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定型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一个人比较稳定地从事某一活动,客观刺激的系统经常按照一定前后和强弱作用于有机体。由于大脑皮层有系统性活动的机能,能够把这些刺激有规律地协调成为一个条件反射链索系统,造就是动力定型(简称动型)。 动力定型的特点是当它已经形成后,一旦有关刺激物作用于有机体,条件反射的链索系统就自动地出现。所以动力定型又称自动化了的条件反射系统。动力定型形成后可以大大节省我们的脑力和体力上的消耗,减轻我们的负担而提高功效。 人们在生活中养成的习惯、技能以及生活方式等等,在生理机制上都是动力定型的建立。 动力定型具有稳定性,它是按固定程序进行活动的模式;但也具有灵活性,即它是综合的衍射模式,在条件改变时,能使动力定型更适合于客观条件的要求。一般地说,习惯一类的动力定型,稳定性较大、灵活性较少。技能一类的动力定型则灵活性比较大。动力定型在一定条件下形成,也可以在新的条件下加以改造或发展。掌握正手攻球的过程中,应特别重视肌肉的感觉。这里,引导格外重要。从徒手动作的手法练手开始,就应要求队员对整个正手攻球的完整动作建立清晰的肌肉感觉。在队员学习引拍动作时,应让他们边动作边体会相关的肌肉感觉,含胸收腹,两脚与肩同宽或略宽,右脚稍后(右手握拍为例),腰部向右侧略转,身体重心顺势移到右脚,小臂随之略向侧后方横摆。不仅要让队员对上述的每一个动作都有清晰的肌肉感觉,而且还一定要对它们之间的协调配合有清晰的感觉和体会。在做向前挥拍击球的动作时,应有意体会右脚稍用力蹬地,腰部向左前方转动,带动大臂向前挥,小臂随之向前左方加速摆动,手腕顺势加速并控制好拍形辅以摩擦球的肌肉感觉,其中还应有意识地体会肌肉加速用力以及击球后肌肉放松的感觉。这样,就便徒手动作不仅是"造型"的练习,而且练就了相应的肌肉感觉。通过教练的指导,让少儿运动员再记住这些肌肉感觉,并在上台的打球练习中再现这些肌肉感觉。击球瞬间的肌肉感觉。体会一下。tuziyumayi最近遇到一位教练,她说动作、速度、力量都不成问题,刚开始练习应该不追求主动发力,而应当学会控制击球点和落点,仔细体会有韵律的正手攻球的肌肉感觉,等感觉定型了,能够自主得控制击球节奏而保持稳定的弧线和落点了,再去主动发力水平将会上一个台阶,最近试了一下果然正手攻击的命中率显著提高了.多球训练在形成动力定型过程中的作用对于初学者来说, 建立正确的动力定型无论是要打下牢固的基础还是快速提高运动水平都是非常重要的。生理学、心理学研究表明, 在一定范围内条件刺激和非条件刺激强度越大, 则越容易建立起条件反射。多球训练比单球训练密度大、强度大、在单位时间内练习次数多, 且运动员兴奋性高, 比单球训练更容易建立起条件反射,形成巩固的动力定型特长突出是高水平选手训练的主要目的。多球训练法对中级水平选手提高结合性技术和基本战术,对高水平选手提高强度、难度训练, 弥补个人的弱势技术, 发展新难技术动作, 适应某种打法及发展专项素质等均能收到很好的效果来源:网络深处 作者:高人很多業餘愛好者, 經常會碰到這樣的問題, 就是對於某一項技術, 很多時看了人家(尤其是高手名家)的動作, 听了人家的心得, 似乎簡單容易, 但是自己用起來卻不是那麼一回事, 總是找不出自己的感覺來, 為什麼呢? 因為我們眼中只看到、耳中听到的是人家經過一段長時間的鍛鍊才領會出來的動作和心得, 卻看不到,听不到他們在練習這項技術的過程曾經做過什麼訓練, 在訓練之中在什麼情況之下才領會這些心得啊。 這裡, 就圍繞"一個動力定形的形成"進行探討, 希望可以把我們在這方面的理解與其他乒乓愛好者分享, 大家互相切搓, 共同提高。 身体外边和内部的条件刺激,依一定的顺序不变地重复多次后,大脑皮质上的兴奋和抑制过程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关系固定下来,这就是动力定型。此时神经通路变得更通畅,因而条件反射的出现愈来愈恒定和精确,而且时间本身和前面的一种活动,都成为条件一败涂地,使神经细胞能以最经济的损耗而收到最大的工作效果。一切技能和习惯的训练与培养就是动力定型的形成过程。 动力定型的形成分三个时相:第一时相的特征是兴奋过程扩散,例如儿童初学写字时,有许多多余的动作,这是由于兴奋扩散的缘故;第二时相的特征是兴奋过程逐渐集中,这是由于负诱导而使与该项活动无关的皮质区产生抑制的结果。