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如果您注册或者登录本网,则表示您同意本协议内容。

1997年曼彻斯特世乒赛

已有 3596 次阅读    2012-11-19 14:58   标签曼彻斯特  世乒赛 
亚特兰大的失利并没有打垮小萨年轻的心,1997年曼彻斯特,人们看到了一个强大的萨姆索诺夫重新回归。
这届世乒赛,萨姆索诺夫对欧洲乃至整个外国乒坛的作用要比所有人都更大,因为他在本届比赛中创造了一个现在看起来几乎不可能的奇迹——淘汰了4名中国选手。更牛叉的是,这四名选手的名字在今天都是如雷贯耳,他们分别是:马琳、王励勤、丁松、孔令辉。
当然,这份名单上的成员在当年要比现在看起来要水——我是说前二位。1997年,马琳17岁,王励勤19岁貌似差几十天,还相当不成熟,绝非能与若干年后比较。不过尽管如此,两人在这次比赛中的表现还是可圈可点的;哦不好意思,是王励勤,马琳先到一边去。
因为王励勤在这场比赛中战胜了一位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场的欧洲老兵——佩尔森。
说起来也搞笑,91年后每次佩尔森状态很好的时候大赛单打都比较扯淡。作为欧洲二号老兵,佩尔森并没有成为一号师兄老瓦那样真正意义的常青树:所谓常青,你得有成绩才是。纵观千叶世乒赛后直到吉隆坡世乒赛,佩尔森的世界排名总在前列,也赢了一大批好手,但重大比赛却总是出状况,以至于一块奖牌没拿到,甚至四强都进不了。
31岁输给19岁,佩尔森表示很遗憾;不过他没想到的是,自己将在世乒赛和奥运会上与王励勤再遭遇两次,而这两次王励勤都将击碎自己的奖牌梦。
十几年后,他将对媒体留下这样一段话:
“中国队我最希望战胜的人是王励勤,因为别的选手(同时代的)我都赢过,只有他从没赢过。”
——就是前几年佩尔森接受采访后说的话。
然而,佩尔森输得却十分心服口服;因为这场比赛中,他成了亚洲选手,而王励勤则成了欧洲选手。
下面就让我们提前来简单了解一下王励勤这位传奇运动员吧!王励勤的出场有点滑稽,因为很多乒乓球选手都是子承父业,或者被家里要求才去打球的,而王励勤的乒乓生涯则是“被乒乓球选中”,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沈益明,上海市闸北区少年体校的乒乓球教练,某次——具体是1982年2月,去当地各校去“相马”,为自己体校找好苗子。这一找,结果找到了一个未来的世界冠军。
根据沈益明先生回忆,他经过芷江西路幼儿园时,在里面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孩子。这个孩子很文静,别人在成群成群玩时他就在一边自己玩球——排球还是啥忘了。然后,这个孩子很高,比别人都高出了一头。
沈先生觉得这是个可塑之才,然后就招了他走了。
不过问题也来了。王励勤来自一个工人家庭,家里也没有乒乓球传统,这么贸然让孩子走上体育道路,究竟合不合适?要知道,在当时,成为冠军只是一句空话,孩子拉进去吃苦才是现实;何况要是打不出来以后怎么办?不是偏见,但混技术活的肯定不能接受正常正规义务教育了的,没文化这件事情是很严重的,何况还是在上海。
这方面的细节我就不大清楚了。反正王励勤最后还是去了沈益明的体校,然后被其执教了六七年,直到13岁左右,终于小有成就,进入了上海省队。
这些神马都比较浮云,关键性的问题还在于:王励勤身上究竟有什么吸引了沈教练?
原因有两点。
第一,王励勤很乖很刻苦:这点很重要。赛场如战场,训练如练兵,军队里还能讲神马多少自由主义之类吗?一切绝对服从,一切绝对执行。打球练球也一样,教练说什么你丫就得干什么,没得商量——当然,自己成为一个独立的高手后可以有所变通,而如果还不是,就乖乖听话吧。王励勤很乖,基本上叫他练他就练,叫他这样练就这样练,而且练得比谁都刻苦。有人对乒乓球的热爱在于其喜欢“琢磨”球,有的人则在于喜欢“练”。每天听着乒乓球乒乒乓乓的声音,这就是他们最大的享受——王励勤就是这样的人。
第二,王励勤很高。
或许大家就觉得疑问了:这算哪门子优点原因啊?
