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如果您注册或者登录本网,则表示您同意本协议内容。

陆元盛:既是恩师,又似慈父

已有 408 次阅读    2019-09-19 09:02

转自北京孟大夫

陆元盛

中国乒协原副主席、国家体育总局乒羽中心原副主任,前世界冠军。1991年担任国乒男队教练,培养了世界冠军削球手丁松,1995~2005年担任国乒女队主教练10年,在世界大赛上保持不败战绩,退休后仍活跃在乒乓运动的推广前线。

国家体育总局乒羽管理中心,陆元盛迈着轻盈的步伐,捧着一本笔记本,笑意盈盈走了进来。逢人便打招呼,他那带着上海腔的普通话,辨识度极高。已经退休的他,依然将这里当作自己的家,最近加入了国乒参谋团还要跟国家队飞赴各地集训。

他疼爱队员,耐心、细心、真心这三心,贯穿了他整个乒乓生涯。

不服输,改技术

清瘦的陆元盛,自小身体条件并不算好,但他不服输。他很庆幸,能在乒乓特色学校上海巨鹿路二小读书,自此开启了乒乓生涯。

还记得1964年,巨鹿路二小在一个比赛中获奖,中国乒协奖励了一个乒乓球台,脚是木头的,很粗,全校同学每天要抢着去打球。陆元盛也不例外,怎样才能有更多机会在这张球台上打球呢?他便苦练球技,争取进校队。进校队是要打擂台的,而且功课也要好,为了梦寐以求的机会,我勤学苦练。于是,菜场里的台子,弄堂里的门板,成了陆元盛课余练球的地方。二年级时,陆元盛便入选校队成为主力,每天早晨6点前一场,下午4点放学后一场,打得不亦乐乎。升入长乐中学读书后,陆元盛也经常回巨鹿路二小打球。

1972年进国家青年队后,因为瘦小,陆元盛连访问比赛都轮不上。不服输的他有空就研究,以求异军突起。原来他打两面反胶,就琢磨改长胶,换了一个半长胶,差点换回上海队去了,后来勉强留在青年队。

执着的陆元盛没有打退堂鼓,最后练成了反胶、长胶倒板发球、接发球、削球的绝活。

魔杖,玩削球

像一根魔杖,陆元盛在国乒低谷期的横空出世,为国乒的重新崛起,立下了汗马功劳。

1974年瑞典公开赛,初出茅庐的陆元盛一炮打响。手下败将、世界冠军本格森,输得心服口服,一块球拍的故事,传为佳话。

国乒男队在1973年世乒赛团体赛上输给了瑞典队,需要克敌制胜之术,徐寅生等人就想从队内选秘密武器。次年瑞典公开赛,队里派上清一色的青年选手,以锻炼新人。

陆元盛第一场球就跟世乒赛冠军本格森打,上场前,他心里直犯嘀咕:好不容易出一次国就跟他打,别不过10分啊。没想到,陆元盛不仅打过10分了,还赢下了这一场。

晚宴上,本格森跑到陆元盛面前说,我要好好研究你,下次再见到你,我们再战。三天后,两人再次交手,陆元盛又赢了。这一次,本格森掏出一块印有自己头像的球拍,送给陆元盛。然后,他拿着陆元盛的球拍,左看右看,陆元盛自豪地告诉他,我这是红双喜032的底板。

国乒年轻选手大胜世界冠军瑞典队的消息,在国内传开,陆元盛的削球绝技,被国外选手誉为魔杖。后来,陆元盛当了国乒队的教练,他的爱将丁松也同样用削球打败了本格森执教的弟子。

教丁松,不放弃

1991年的一纸调令,陆元盛赴国家队任教,当时的国乒男队经历了历史上最惨痛的失败——在千叶世乒赛上仅名列第7。女儿刚两岁,陆元盛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北上之路。陆元盛至今难忘。从上海赴北京报到,要坐整整一夜的火车。从北京打电话回家,几分钟后50块钱就没了,为了省钱,他跑到北京火车站打电话,因为晚上9点以后半价。跟妻子分居两地7年,他感叹,八年抗战都要胜利了。

去国家队报到时,他提出一个要求,带一两名上海队的队员进国家队。丁松,成了他在国家队精雕细琢的第一位世界冠军。

慧眼识才的陆元盛从未放弃过丁松。丁松最早于1986年入选国家青年队,因为违纪,两年后退回上海队,再加之种种原因,在上海队也被停训了,丁松处在了退役还是不退役的十字路口,按陆元盛的话来说,他思想恍惚,没了目标。”1989年,陆元盛担任上海男乒主教练,他觉得丁松是块好料,需要挽救,便去找丁松谈心,从今天起,你可以到食堂吃饭了,也就是可以恢复训练了,先从跑步开始……”恢复训练后的丁松,很快成为了上海队的顶梁柱,这也为他日后重回国乒奠定了基础。

