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如果您注册或者登录本网,则表示您同意本协议内容。

45届世乒赛的马琳

已有 747 次阅读    2012-12-11 17:03

就惨烈程度而言,四十五届是相当到位的,没什么冷门出现,该赢的该输的都比较正常,当然,不会万事如此,比如那个恍如从天而降的娃,他的名字,叫马林(那一年,马林的林字还没有王字旁)。
好吧,在广大粉丝的千呼万唤中,马琳同学终于粉墨登场了!
1980年2月19日,马琳出生于辽宁省沈阳市——东北,这块诞生了无数乒坛名将的土地,即将迎来他们的有一个骄傲选手,但有一点比较遗憾,因为马琳的成长的黄金时间,却不是在自己的家乡。
是的,马琳很小的时候就从中国最北省份之一的辽宁,被送到了中国当时最南的一个省份之一广东的汕头进行训练,具体情况是93年有一次马琳代表辽宁队去广东打球,结果被当地教练看重,于是,财大气粗的广东省便将这个苗子挖了过去,所以后来我们看到马琳常常代表广东参加国内比赛的原因就在于此。不过只要是中国人,那就无所谓南北,所以一些无聊的籍贯之争实在没什么意义。
关于马琳的成长经历,很怪,楼主没怎么找到出彩的地方,唯有一项比较突出,即94年全国青少年锦标赛男单冠军——凭着此冠,马琳也顺理成章地从广东晋升中央,成为了国家二队的一名成员。
这个青锦赛看着很牛逼,问题是你翻一下别人的发迹史就知道马琳这点“基层工作经验”有多么寒碜了。
刘国梁年少成名咱就不说了,孔令辉去国外被虐了那么久,国内成绩仍然斐然,1989年就是全国少年乒乓球赛、亚洲少年乒乓球赛男子单打冠军——那会儿小辉才13岁,比马琳那全国青锦赛冠军时还年轻。到93年,小辉七届全运会就是乒乓球男子双打第三,94年第2届世界青年锦标赛则是男单、男团冠军,同年中国公开赛是男单、男双冠军;全国精英赛男单第三名;中国乒协杯男双冠军;韩国大奖赛男单冠军;1994年第12届亚锦赛男单、混双(与邓亚萍)、男团冠军;第12届亚运会混双(与邓亚萍)、男团冠军;意大利公开赛男双冠军(与张雷);瑞典公开赛男团亚军——简而言之,95年以前,在青年战场和亚洲战场,孔令辉是很无敌的。
而即便我们翻出王励勤的履历出来,同样可以看到以下一些战绩:1995年全球青少年赛17岁以下组(也就是今天的u17比赛)男单冠军,全国锦标赛男单亚军(这个算猛的,毕竟不是青年组了),1996年国际乒联职业巡回赛总决赛男双冠军(和闫森)。
基本上刘、孔乃至王励勤、闫森开始混国际赛场时,马琳还在很爱国地在中国大地上战斗着。
按理说马琳是个顶级天才级人物,咋会上道的时候这么酸?
原因是多方面的,除掉细枝末节的,这里就说两点。
首先,作为一个很有灵气的选手,我觉得马琳小时候的训练大概是有偷懒的。
这不是假话,因为直到多年后,马琳成为了中国队的绝对主力,刘国梁在担任主教练时就有一次访谈中就说过马琳有过训练偷懒行为——聪明孩子不努力的情况很常见,见怪不怪。有人能用三分精力完成别人十分才能完成的事情,所以坚决不浪费剩下的七分钟消遣,这种情况也很常见。
不过马琳却不知道,自己人生中最强大的那个敌人,却绝不是三分钟的训练就能解决的。因为他将面对可能是史上最为勤奋的乒乓球运动员——王励勤。在王励勤眼中,十分的任务他不练个十三分就已经很不错了,所以马琳在职业生涯的黄金时间里几乎能赢各路的高手,各种打法的选手,却惟独是几乎破不了王励勤。因为关键时刻,王励勤总比他长一口气,而那一口气,正是王励勤用十分以外的精力获得的。
其实很多时候,马琳都赢了;但人生所谓的“关键时刻”,往往只有那么几次,转瞬即逝。差一点,马琳就要完全栽给了王励勤;幸运的是,几乎是最后一下,他终于以近乎燃烧生命的方式为自己也拿到了十分甚至十分以上的能量,从而终于击败了这位对手;而遗憾的是,那时,两人都已经几乎走到了自己历史的尽头。
可叹!可叹啊!
