一般的拉球,一定要注意左脚稍稍在前,至少要两只脚平行,千万避免形成右脚在前的习惯,身边有一个小朋友就是这样,右侧来球了,上右脚抬手就拉,纠正了他好多次,屡教不改。这样一开始可能觉得很舒服,但时间久了就没有改进的空间了,而且右脚在前面支着身体下不去,发力也不顺畅,影响第二板。当然极特殊情况下,上步拉短球除外。

3.关于重心。

不要过多的重心交换,这样影响还原和摆速。记得唐建军在教学片中做过一个夸张的重心交换动作,一开始曾模仿过,但后来渐渐就发现不对了——还原太慢了,仔细体会了一下,原来人家唐博士说的是不会重心转换的,用这个动作去体会一下转换,而不是一直这么剧烈的交换啊!后来多方查证、仔细体会,总结如下:拉球前重心更多的放在右脚,按比例的话大约70%左右吧。随着拉球的蹬转,重心自然转移到两脚之间或左脚多一些,这应该是蹬转的自然结果,绝不应该是刻意而为之的。当然没有重心的转换也是错误的,说明动作有问题,拉球重心的转换肯定比攻球大。重心在拉球的过程中要适当降低,这样有利于拉球的稳定性和移动,但也不能蹲着拉球。

4.关于转腰。

有攻球的底子,这个其实就非常简单了,基本就是一样的,总结如下:拉球时要“横向转腰”,这个可以理解为像广播体操中的“转体运动”。无论引拍还是击球,腰部的转动几乎都是水平方向的。在转腰时不要腹部前后运动,这种动作使腿部的力量无法通过腰部传递到手臂上,并且会导致身体重心不稳定的状况;也不要“顶胯”,腰部并没有真正转动,只是将胯部向左右运动,这样的动作会使腰部与腿、手脱节,整体看来,身体过“软”,实际上只是用手臂的动作来击球。击球时,腰部的转动和腿部蹬地的动作是同步的。即蹬腿的同时,脚下并不是固定不动的,脚和膝盖会随着身体的转动有一个小幅度的转动。在转腰时脚下站得不要太死,也不要过于灵活。

5.关于引拍。

记得练弧圈球几个月以后,动作感觉已经不错了(好多人也是这么评价),但总觉得稳定性不够,拉球质量也没保证。当时和一个高手交流,他认为我的球有两个问题:力量不集中,动作过大。后来在这方面有意加强,但好长时间不得要领,效果也不显著。再后来一个省队退下来的朋友指出我的引拍有问题,引拍动作太大了,当时我还有些不解——张继科和马龙对拉不都是这么大么,记得有一篇关于如何提高弧圈的质量的文章中也不是说“要肩部打开,动作做大,加强力量”么?但后来仔细琢磨了一下,豁然开朗了,张马那连续多少板的是远台对拉,咱业余的很少能做到啊,而且人家什么速度和力量?咱一般的能做好中近台就是高手了,中近台绝对不能动作过大,这和远台在动作上是有细微区别的,其实仔细观摩国手在中近台的动作也很小。于是注意减小引拍动作,练了一段时间后,摆速和稳定性立刻上了一个台阶,引拍动作总结如下:引拍动作不宜过大,如果把两肩连线垂直地面看成一个平面,手臂和球拍最好不要超过这个平面,最远一般也不要超过右脚的后脚跟(即身体的最后点,抡大臂暴冲和远台对拉不在此列),否则就很容易出现拉手的现象,连带反应造成发力不集中,击球点不稳定,甚至步法移动迟缓。不要刻意强化引拍意识,可以把它看成放松状态下蹬转的自然结果,做到“无意识引拍,有意识击球”,这样有张有弛,有利于动作的连续性和打出高质量的弧圈球。

6.关于击球点。

好多人容易忽视,其实这个点很重要。记得在纠正引拍的过程中,也是反复了好长时间的,我总觉得应该还有某个问题没有处理好,但自己又不知道。一次和一个体育教育专业(乒乓球)的学生打球,他说我的击球点有些靠后了,要提前一些,当试着把击球点提前后,瞬间以前最最拿手的快攻中的好多良好感觉都回来了,真的有茅塞顿开的感觉。一直以来总认为拉球要多等一下,拉下降,吃住球,久而久之造成了击球点的靠后,影响了一系列动作的完成,其实其他的所有要领都应该是在击球点稳定基础上完成才行啊!现在我的击球点基本是:转体之后的前面偏右,或没转体之前的右侧或右前方,据身体一前臂半左右的距离。在击球前通过步法移动努力调整到这个点,这是击球稳定的保证。

7.关于手臂动作。

击球时,前臂收缩会产生爆发力,但这种力量不是拉球的主要力量(主要力量应该是蹬转和重心交换过程中传递过来的力量),手臂最大的作用是增强摩擦,控制回球的弧线。在拉球时,一开始练习不要利用大臂发力击球,如果大臂发力过多,容易出现手臂动作过大,很容易使技术动作变形,缺乏稳定性;要利用前臂的收缩动作来击球,前臂收缩时,大臂是被动稍稍向前运动的。

这方面我一直注意得比较好,记得邓亚萍曾说过,拉球击球的瞬间有手上紧一下的感觉,其实这个结果就是触球瞬间前臂的加速摩擦。

8.关于击球时间。

好多人击球时间点很多,上升期有、高点期有、下降期还有,这样击球很容易不稳定。练习初期,应该以高调弧圈为主,所以拉球都应该是下降期,上下旋球区别只是下降前期和中期的问题,发力方向更为向前和更为向上的问题。这个阶段可以采用的战术是机会球就攻杀,旋转强烈的下旋和不高的出台球就拉高调。在业余选手中,高质量的高调威胁往往已经不弱于攻杀了。暴冲应该是高调稳定和质量非常好的情况下练习的内容了,而且业余选手能暴冲高点期和上升中后期都是很不容易了,暴冲上升前期基本就是靠天吃饭。

9.关于步法。

步法还是比较容易掌握的,基本等同于攻球,大多数时候都可以用并步移动,大范围移动用交叉步,极少数扑一板的时候用跨步。

练拉球初期,总觉得步法混乱,一方面是由于太注意手上动作,忽视了脚下所致:另一方面是手上动作不标准、过大,重心转换过大,留给脚下移动的时间太少了。手上动作变小、干净了之后,移动有了充裕的时间,步法就简单了。掌握一种步法为主,其他为辅就可以了。一定要步法移动到位后再击球,切忌先动手后动脚。

10.关于练习顺序。

这是我练拉球的基本顺序,有些人在某些阶段可能会与我不同,仅供参考。

第一阶段,体会拉球的吃球感,也就是俗话所说的吊住球,大概两三天;

第二阶段,吃球感体会明白了之后就开始练习拉高调,动作一定要慢,体会吃住球甩出去的感觉,可以用划弧的击球方式;

第三阶段,把弧线击球调整为直线击球,增加击球的质量;

第四阶段,由手臂击球进阶到增加手腕微调击球;

第五阶段,在手上动作比较标准之后,开始不定点拉球练习,增加步法的内容;

第六阶段,由高调进阶到前冲练习。

分享 收藏|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5 个评论)

涂鸦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