问题是,这就是。
那个年代前后,中国队主力们的身高是多少呢?我可以举以下几个中国世界冠军例子(数字来源百度百科,很多找不到,我也不浪费时间了):
郭跃华——1.67
江嘉良——1.80
马文革——1.68
王涛——1.65(我感觉还没有)
再看看同时期的欧洲选手:
卡利尼兹——2.00
瓦尔德内尔——1.78
佩尔森——1.86
普利莫拉茨——1.78
罗斯科夫——1.82
塞弗——1.80
盖亭——1.78
没办法,中国主要是打直拍与近台,要那么高的身材干嘛?另外,当年国家队的生活情况,据说很艰苦——全国人民也才刚刚在党的领导下开始改革开放不久,尚未完成小康生活计划。再说这些娃儿都是五六十年代出生的,那个年代,吃的当然不多,忙着干别的去了,条件自然无法和万恶腐朽的资本主义社会相比。
是的,沈益明有一个大胆的想法:要找一个身体素质与欧洲人接近的孩纸,然后培养他,让他以欧洲人的打法打败欧洲人!这可不是我yy的,因为采访沈益明时他自己就是这么说的。想法比较大胆,毕竟那会儿横拍都不怎么流行,更别提神马“拿欧洲人的打法打败欧洲人”了。成功了当然功德无量,没成功的话——沈益明估计倒没啥,王励勤可能就废了。
历史会记住那些成功的人,所以我们也记住了王励勤。
在勤劳的训练下,王励勤技术日渐居上。可以想象在专业队里遇到王励勤这种人会有多么淡腾——在高不成低不就的技术层次里,你基本功越高,就越能虐人。而且王励勤的身高也不负众望地拔到了一米八七,成为了国乒有史以来最高的家伙。除此外,王励勤的卧推力量竟达到了106公斤;遗憾的是,这个并没有破纪录——乒乓球历史上最大卧推力是一名直拍选手,那就是中国前世界锦标赛单打冠军郗恩庭,115公斤。所以我一直认为,郗恩庭当年成为32届世乒赛上进前八的唯一亚洲选手以及最后夺冠有很多硬件帮助,比如这惊人的力量。
渐渐的,王励勤在圈内开始闻名起来,江湖好友纷纷送一绰号以膜拜之——“王大力”。是的,在那个弧圈球还不怎么兴起的时代,王励勤能拉出、而且还能连续拉出N多超级力量的弧圈球,这当然不会逃过国家队的法眼。1993年,王励勤进入国家二队,然后在里面呆了3年,96年进入国家一队。
然而,实力超群的王励勤却有着一个致命问题,那就是打球不大变化。有人说这是他没天赋的表现,这比较扯。前面说了,天赋这东西是表现在不同方面的,老瓦刘国梁马琳的天赋在于算计,王励勤等的天赋则在于其对弧圈球进攻以及发力等方面。他太享受练球的感觉了,所以论训练,没有人能比得上他——有人练球觉得无聊得想吐,有人却以之为快乐,这就是王励勤的天赋。
问题是,他又太天真了。比赛终究是比赛,不是训练,比赛起来对方是不会喂球给你的——从后台到前台,王励勤还是要走很多路。
不过44届,他的第一站却着实打了佩尔森一个措手不及。
爷就跟你对拉,看谁厉害!
佩尔森一下晕了:这哥们是中国选手?我勒个去,对拉力量这么大!
是的。而佩尔森没有预料到的是,直到今天也没有人敢说其正手拉开了的弧圈球比王励勤的力量大——继科迷们不要不服,继科是爆发力好,然后拉出的球转些,拉开了巅峰的王励勤绝对强些,这也跟两人动作的结构与身体的条件有关(继科的正手拉球明显幅度不如王励勤,再加上手臂没有大力长,所以合起来后产生的绝对力量会小些),这是楼主看了很多很多比赛后的结论。
佩尔森很快0:2落后了,第三局19:19。
紧接着,佩尔森成了中国选手,主动变线、放短、打发抢,艰难拿下第三局后努力将比分追成2:2。
决胜局,老将实在干不过了——本来在欧洲练得就不如中国人多,再加上王励勤这二楞哥天天加班加点地训练,体力方面没任何问题。
3:2,王励勤笑起来眉毛都成半圆了。是的,能战胜佩尔森,还是对拉,王励勤无疑向世人证明了自己的独特价值。然而王励勤不会高兴多久,因为下一站,他的曼彻斯特之旅就要拜拜了。
是的,送走老佩,王励勤迎来了一个强大的敌人,那就是小萨。
萨姆索诺夫战胜了队友马琳——那个古灵精怪的直拍选手。由于马琳在本次单打中的“出色”表现,所以楼主决定将他推迟出场。萨姆索诺夫对马琳这场球,抱歉我没看着,只见过几个球的集锦,比分多少也不清楚。可以想象,身高巨大的萨姆索诺夫以两面护台大的优势往死里打马琳两个角,而97年的马琳还太年轻,所以干不过,顺利拜拜。
没关系,萨姆索诺夫你记着,多年后,我要你加倍偿还!
马琳终究做到了,此是后话,我们以后再说。
萨姆索诺夫对王励勤。王励勤可能是第一次看到比自己高的选手:小萨一米九,王励勤一米八七。这场球我也没看过完整版,据说是王励勤又2:0领先,然后被追平,然后被逆转。
两人打法比较接近,不过王励勤站得更近,萨姆索诺夫打两下就退台。这其实应该是王励勤的优于萨姆索诺夫的地方,因为他站近台速度会更快,另外其本人的力量也远大于萨姆索诺夫。
但结果却是王励勤输了。
输的原因有很多,总而言之就是太年轻,经验不足——萨姆索诺夫在欧洲混了很多年了,而王励勤才进国家一队1年,气场上就没得比。另外王励勤在国内就没怎么见过这种典型欧洲打法,打两下就退台,而且萨姆索诺夫的球有点黏,不像中国选手那么利索,也不如瑞典队弧圈球那种很实的感觉,所以有点不适应。
归根到底还是经验不足,稍有变化就出状况。
好吧,王励勤,欢迎下次光临曼彻斯特!
分享 收藏|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涂鸦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