其次,亲,本来比赛就只有那么多,马琳比大家都小几岁,有没有机会参赛就算了,参加了也实在太年轻,打不过是正常——青春期的力气都没练出来(这点青春期的王励勤可能不需要过多考虑),显然不是一条线上的竞争。然而,马琳的问题却并不只在自己身上。他万万不会想到,自己其实是处在一个很微妙的位置上的,而这个位置,则是整个乒乓球界直拍反胶打法的一个结点上。
问:中国、乃至世界的直拍反胶打法,在八、九十年代时究竟是个什么水平?
如果你回答是比较成熟的话,那么不好意思,绝对的错误。
为什么?
乍一看,郗恩庭、郭跃华等都是直拍反胶打法,都是世界锦标赛冠军;刘南奎也是直拍反胶打法,也是奥运会、亚运会冠军,但实际上他们都与马琳的打法相去甚远。
因为郗恩庭、郭跃华都是后来改反胶的,而日直和中直,又是完全不同的两码事。
是的,郗恩庭改反胶只打了几个月,然后拿到的世界冠军;至于郭跃华,虽然是当年最成功的中直反胶打法,但遗憾的是,也是后来改的——横滨世乒赛的时候郭跃华坐在直播厅,然后邓亚萍还是谁问他这方面的事,他说当年是徐寅生逼他改反胶,不然就回省队去。所以这两位老世界冠军从小到大都是在快攻打法中渡过,看其改后的动作,也是主要贴着台子打,以速度取胜。郭跃华教郗恩庭要成熟,但基本上只能退几步,其标准打法则是中近台快速弧圈,一旦退台——知道为什么老郭打表演赛很精彩吗?因为他老人家比赛中退台了就是放高球维生,所以手感一流。至于中台以后,直拍反胶打法怎么打,其实中国人是完全木有经验的。
反观日直,退台后暴力依旧,但问题是,这只属于日直,而且日直退台了都相当被动,若要中直打法这么搞——大家都懂的。所以到马琳出来的时候,实际上他是成了自己这种打法的一位开拓者;当然,还有闫森。两人一左一右,开始了直拍两面反胶打法,而且还是史无前例的两面反胶打法的摸索之路。
而且,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马琳出道的时候,反手是生胶,不是反胶。这么配胶的目的当然很清晰:坚持近台,绝不退台!所以我们就要面对一个很现实的现象:被李晓东教练称为“近台动作最优美”的马琳同学,退台后,哪怕是那么几步后,动作便开始走形了。
是的,看马琳打球,近台酣畅淋漓,一气呵成,标准的抢攻型选手;然而,退台后……
首先击球点开始无限下降,有时甚至降到了地面上。之所以这样做,因为退台后马琳没办法进行正常反拉,所以只能往上“拔”球,以向上的旋转来抵消对方来球的旋转与力量。不得不说,这是个很好的办法,因为这种半放高球的做法能在别人来球力度不大时制造出一些诡异的弧线,或者让紧张的对手出现打高球失误的情况。譬如上海世乒赛对刘国正的最后一球、北京奥运会对王皓的最后一球。然而,你不能指望这种球能多么有效,相信马琳自己也是不希望出现这种局面的——事实上我敢打赌没有人希望出现这种球,也没有人指望这种球能得分。我们看到的是马琳打出这种球赢下的情况,殊不知更多可能是马琳这么打没拿下那一分,没赢下那个球。中远台,对拉实力才是王道,这点面前,神马小把戏都是浮云。
其次,中台左右步法时,马琳经常出现一些以身体变形来接球的情况,比如手伸得很长去“碰”球。这点怎么说呢,其实本应该是长处、优点,比如解说的时候总说“马琳有这么个长处,就是在身体不到位的情况下能够用手上的变化去把球接回去”,但问题是,这种情况搞多了,我只能说是不大正常的。
正是由于所有这些问题,所以导致马琳的球总会出现这么一种奇怪的现象:得势不得分,得分则相当难看。真的,马琳打球好看的时候赢了很多,但输的情况绝不会少于此。而反观其历次大赛中取胜时的表现,除了2000年世界杯决赛打金泽洙,其余情况,03、04年赢格林卡和06年赢王皓,场面都非常之难看;08年赢王皓也是几乎每局都只赢了两分,跟老瓦打球时那气场完全是两码事——这不是楼主作为瓦迷都偏见之言,纵观老瓦的大赛获胜表现,基本上都是排山倒海式地打得人喘不过气,几乎无还手之力。两人出现情况差异的原因有很多,我们还会进行总结式对比,但有一点,老瓦中台的动作依旧可以很连贯,而马琳却不行。动作不到位,球的质量就出不来;球的质量出不来,局面被动就是必然。好在马琳同志真是一位不世出的天才,别人这么打打不好,他偏偏就以身体的变形将球打好了;我这里所说的别人,具体而言,就是闫森同学。
