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如果您注册或者登录本网,则表示您同意本协议内容。

乒乓球“晃”技術的特徵及運動學分析

已有 275 次阅读    2017-01-02 22:50   标签微软雅黑  乒乓球  center  style 
乒乓球“晃”技術的特徵及運動學分析

廣東培正學院體育教學部——謝冬興

 

摘要:“2004年雅典奧運會瓦爾德內爾vs馬林的l,8班賽為賓戰素材,從單個技術行為、戰術行為以及意識行為三個度,對瓦爾德內爾的“晃”技術特徵進行了系統分析;重點統計分析了瓦爾德內爾接發球環節技戰術運用以及2—4板戰術落點、線路變化特點。

最後,我們就以瓦爾德自爾正手“晃擻”技術為例,從動作技術一般過程、動作技術所速成的目的、動作技術關犍環節以及動作技術生物力學圖示分析四個方面對晃撇動作進行運動學剖析,揭示“晃”技戰術策略的本質與精髓。

在乒乓球比賽中,由於接發球的不可預測性,相對發球搶攻與相持而言,接發球環節的技術難度最大;然而,2000年10月1日改打了40mm直徑大球以及2002年9月1日實行了無遮擋發球後,在接發球的難度就有所下降。

對現代乒乓球競賽而言,積極主動、搶先上手是總體戰術趨勢;“接發球一體化”就反映了中國乒乓球隊對規則改革後競技制勝的積極應對;發球規則的變化,使發球失去了原有的隱蔽性,接發球方較容易判斷來球的落點與線路,為爭取主動提供了更多的機會,這也促使了在接發球技術積極主動的變化

在觀念上,從原來認為接發球是被動控制向主動進攻轉變;在手段上,增加更多機會,這也促使了接發球技術積極變化;在觀念上,從原來認為接發球是被動控制向主動進攻轉變;在手段上,又相對增加了對臺內短球挑打技術的使用比重,把第2—4板作一個完整組合體系去對待。

  图片 图片

2004年雅典奧運會乒乓球單打比賽中,瑞典老將瓦爾德內爾(39歲)的表現可圈可點,他在第4輪僅用不到30分鐘的時間,就以4:l戰勝了馬琳,將“晃”的技術運用得淋漓盡致.可以說是“晃”技術與戰術成功運用的經典戰例。

幾個重要的概念

1.1 “晃”接技術

晃接的技術是靠身體轉動,球拍向側面褙動來擊球,晃接有個假動作,它給對手的第一感覺是回正手(反手位晃),出手時向著正手位,但在觸球時突然變成了反手位,以牽制對手側身進攻意圖,並為在接發球後的進攻創造機會;在接發球中,晃接技術可以與擺短相互伺機的結合靈活運用,作為一種第略,有效遏制對方的進攻,其核心就是通過身體的晃動來迷惑對方,使對方判斷不清回球落點。

l.2 擊球路線與球臺面區域劃分

擊球路線是指球在球臺上空飛行弧線的投影線,可分為5條基本的路線,如圖1所示:l右方直線、2右方斜線、3中路直線、4左方斜線、5左方直線;在球臺面區域劃分時,以距球網40哪,距端線30 cm直線將球臺劃分為3大區,即近同區、中區、底線區;結檯球臺寬的三等分線將球臺劃分為9社區,如圖2所示。

图片 

1  擊球5條線路  圖2  擊球落點9個區域劃分     

l.3 人體基本軸與關節運動

按照人體解剖學方位,可有三個互相垂直的基本軸:額狀軸、矢狀軸與垂直軸;本文涉及人體的關節運動的術語有:屈與伸,指運動環節繞額狀軸在矢狀面內所進行的運動,向前運動為屈,向後運動為伸;外展與內收,指運動環節繞矢狀軸在額狀面內進行的運動,環節末端遠離正中面為外展,靠近正中面為內收”。

2 乒乓球“晃”技術的特徵

運動技能的形成是在簡單運動條件反射基礎上,經過反復多次的強化,建立起一個複雜的、連鎖的、本體感受性的技術動作動力定型;依據技術動作構成特點,可將動力定型分為單個技術,同類技術、成套技術以及整體技術的動力定型。

在乒乓球運動技術體系中,單個技術動力定型是基本單位,在此基礎上,組成同類技術動力定型;各同類技術動力定型依不同打法特點排列組臺,形成新的成套技術動力定型;成套技術動力定型的全部集合,就是一名運動員的整體技術的動力定型;依據上述理論,對乒乓球“晃”技術的特徵進行分析,如表1所示。

