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德凤:引领红双喜的第一个黄金时代
已有 174 次阅读 2019-10-30 09:33转自北京孟大夫
陈德凤
红双喜高级顾问,原上海文教用品总公司总经理、原红双喜乒乓球厂厂长。
1959年,为了两年后在中国第一次举行的世界大赛,周恩来总理提出,不仅要办好世乒赛,还要在世乒赛上用我们自己生产的乒乓球。
这是第一次,世界大赛在中国举行;这也是第一次,中国乒乓球队捧起男团冠军奖杯;更是第一次,中国在世界大赛上使用国产器材。第26届北京世乒赛,开启了中国乒乓球真正崛起的时代。
时光如梭,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伴随着国乒不断攀登世界高峰的脚步,红双喜也早已成为家喻户晓的世界知名乒乓器材商。那么,第一只符合国际乒联标准的乒乓球是怎么来的?不依靠进口机器,全靠自主研发,一只红双喜乒乓球从诞生、改革、创新到发展,是如何从中国制造走向世界顶级的?
今年已经89岁的老厂长陈德凤,操着一口宁波腔的上海话娓娓道来,为我们讲述了“红双喜乒乓球”从诞生到成长的故事。
双喜临门的诞生
60年前,国际上只有少数几个国家能够生产符合国际标准的比赛用球。上海当时有两家乒乓球厂,一家叫华联乒乓球厂,一家叫中国乒乓球厂。华联率先试制成功了国际比赛用球,在符合了国际乒联对国际比赛用球的5个标准后,华联乒乓球厂的乒乓球被正式批准为第26届世乒赛比赛用球。
那一年,是中国体育开始腾飞的一年,容国团在第25届世乒赛上为新中国夺得首个世界冠军,1959年恰逢新中国成立十周年。于是,周总理批示,这款乒乓球,命名为“红双喜”,意为双喜临门。
1959年,华联乒乓球厂的乒乓球被正式批准为第26届世乒赛比赛用球。
当时的乒乓球是纯手工制作的,工人先将模具放在水里,让一片片的赛璐珞圆滑,然后手工压成半圆,再由两个半圆合起来的,做一个球足足要经过70多道工序。由于手工的力量不均匀,导致生产出来的乒乓球有差异性,当时一年才生产几万个,按照国际标准,只有4%的合格率,不合格的就不叫红双喜了,叫连环牌。
“那个时候周总理下了任务,1961年要生产多少个球,要大量生产必须走机械化道路。”上海文教公司决定筹建乒乓球生产基地,由陈德凤担任筹备组组长,乒乓球从手工制作到机械化制作的重任,就交给了他。
60年前的乒乓球全部手工制作,经过70多道工序生产出的球,却只有4%的合格率
从无到有的建厂
陈德凤的老本行,是搞电影的。1958年筹建上海感光胶片厂,陈德凤被派去当筹建办公室主任。我国第一部国产彩色胶片电影《女篮五号》,就是在上海胶片厂诞生的,陈德凤还记得,他扛了十几箱胶片去找投资方,心底里满满的都是油然而生的民族自豪感。1961年,上海胶片厂筹建完成,陈德凤便被调配到了华联乒乓球厂。
一进车间,见到工人们热火朝天的干劲,陈德凤深有感触。“工人早上的力道和下午的力道是不一样的,纯手工制作的乒乓球肯定会有差异。而胶片厂当时已经基本上机械化了,机器全都是我国自主建造的。”他深感肩头责任重大,他要做的,不是当华联乒乓球厂厂长,而是要当一名“组长”,调配两家乒乓球厂的力量,借用轻工局的技术人员,将乒乓球的生产实现机械化。于是,他把自己办公地点从闸北区的华联乒乓球厂搬到了北新泾的农田,最初的办公室是一间农民的草棚。
没多久,上海第一个乒乓球生产基地在这里拔地而起。
陈德风在红双喜大楼奠基仪式上
自主研发的机械
建生产基地是陈德凤的第一个任务,第二个任务,就是将车间打造成机械化。
陈德凤先从华联乒乓球厂找来一位姓严的“土”工程师。“他会开模具,但不懂生产工艺,我就请他开了个压片模具。我知道中国乒乓球厂的老板很懂工艺,于是将他和厂里主要人员调配过来,负责工艺设计。”至于建造机器,陈德凤先后请来上海市轻工业局和上海轻工业设计院的工程师,在参观、熟悉乒乓球的制作工序后,花了一年多的时间,将乒乓球的制造实现了机械化。陈德凤说,“从人工压片,到机器压片,这是乒乓球制作过程中最关键的一步,因为它决定着球的质量。”
