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销社
已有 597 次阅读 2013-09-02 22:26供销社
想当年,在那个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供销社是我童年心中最向往的地方。那里面不但卖糖果饼干,而且还卖新衣新裤,空气中始终弥漫着油盐酱醋、海带、蒜头的气味。
当时,镇上只有这一家供销社,处在镇子的正中央,两扇黑漆漆的大门,每天早上门一开,就会有许多人前来光顾。
供销社的职工都是吃公家饭的,因此每有肉票、油票、布票甚至豆腐票、火柴票发,凭这些票可以优先购买这些东西。这还不算,更主要的是供销社的职工可以开“后门”,这很让镇上的人眼红。我清楚地记得有一年流行一种叫“涤叽咔”的布料,很时髦。那天供销社进了一批这种布料,一大早,得到消息的人就赶着去排队。卖了不到两小时,布料全部卖完了,没有买到的就只能悻悻而归,这其中包括我隔壁的黄二婶。过了一个星期,我却看到黄二婶穿着一件全新的“涤叽咔”做的衣服,笑眯眯地四处串门,招人眼热。后来才知道黄二婶的大女儿找了供销社的一个小伙子,小伙子开了后门。不久,黄二婶的大女儿就出嫁了,新郎就是那个小伙子。每每有人问起大女婿时,黄二婶就喜不自禁地说道:“在供销社上班哩!”也是,自从大女儿嫁了个吃公饭的供销社职工,黄二婶就和别家不一样了,再买紧俏货就不用像别人一样三更半夜起床排队。逢年过节,大女儿还会提着紧俏的肉、油、糖果饼干回家。后来,大女儿还骑上了“凤凰”自行车,更是让人眼馋不已。
不久,改革开放了,供销社独一无二的尊贵地位瓦解了。镇上出现了许多小卖部,日常生活用品应有尽有,摆得满满腾腾的。人们买东西再也不用专门跑供销社去了,也不用开“后门”了,这样,供销社就没有任何优势了。
又过了几年,黄二婶大女儿一家承包了镇上的一口鱼塘,大家这才知道供销社的职工大都下岗了。
发表评论 评论 (14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