乒乓球“晃”技術的特徵分析

1乒乓球“晃”技術的特徵分析

一級分層

二級分層

三級分層

四級分層

五級分層





“晃
接”







單個技術行為

正手

①晃推;②晃搓;③晃搬

包括正手位、反手位、側身位

臺內及出臺球,主要用於接發球和相持環節

 

④晃挑;⑤晃拉;⑥晃沖。

反手

①晃推②晃搓;③晃撤

④晃挑⑤晃拉;⑥晃沖。

戰術基礎

①一點對兩線

正手位、反手位

②一點對多線

戰術行為

落點與線路

①單一戰術(接發、相持)

正手、反手接發球段與相持段

 

②組合戰術(二、四板)。

戰術本質

①靈活運用單個技術

出其不意,攻其不備;避實擊虛揚長避短。

②單個技術排列組合

③“晃”是表面現象,戰術結合是實質。

意識行為

意識機理

①前提:判斷

 

②目的:迷惑、牽制

③條件無遮擋發球規則。

意識內容

①戰術使用的目的性

戰術意識是以單一技術與戰
術組臺為前提

②行動預見性

③判斷準確性

④動作隱蔽性

⑤戰術運用靈話性

 

 

⑥主動時的進攻

 
  图片 

2.“晃”是一種技術行為

乒乓球技術動作包括單一技術、結臺技術以及若干個結合技術組合構成的技術體系;技術細化是乒乓球競技特性所要求的,它又標誌著技術的發展和進步;每一種打法都是由單項技術、結合技術所組成的;單項技術中又分為主要技術、輔助技術及防禦技術;而主要技術中又分正手、反手及發球等技術;結合技術又分為各種組合系列,如發球搶攻系列.是發球與搶攻的組合等。

根據擊球時板形(拍形)、擊球部位及揮拍方向的差異,可將“晃”技術分為“晃推”“晃拉”“晃沖…晃搓”“晃撇”“晃挑”等;以“晃搓”和“晃挑”為例,它是指側身位用正手挑或搓左側旋的方法,接左方臺內短球,至對方反手底線長球的技術;其特點是隱蔽性強,擊球線路外撇,產生大角度回球,使對方不易發力上手搶攻,為本方獲得主動進攻創造機會。

2.2  “晃”是一種戰術行為

戰術本是一個軍事學的術語,是作戰的手段、案略和方法;競技戰術是參賽的原則、方法與策略;乒乓球戰術包括戰術單元、單個戰術和若干單個戰術構成的戰術體系;乒乓球戰術策略是指在單一技術的使用中,它是通過速度、力量、旋轉和落點線路的變化來爭取得分的。

《孫子兵法》有雲:“兵者,詭道也……攻其無各,出其不意;”(始計篇)、兵之形,避實而擊虛;”(虛實篇),這是與乒乓球“晃”技戰術策略的迷惑、牽制意圖有異曲同工之妙。

2.2.1 瓦爾德內爾接發球環節拄戰術統計

2004年雅典奧運會瓦爾德內爾與馬琳對陣的1/8決賽接發球環節的技術與戰術進行統計如表2所示;瓦爾德內爾vs馬琳的全場比分為11 :9、12:10,7:11、11:5、11:9;瓦爾德內爾的晃接發球技術(包括正、反手)的使用次數為26次,占總接發球(49次)的53.06%;全場比賽接發球輪共產生得失分49分,其中得30分,失19分,總得分率為61.22%。

瓦爾德內爾接發球環節各類戰術得分率依次為:接發球拄戰術得分率10.20%、第2—4板技戰術得分率40.82%、第2—4—6板技戰術得分率2.04%、第6板後拄戰術得分率8.16;由此可以看出他“晃”技術的運用效果、得分效率是十分的顯著,戰術策略也非常的成功。

2瓦爾鑥內爾接發球環節各拄戰術運用統計

表2瓦爾鑥內爾接發球環節各拄戰術運用統計

戰術形式

得分數

失分數

得分率/%

接發球的技術、戰術

5

4

10.20

第2-4板的技術、戰術

20

10

40.82

第2- 4 -6板的技術、戰術

1

3

2.04

第6板後的技術、戰術

4

2

8.16

合計

30

19

61.22

 图片

2 2.2 瓦爾德內爾在第2 4柱技戰術線路與落點分析

戰術線路是前後連續兩個或兩個以上技術的組合運用,這帶有明顯攻擊和限制對手的目的;擊球落點在乒乓球戰術的實施過程中是一個至關重要的技術環節,它會直接影響戰術的品質與效果的。