车间里,一片片赛璐珞从轨道上掉下来,机器一压,力量均匀一致,红双喜乒乓球的合格率从原来的4%逐步提高到了10%。至此,陈德凤完成了他的第二个“使命”,他很自豪地说:“乒乓球最初传到上海,来自一家日本在沪企业,一位日本员工赠送了一块乒乓拍给茶房里沏茶的中国小伙子,这是上海乒乓运动的开端。后来,我们自主研发红双喜乒乓球,全套设备都是‘上海制造’。”
这还只是红双喜乒乓球机械化制造的初级阶段。陈德凤随后发现,球的重量仍旧存在差异,而一味闭门造车,不去学习国外的优秀经验,乒乓球生产是不会有发展的。于是,他和副厂长黄勇武带着工程师到日本尼塔库公司取经,“我看到他们将乒乓球装进放有很多小石子的桶里滚动,摩擦乒乓球的表面,这样分量就统一了。不过还有一个问题,因为滚动过程中温度很高,会导致大量乒乓球磨损坏。日本人还是很聪明的,他们想了一个办法,一边滚,一边注入大量的水,给乒乓球降温。这样,合格率就高了。”回沪后,陈德凤又要求工程师增加了这道工序,红双喜乒乓球的合格率很快提高到了30%。
高于国际标准的质量
乒乓球的各项指标符合国际乒联的标准了,合格率也大幅提升了,运动员习不习惯?他们才是最权威的鉴定人。陈德凤邀请世界冠军徐寅生来厂里参观,徐寅生提出了一个宝贵的建议,“我打球时,有时候觉得球一边硬、一边软,因为我们打球的力道是很精准的,能明显感觉出不一样。”
陈德凤听完,又开始发挥起他“组织才能”了,他找到上海仪器厂,造了一个硬度仪。陈德凤注意到运动员在赛前会先转一下球,检查一下球的重量是否均匀,他再次找来一名“土”工程师,专门打造了一台测偏心圆度的设备,“我们将一块玻璃板打磨平整,在上面划三根道,乒乓球从仪器上落下来,能够走直线的是最好的,是三星球,留着比赛用,稍微斜一点的也可以算三星,再歪就是两星,然后是一星。滚到边道的,就被淘汰。”
而当时,国际乒联对软硬度并没有制定标准,也就是说,早在上世纪60年代,红双喜对乒乓球质量的要求,已经高于国际乒联的标准了。国际乒联后来才在标准里写进了偏心和硬度规定。
不断创新的脚步
在国乒不断创造辉煌的过程中,红双喜乒乓球渐渐享誉世界。
国际上乒乓球的生产和销售的竞争是非常激烈的,陈德凤继续奉行着改革创新、锐意进取的作风,要求工作人员跟踪运动员竞技水平的发展,采取“收集各种情报、进行研究分析、提出最佳新方案、 改进设备和工艺进行试制、邀请运动员试打鉴定、根据实践意见再改进”等一系列办法,使红双喜乒乓球的结构更趋完善。1972年,国际乒联委托权威检测机构——瑞典S·K·F轴承厂实验室对五个国家七个牌号的国际比赛用球鉴定,红双喜的质量名列总分第一,在陈德凤的带领下,红双喜迎来了第一个黄金时代。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随着乒乓球技术的发展,原来生产的“软球”已不适应运动员的新打法。又是红双喜,试制成了“硬球”,并在1983年获得了国家优秀产品奖。
在陈德凤担任厂长时,发生过一件令众人痛心之事。由于生产乒乓球的原材料赛璐珞是易燃易爆品,1986年厂房失火,他亲手指挥建造的第一个乒乓球生产基地受损。在调任上级单位上海文教总公司前,他又为乒乓球做了一件具有重大意义的事——回到原点,再当“组长”,亲赴江苏平望,将当地的牛棚改造后建厂,“每个车间间隔20公尺,以防再有意外发生。”短短一年里,在他的指挥下,红双喜重新建造了四五家工厂。
从此,红双喜乒乓球彻底实现了量产化,从最初的一年生产几万个国际大赛用球,猛增至近百万个球。
如此仍担任红双喜高级顾问的陈德凤,说起红双喜乒乓球,就像在说自己的孩子,看着它诞生、长大成人。工作生涯里,有20年他担任的是红双喜乒乓球厂厂长的职务,但至今他都会谦虚地说,“我最初就是个小组长,我负责组织工作。”他的家,距离上海红双喜大厦仅有2公里,每年他都要回家看一看,他的“接班人”黄勇武都已经从董事长的位置上卸任几年了,现任总经理楼世也是他当年慧眼相中的“左膀右臂”。看到红双喜这个品牌在这些“接班人”的手中越做越大,越做越强,不断为乒乓球运动和中国体育产业树立里程碑,他感到无比欣慰。
把红双喜乒乓球当作自己孩子的红双喜人。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