语言指示在这一时相起很大作用,如教师指示初学写字的儿童“坐直”“头不要偏”等,就能制止那些不必要的动作,使有关皮质区域的兴奋过程更快集中,加速技能的形成;第三时相的特征是定型的巩固、完善和自动化,这需要一定时间的反复训练,愈复杂的动作需要愈长时间和愈多的训练次数。因此,建立动力定型要花费很大神经劳动。(下面以篮球为例)篮球的投篮,就像是炮弹的发射。首先发射架要保持相对的稳定,才可能打的准。也就是要求有稳定的动力定型。简单划分的话,就是下盘功夫和上肢的动力定型。脚功是整个动力定型的基础,具体训练方法就不说了。 乒乓球也一样要求动作的稳定。具体就是挥拍出手的稳定,击球的稳定。 动力定型训练中,要讲究少而精的原则。对于初级选手来说,你不要学习乔丹每天投中1000个球,也不要模仿可比每天所谓的投中1500个球。对于初级动力定型训练来说,每天1000个的数量,将会起到摧毁动力定型的作用,这就像拳击练习抗打击能力一样,对于一个没有训练基础的新手,使用拳王同样的训练强度,这个新手是无法承受的。 初级训练中,必须要把动作质量放在第一位,每次量要少。一招就是一招,一剑就是一剑,不要怕麻烦。投篮技术就像绣花,是个非常精细的技术,需要细细体会其中的细节。比如手腕的后压,手腕的下压(前压),手腕的跟随,指跟的控球(持球),中食指的弹拨,力量的分配,手的伸直,以及肘的夹角等等。只有细细体会,方能领会到其中的妙处。每天在卧室或者客厅里花一刻钟左右的时间,练习50-100个基本的投篮动力定型,其2周的训练效果,可能要比你打两年野球的效果都要好。当然你增加时间,效果更能更明显。当然这仅仅是说投篮效果。当然在训练的时候,要想绣花一样认真。这是个细活。当你完成了初步的动力定型后,可以适当加量,原则是少而精。 具体到乒乓球就是要仔细体会,让自己的动作标准、漂亮。谈完了投篮,顺便说说与之有关的训练量的问题。有的体育老师,让学生进行的训练让人吓一跳。单脚跳绕xxx场一圈,青蛙跳一圈,俯卧撑300个。杠铃卧推要3人一起完成(因为该队员根本推不动),球员训练完了体能,基本上走路是晃着走。这美其名曰强化训练,魔鬼训练,实际上完全违背科学和生理规律。疼痛不一定就是成长痛,而大部分都属于运动伤害。平时训练后第二天,肌肉有感觉痒,有点痛,但是又转化为痒的感觉,肌肉非常有很强的运动欲望,这样既不会影响到技术训练,也不影响到身体发育。用这样的方法训练出的肌肉,不一定有很大的体积,但是却非常灵活。像健美运动员一样,训练一身没有方向灵活性的庞大肌肉群,对篮球运动员来说,基本没有价值。好的投篮是什么样的感觉呢? 动作轻盈舒展,手起球落,唰,正中靶心,干净利索。弧线优美,速度迅捷。旋转合理。轻盈而不费力。一個好的動力定形, 它是以身體的協調發力為核心的。只要可以用的上身體重心的力量去擊球, 以身體重心的交換來進行還完以及引拍, 可以做到先動腳、后動手, 技術動作就合理,而且看上去一定會是順暢而悅目的了。 乒乓球的技術訓練過程, 基本上是控制身體各部分肌肉的神經系統的學習過程。通過系統化的練習, 令到神經系統有效掌握了當眼睛看到球時, 我們的腰、手、腳立即產生恰當的條件反射, 可以不怎樣需要大腦的干預, 就能以合理的次序發出指令支配手腳活動, 以便可以在電光火石的一剎那迎擊來球。就像電腦系統的視訊加速元件一般, 可以大幅分擔大腦的工作, 我們只需決定把球打到那兒, 手腳馬上形成協同動作, 做到意到球隨的境界了。(以下是我个人的体会) 对于我们没有条件每天练一个小时球的球友来说,无球挥拍就是我们掌握动力定型的最重要武器。就算是每天可以上台打球,台上的打球也不能代替无球挥拍。 我直改横之后,一直坚持无球挥拍,所以反手那些动作没用多长时间就掌握了,只是球感需要练习。现在直改横一年出头,反手位拨、挑、拉冲自如流畅,发力集中紧凑,脚步一动手臂自然就挥了出去。 我一般一个星期打一次球,打球次数不多,但水平进步不慢,这主要得益于我的挥拍练习。我感觉无球挥拍,不仅仅是一个掌握动作的工具,它能让自己的动作日益完善,规范漂亮,发力协调,脚步灵活,并且对松与紧的把我也很有利。现在在我无球挥拍的过程中,我主要体会全身肌肉的松与紧的感觉,不能有局部的肌肉始终处于紧张状态,没次的挥拍都是全身肌肉协调的结果,每次的发力都是放松之后产生的突然的爆发力。 像我等业余爱好者,打球不仅仅是为了锻炼身体,也希望打的好,打的漂亮。打的好需要多打,但打的漂亮就需要多在动力定型上下功夫了。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