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渣儿
煮油渣儿是北京最底层的普通人的吃食,一般是肉食加工厂炼猪油的下脚料,猪内脏中像鸡冠子状的脂肪体,以及猪腹腔中的网油(猪油),加热熬炼,然后上机榨出油,其渣儿呈块儿状,卖给小贩。小贩收购后,用刀切成小块儿,放入铁锅中,加清水大火煮烂。在街头立一个用汽油桶改制的火炉,油渣儿在铁锅里烧开,热气腾腾,冒着白汽。隆冬季节,有靠劳力吃饭的,起来的早,家里也没拢火,揣着自家做的窝头或干面饼子,花上几分钱来碗油渣儿,撒点儿盐花儿和爆腌的韭菜末,点几滴辣椒油,就着干粮一吃,热热乎乎,既暖身子,又经时候,这儿就是一顿早饭。这油渣儿煮在锅里,只有一丁点儿的油腥,那时挺奇怪,这榨油机器可真厉害,怎么榨得那么干净啊?
文革中,父亲进了牛棚,每月只有12元的生活费,加上母亲六七十元的工资,还要养三个儿子和两个老人,日子的艰辛可想而知,人人面黄肌瘦。日子再苦,也得吃点儿荤腥的东西。母亲去买来猪油或肥肉,熬好油后,剩下的猪油渣儿,母亲舍不得丢掉,加葱花煸一下,拌在饭里,这种“油渣儿拌饭”可真香啊,吃完了脸上就会红润起来。就这样吃了两年,直到去北大荒,母亲还为我带了瓶“猪油渣儿”。可北大荒远没有想象中的艰苦,刚去时赶上麦收,天天吃猪肉顿粉条,还有白面大馒头,根本顾不上吃“油渣儿”。麦收结束放了两天假,去佳木斯照了张相,寄给母亲,她一看乐了。
发表评论 评论 (12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