带着丁松北上,陆元盛在他身上倾注了大量心血。中国男乒需要丁松这样的削球手,但丁松成绩有起伏,思想上又犹豫了。陆元盛还是坚信:这孩子有潜力,不能放弃。一种适用于丁松削球打法的全攻全守技术,在师徒二人的潜心钻研下,诞生了。

丁松当时打的是两面反胶,但效果不理想,陆元盛便在仓库里左找右找,长胶不行、反胶也不行,最后,淘出了一块不正规的红双喜海绵。我就要不正规的海绵。就要跟老外不一样,能冲下旋球,发球转,老外的海绵摆短就容易冒高……”“乒乓球的发展,就好比踢足球,攻守要平衡,所以丁松既要练削球,又要练攻球。他攻得好的时候,比人家攻手都力量大。

又是瑞典公开赛,又是秘密武器,魔术师丁松,继承了魔杖陆元盛的衣钵,在1994年瑞典公开赛上大放异彩。

1995年第43届天津世乒赛,国乒想出奇兵,可是丁松能叫人放心吗?男团决赛前一晚,教练组尚未决定用不用丁松,但陆元盛了他,明天你肯定要上场。那一晚,丁松紧张得要命,怕自己打不好,睡不着觉,陆元盛鼓励他:你有这个技术,不要怕。我本身的打法就是削球,当教练对削球更有研究。我当年战胜瑞典队,现在我们再次面对瑞典队,你也是奇兵。你不是一直很想当英雄吗?这种时候怎么可以不站出来,运动员要有激情!决赛当天下午5点,最终教练组拍板,上丁松!

在丁松的身上,陆元盛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后来,他向丁松道出实情,“1975年世乒赛,我和你的情况一样,决赛我主动去跟教练请战,如果决赛不上场,最后我就是板凳球员,金牌不算数。可是教练组投票的结果是4:6,选我的是4。于是心灰意冷的我就去睡午觉了。没想到,也是下午5点,李富荣来敲门喊我上场,我一点准备也没有。我昨晚跟你说要打,就是希望你不要泄了气。

丁松没有辜负恩师的期望,在第三场中大胜瑞典队卡尔松,为中国队以3:2获得最终胜利立下汗马功劳。

红双喜,用到底

红双喜032的底板,伴随了陆元盛创造运动员生涯的辉煌。而当他成为国乒金牌教练时,他的弟子也都延续了使用红双喜这一传统。

早在陆元盛担任上海男队主教练期间,全队都用红双喜的器材。当时红双喜刚开始给国家队提供器材,每次国家队提出修改意见,红双喜的王志信就会将修改好的器材拿给上海队先试打。

从那时起,陆元盛就坚定地认为:国乒要辉煌,必须要有自主品牌。一直用进口器材,万一供应商断了你的货源,卡了你的脖子,就等于断了你的粮。

运动员是很敏感的,对器材的挑剔度极高。而红双喜工作人员一次次往返北京和上海,坐一整夜火车,随叫随到,为国乒量身定做的辛苦,陆元盛看在眼里。

他给记者讲了一则趣事:有一次丁松怎么也找不到感觉,非要一块43°的红双喜海绵。陆元盛很为难,心想,红双喜工作人员刚坐火车回上海,你又要叫人家过来,太麻烦了。他便跟丁松说:行,三天后给你。然后,用橡皮悄悄地将40°的字样擦掉,改写成43°,交还给丁松。被蒙在鼓里的丁松一试,开心了,这块好,就是这个感觉。

从男队到女队,陆元盛带出了一个又一个世界冠军,也见证了红双喜的一次次进步。有一次王楠参加女子世界杯,胶皮检测不合格,陆元盛亲自给她重新刷胶皮直到深夜。后来,红双喜开创先河推出套胶,王楠是当时队内唯一一个全套用红双喜器材的选手,并成为国乒历史上夺得世界冠军最多的女运动员。陆元盛感慨:民族品牌强大了,才能更好地保障国乒。渐渐地,主力队员都用红双喜,陪练都用国外器材,这样出去比赛,人家不适应我们。因为老外找不到我们手中的秘密武器啊。

