侃大山
北京哥们傲气,却又随和。随和在面子上,傲气在骨子里。若是气氛好,那叫一客气,打进屋开始两小时后,除了客套话,还没入“正题”。关系“磁”的铁哥们,倒常是“满嘴里跑龙套”,文雅一点儿的称为“损友”。三句话里,有两句半是挤兑人的,剩下半句还得“搂草打兔子”地夸张自己。不习惯的,还当是仇人见面,知根知底的一瞧,“哦,这俩是发小儿”(一起长大的知己)。若真是急了眼,人家可不直接开骂,开骂的一般都是北京人,甚至是学了三言两语不服忿的。
北京人能说会道,人家评北京人,“全身功夫都在一张嘴上了”,咱自己有目标,既不普渡重生,也不为人师表,谁服谁呀,爷们儿的原则很简单——“侃晕了算”。北京人好听的是啥玩意儿?相声。说相声的,打老祖师爷一开始,就用京腔儿。虽然发展在北京,红火在天津,但要听相声,还得听“这口儿”。相声里常用的三番四料,冷文逗哏,都源于北京爷们儿嘴这个风厚的土壤。
下了班儿,闲来无事,三五成群,在饭馆小坐,要上瓶二锅头、一斤小肚儿、半斤粉肠儿、一碟花生米、两根拍黄瓜,上衣领口解开,四仰八岔一坐,您就听吧,不管他是门头沟的老矿工,还是中关村的小老板,不分什么科班专业,不论什么有谱儿没谱儿,打眼前的花生米能聊到宇航员的上厕所,打啤酒瓶子盖儿能侃到宇宙大爆炸。有一次在家小饭馆儿里,几位学计算机大学生正聊国企改造呢,突然旁边一桌儿几个出租车司机居然侃起了“电脑网络”,还有鼻子有眼儿的,张嘴连“ICP/IP”都说得出来,差点儿没让几个儿大学生钻到桌子底下。倒不是几位聊得有多深,但光用一个“侃”字,实在形容着费劲儿,于是后面常跟着一个雄伟的名词“大山”。
发表评论 评论 (11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