从44届半决赛被老瓦打得渣都不剩的情况看,闫森近台抢不死对手的话,后面的情况会相当糟糕。是的,老瓦就是看准了这点,所以很多球都直接送闫森正手,而小闫只要一退台,亲,就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了。
当两年后的老瓦再次在半决赛遇到一个和闫森一样的对手时,他以为自己能第五次杀入世乒赛决赛;遗憾的是,他不但没有、而且再也没有进入世乒赛决赛了。
马琳比之于闫森,一则周旋能力强很多,许多被动球都能给你想方设法弄回去;二则球的质量更高,球的力量更重,更冲。正是基于此,所以马琳的路也远比闫森要辉煌很多——不止一点点多。
只是小马哥刚进国家队的时候的情况可不是这样。
首先,上面还有一堆的人压着,王涛马文革都没退的不说,孔令辉刘国梁才刚刚崛起,而即便是在自己一批的选手里面也不冒尖。别说跟王励勤比,就算跟打日直的王建军同学比都不算啥。在直通萨格勒布还是直通不莱梅(貌似是前者)的比赛中直播厅的那位教练就说过当年马琳一批进(国家)队的人里,王建军的条件是最好的——这里所说的条件,是指其天分之类的,不是我们所理解的那个条件。
其次,当马琳得知自己的主管教练名字时,他和他的家人都急了。吴敬平——这是个相当陌生的名字——我是说当年。
在人才辈出的中国乒乓球界,教练的作用完全不亚于那一大批的运动员后备军。一般而言,能被称为资深的、权威的教练的往往是老冠军,或者培养过冠军的教练,比如徐寅生,比如尹霄,比如李晓东。还有一些是理论流的,就是理论很突出,执教情况略逊一点的,比如……很多很多,咱们不认识,人家圈子里是另一回事。另外一些可能是实干派,比如光头李进先生,多年来跟队员同生共死,有时候孩子们就需要这样的老师。至于这个吴某某是哪一号人……反正多年后采访马琳父母时他们表示“不知其为何许人也”,然后觉得马琳分个这教练,悲剧了。
是的,当年的吴敬平和马琳一样,是中国乒乓球队从基层提拔的一些年轻教练,资历有限,上面有一堆人压着,理论经验啥的都不怎么完善。然而大家都不会预见,多年后,吴敬平会被一些媒体称为“中国直拍反胶打法之父”;而马琳跟吴敬平这么一跟,竟然跟了近20年,直到今天。
这种情况是很少见的,一个队员跟一个教练一二十年不分。即便是后来王励勤之与李晓东,中间分开了几年,08年后又再次分开。刘国梁孔令辉跟尹霄也主要是在小球时代,后来尹霄老了,也退出了教练一线。唯有马琳与吴敬平,两人都在自己事业的成长期,一个在实践摸索着一种打法,一个则在指教中探索着这种打法的规律——在当年的中国乃至世界乒坛,没有一个教练有过直拍两面反胶打法的执教经历,也几乎没有什么前人经验可以借鉴。他们不但要探索中直反胶打法的道路,还要和刘国梁等一道探索直拍横打的道路。事实上正是在吴敬平指教马琳后便果断提出了要马琳将反手生胶改为反胶,马琳不得已只好照办——这个决定相当之重要,因为从此以后,马琳是两面弧圈的选手了;而两面弧圈的打法就标志着一件事情,那就是马琳可以从近台解放开来,向更宽广的乒乓球舞台进发了!
“他就像我的儿子一样。”吴敬平如是说马琳。
不久后,吴敬平的儿子会变成两个;而马琳那个小弟弟的名字,叫做王皓。
分享 收藏|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涂鸦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