率女队,续辉煌

1995年,陆元盛接张燮林的班,执掌国家女队。不管谁来接这个队,你都要拿得出人来。王楠算是陆指导慢工出细活的一个作品

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队里只能用邓亚萍、乔红、刘伟、乔云萍这四个老队员,没有时间培养新人,压力很大。陆元盛带王楠去打奥运会预选赛,当时他就看出,这个孩子有潜力1995年访欧比赛,陆元盛大手一挥,四个主力一个都没用,而是带杨影、王楠、李菊、王晨四个人打了五站,必须给新人更多锻炼机会,结果,她们通过比赛证明了自己。当时我想,两年以后她们就可以派大用场了。

1998年曼谷亚运会,小将崭露头角,王楠和李菊拿了女双冠军,到了2000年,四个从没打过奥运会的人在悉尼奥运会上又大放光彩,最终王楠李菊分获女单冠亚军,两人同时登顶女双冠军。

当教练,不仅仅只是培养一名世界冠军,而是要延续国乒的辉煌。

王楠之后,张怡宁接班。其实早在1997年,一件小事让张怡宁打动了陆元盛。当时队里在军训中搞联欢会,姑娘们扭扭捏捏,都不肯当主持人。陆元盛对齐宝香说:你告诉大家,谁想拿世界冠军,谁就上去当主持人。张怡宁听了,站了出来。就此,陆元盛记住了这个二队的孩子。起初,张怡宁当邓亚萍的陪练,邓亚萍认为她的球风挺黏糊的,有点像何智丽。陆元盛便关照邓亚萍,你平时多给她补补课。

陆元盛认为,张怡宁是个聪明的姑娘,骨子里很要强,她喜欢跟优秀的人在一起,从小就跟在世界冠军后面,拎拎包、主动买吃的。后来,王楠和张怡宁都在李隼这一组,陆元盛认为:王楠对张怡宁的进步起到了一定的帮助。

从邓亚萍到王楠,再到张怡宁,陆元盛对她们因材施教。在他眼里,王楠和张怡宁是两个性格截然相反的队员,张怡宁这个人别看平时没什么表情,其实她内心天天在琢磨怎么打好球。吃饭就吃一口,晚上又睡不着,听人家说她晚上老是睁着眼睛想事情。而王楠对乒乓事业持之以恒的付出,也令陆元盛感动,她那时候练到手上都是泡

骨子里热爱乒乓,王楠和张怡宁在世界女子乒坛开拓了一片天,这也是陆元盛执教生涯中光辉的一笔。陆元盛总结道:在你有人的时候就要注意带一两个小孩,否则这个队在某个时候一下子就会没有主力可用了,以后让谁去当这个教练都难带。这是国乒能长盛不衰的秘诀。

慈父,爱女儿

王楠说:陆导是个特别慈祥和善的人,我们从来都没挨骂过,打心眼里,我们都很喜欢他。

当初北上执教,陆元盛的女儿年仅2岁。在中国女队,他将所有的队员都当成自己的女儿。

王楠也承认,执教女队不是件容易的事。女生敏感、想法多,陆导却能平衡好方方面面的关系。每逢大赛,总有记者去问陆元盛,你喜欢谁?陆元盛说:手心手背都是肉,我都喜欢。为了躲避媒体,悉尼奥运会女单决赛前,陆元盛拿两瓶水交给自己的队员,祝你们双方都取得好成绩,我上看台去。结果,他根本就没上看台,就是为了不让记者发现。

如今回忆起来,陆元盛对记者倒是颇为坦荡:那时候,记者会观察你的神情举止,万一炒作你喜欢谁不喜欢谁,队员就不高兴了,所以我索性就不去现场了。

2008年北京奥运会,这是一场令陆元盛终生难忘的比赛,已经从国乒一线队退下来的他,终于到场内观看女单决赛了,也终于能开口点评她们了。担任直播评论员的他,在王楠和张怡宁的比赛中,压抑着内心强烈的情感,客观、公正地解说完了这一场激动人心的比赛。他还是那句话,手心手背都是肉啊

执教女队的方法,陆元盛自有一套。不需要打骂惩罚,但要给她们一个目标管理。我总结出来一点,从小就要让孩子学会独立。人要有奋斗精神,要懂得去追求,这样我就不用去管那些杂七杂八的小事了。

    秉持这样的执教理念,总是笑呵呵的陆元盛,在男队挽救了丁松,在女队延续了辉煌。张怡宁大婚当天,陆元盛激动地说:看到张怡宁结婚的那一刻,感觉就像是自己的女儿出嫁一样。
分享 收藏|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涂鸦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