爨底下
门头沟的爨底下,早为京城游山逛水族吵过了“火候”。许多人虽没有去过,对它的名字却一点儿也不陌生。“爨”在新文化运动之前,本是个常用字。北京取暖用的煤球炉子,火烧到一定程度须用火筷子将烧透的煤灰抖下来,这就是“爨火”。以后引申为“煽风点火”之意。当然它的用法还有很多,训古的事留给专家去做,去了爨底下还是说它的好处。
爨底下现在有70多套四合院,500多间明清时期留下来的民宅,就是一笔不小的文化遗产。要是城里的四合院放在爨底下,也就不会有过于陈旧的感觉,这就是爨底下的魅力所在。
村里的四合院依山漫坡而建,层层升高,村中一条东西走向的石板小路从村里穿过,将村子分为上下两层。看上去,这村落本身就是一幅画、一首诗。青山绿水之中,雄鸡与啼鸟共鸣,炊烟与白云相应。住在坡上的,低眉就是坡下国画一样的瓦顶;住在坡下的,仰脸即时坡上的雕塑般的窗棂。
它的文化味道,还体现在人们给予它的人文解释。从空中看这个村落,恰似一幅太极图。有风水先生说这里是再好不过的风水宝地,说它坐落在一个阴阳鱼上,人住的地方是阳的一半,而供流水用的河滩是阴的一半。阴阳鱼是道家的东西,这里面涵盖了中国人的生存理念。中国人最讲究平衡,阴阳对立统一是中国古代二元共存思想的图形表现。古代的人们总结出来这样的哲学精髓,的确让作为后人的我们为他们骄傲,更为值得骄傲的是它们广泛的用于民间的文化之中,爨底下的阴阳布局无形中契合了道家的相生相克的共生思想。
爨底下的人们是相信风水先生的解释的,他们说这里出现了几十个以至上百个对国家有贡献的人才。爨底下的人相信他们的风水宝地,我想恐怕还要从经济环境上找原因。这儿的人生活处于中国古代社会的小康水平,受教育情况普遍较好,有史以来不受外部环境冲击,是一种安居乐业的生存环境。只是到了二十世纪40年代,这儿才遭到日寇侵扰。这儿是当时的京西抗日根据地,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
在爨底下匆匆的几个小时,绝不会把它的神韵都领会到。我想它的夜色一定很美,特别是有月亮的晚上。只可惜,我们没有住上一个晚上。
发表评论 评论 (16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