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奏因素之“速度”
说到打乒乓球时的节奏变化,大家最容易联想到的就是“快与慢”,即通过打出不同速度的球来产生节奏上的变化,从而赢得主动。
打出速度可以占据节奏上的优势,但是不是速度越快越好呢?实不尽然。笔者见过不少年轻球友的练习和比赛。由于年轻力壮,上手很凶,他们往往可以在练习或比赛的开局阶段让对方很不适应。但再往下打,问题就出来了:他们越打越急,也越打越快,失误也就越来越多,最终反而被对方控制。举例说明,如果对方在实战中侧身强攻,己方防守时较好的方式就是减力拨挡。如果判断准确,能力强一些的可以防一板正手位空当。能够做到这一步,已经相当好了。除非技术上确实有能力,可以发力防。但一般情况下,还是更轻一些为好,用减力的方法比较合理。在这个简单的防守技巧中存在两个标准:一是自己的个人能力,二是击球的合理性。用超出自己能力的方式打球,好比盲人骑瞎马,结果不问可知;而先求稳妥,次求变化,减少无谓失误显然更为合理。
打球的“快与慢”具有两面性,不能说打得快就一定好,打得慢就一定不好。这需要大家在平时的练习比赛中有意识地去实践,根据实际情况做适当的处理。比如,对手在练习连续拉、搓后侧身拉、发球强攻这些技战术时,也就是我们练习平挡、减力拨挡、适当借力后再发力的时候。反过来,当自己作为主练方时,上手这板球也可以在速度变化上下一些功夫。由于是重复性质的练习,变化和难度可以慢慢加上去。再比如练习发球,发短球一般速度较慢,但发长球就要追求“长、快、转”的效果,长短发球的快慢也是节奏的一种变化。所以,大家在练习时要带有目的性,不同的技战术也可以追求不同的节奏效果。
变奏因素之“旋转”
随着乒乓球技术的发展,弧圈球已经成为最主要的进攻手段。甚至对于传统的正胶、生胶打法,练习者都应尽量能快拉一板上旋球,以此丰富自己的攻击体系。相对于快攻式的“打”,“拉”这项技术的适应范围就大得太多了。实战中,业余选手无需拘泥于什么“技术风格”,只要实用、能够得分就是硬道理。
对于使用正胶、生胶的球友而言,笔者推荐大家在攻打下旋球时,练一板“蹭”上旋。在刚开始练习时,可以以快拉为主。由于胶皮本身的性能,正胶和生胶拉出去的球又很大不同,其特点是弧线低平,跳起不明显,对方在防守时不容易借上力。而快拉一板比起低球突击来说,难度小得多,也易于掌握。如果掌握得较为熟练后,还可以加入两点变化:其一是在对方来球的回落前期拉半高吊小上旋,其二是拉后突击(第一板起下旋用拉,第二板连续进攻用打)。这样,节奏变化就显得更大,对手更不容易防守。这样的组合搭配对于业余选手来说练习的难度并不大,而且实际效果很好。
变奏因素之“力量”
用不同的力量击球来制造节奏变化,对于业余选手来说是有相当难度的。这是由于击球力量的变化除了要视来球的具体情况之外,对本方选手的基本能力也有一定的要求,如交换重心处理的好不好(尤其是第一板法力后的重心还原是重中之重)、会不会发力、连续进攻能力如何等等。关于力量的使用,乒乓界的前辈们和同行有过精辟的总结:敌重我重,即对方先发力,我方也发力回击,由于难度很大,故使用比例不多,业余选手更要慎用;敌重
我轻,这种情况更多的是追求防守的合理性,最起码要讲求防回对方台子上。
力量常被划分得较为细致。如:大力量,用于扣杀或冲杀高球和半高球,得用上九成力;主动上手或连续进攻用六到七成力;借力中发力,使用这种力量时要求合力感觉比较强烈,利用对方的力量和旋转,再加上自己的力量和旋转,用四到五成力打过去和用七成力打过去的区别不大,但由于自己发力少,从而降低了回球的难度。不过这种力量的使用对击球时间的精准把握和动作的合理性要求很高;借力,普遍用于快速的相持和防御中,主要强调在速度不输给对方的前提下,提高出手的命中率,一般用二到三成力;减力(或称卸力)通常用于摆短和发球,使用正胶和生胶的选手有时接防护圈球时也会采用减力的方法,如侧挤、吸挡等等。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对于减力(卸力)这种技术,使用正胶和生胶的爱好者应该特别加以关注,因为和反胶比起来,它练起来的难度要小,且实战效果非常良好。
其实,只要有差别就会产生不同节奏,不管是速度、旋转、力量。有一个观点笔者需要告诉大家:以上这些因素一定要相对着去看。换言之,没有哪一个人能做到速度、力量旋转都绝对的好,只要能够根据自己的条件最大限度地打出差别,那就是高手。想通了这一点,可能会帮助大家思考一些技术问题时简化思维,排除畏难情绪,从而把球打得更上一个层次。
发表评论 评论 (5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