趋织鸣,懒妇惊
已有 882 次阅读 2014-08-06 15:19趋织鸣,懒妇惊
“趋织鸣,懒妇惊”,据说这是古代幽州地方的俗谚,成书于汉朝初年的《尔雅》解释:趋织、促织均为俚语,是蟋蟀的别名。如此看来,这条俗谚在北京地区已经流传了二千余年。
每年一进入农历七月,秋风掠去暑意,蛐蛐的叫声就日渐多了起来。草丛中,墙洞里,瓦砾间“瞿瞿”之声忽强忽弱,很是动听,也很能撩动人的情思。妇女们听到它们的叫声,就会想到天气转凉了,该为家人缝制寒衣了。而那些平日不那么勤快的妇女,就会感到压力,为自己没能及时缝制冬衣而懊悔和不安。
儿时,笔者也曾有过夜半草丛中逮蛐蛐的经历,闭目思之,历历在目。一弯残月,斜挂西天,秋虫高鸣,声喧荒野。德胜门外土城关是孩子们掏蛐蛐的理想场所,这里出城不远,有蜿蜒的土丘,没腰的荒草,可以捉到个大善斗的蛐蛐。常常可以看到,一群小孩子有的扛着一米多长的钎子,有的拿着铜丝编制的罩子,在大人们的指引下,奔赴草丛,循声探觅,发现蛐蛐窝后,就包抄上去,把四周的荒草踩倒,翻开窝边的石块,还有人急不可待地往蛐蛐洞里吹气,让蛐蛐受惊跳出来,在它窥探逃路时,手疾眼快的孩子早把罩子扣将过去。战利品到手,一阵欢呼雀跃,然后装入竹筒中。
初秋时分,蛐蛐大都藏在石头下、草丛中。过了中秋,气候渐凉,它们便潜入深洞中,这时再捉就要往洞内灌水了。如果一时疏忽,忘记了带水,一泡“童子尿”也可以把蛐蛐灌出洞来。
发表评论 评论 (5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