比賽中,如果能有效地控制回球落點,靈活地變換戰木,就能夠有效的限制對手長處,緊緊抓住對手的弱點,從而贏得比賽的主動權;乒乓球戰術訓練圖示引導法根據實戰的要求,合理進行落點、戰術組合,使落點、戰術訓練二者有機的融合;如圖3、圖4所示,瓦爾德內爾“晃”技戰術運用的兩種典型戰術路線與落點配合套路(圖中的12、3、4代表前4板回球的線路以及回球的先後順序)。

在接發球環節的2—4板技術、戰術運用中,是非常成功地牽制了馬琳的正手,得分率高達40 82%;從瓦爾德內爾反手晃搓2—4板路線變化以及正手的晃撇2—4板路線變化圖示可以看出,只要控制好回球的落點是對提高技術品質、加強戰術效果具有重要意義。

這裏涉及到乒乓球比賽中一個常用術語—“變線”,是指一方運動員打斜線球,而另一方回直線球;或一方打直線,另一方回斜線;“變線”都是能夠迫使對方不得不從正手改反手擊球,或從反手改正手擊球(圖4)。

如果對方側身攻斜線,還擊時回一個直線,這樣的變線可以擴大對方的移動範圍,以此來增加其擊球的難度,起到調動對方的作用(圖3);突然性的變線,可以偷襲對方空當,就能夠直接的得分,這就是瓦爾德內爾“晃”技術與策略成功的精髓所在。

“晃”技戰術策略還蘊涵著回球落點的妙用:

.回球落點離對手站位越遠,越能擴大對手移動範圍,增加回球難度。

.回球落點與對手判斷、移動方向相反,戰術效果最佳。

图片 

2.3 晃”是一種意識行為

戰術意識是指運動員在比賽複雜、多變和極其困難的環境下,準確地觀察、判斷場上情況,迅速而有預見地決定自己行動與應對策略的思維過程;這一過程由戰術資訊選擇與戰術行為決策兩個部分組成,運動員思維的靈活性、預見性和創造性等是其戰術意識的決定因素。

乒乓球“晃”戰術意識內容包括:戰術使用的目的性、行動預見性、判斷準確性、動作隱蔽性、戰術運用靈活性、主動時的進攻性;其戰術意識機理包括:判斷的前提、迷惑與牽制的目的、無遮擋發球規則的條件等。

3 正手“晃”動作技術運動學分析——以瓦爾德內爾正手晃撇為例

3.1 正手晃撇動作技術的一般過程

動作技術分析的一般過程分為劃分動作技術的範圍、劃分動作階段;確定動作技術的特徵畫面以及明確各動作階段的相互影響與作用等4個環節:

.正手晃撇技術開始於擊球前的選位,結束於擊球後的還原。

.整個動作可以分為擊球前準備(包括選位與引拍)、擊球時落點弧線控制以及擊球後的還原;擊球前的選位以準確判斷來球為前提,隨後的引拍的過程是迷惑對手,是達成戰術策略的關鍵環節之一,引拍是否及時決定著能否保持合適的擊球點。

揮拍擊球是晃撇技術的執行環節,揮拍方向決定著回球的旋轉性質和回球的路線,揮拍幅度太小與速度決定著球的速度與旋轉;晃撇技術的戰術意義在於能夠回擊多個方向、多條路線。

.正手晃撇技術的特徵畫面為擊球瞬間球拍所處的運動幀,晃撇一般是在側身位,正手搓側旋球、斜線球,與挑直線相互有效的配合運用,可使對手不敢輕易的側身;在晃撇接發球時,在來球高點擊球,球拍接觸球的後中下部,手腕略有外展,向左側前下方去摩擦球,會使球帶有左側下旋。

.動作技術的微觀結構由動作基本環節和環節之間的順序構成;正手晃撒技術的擊球前選位與引拍、擊球時的迷惑性揮拍以及擊球後的迅速還原,這是一個完整的過程;任何一個環節的缺失或不連貫,都將還影響晃撇戰術策略的執行效果。

3.2 正手晃撇動作技術所要達到的目的

由於在運用晃撇的技術時,運動員常會伴有身體向右、向左的轉晃動作,以此來迷惑對方對擊球線路的準確判斷,故在宴踐中,它具有隱蔽性強、擊球路線外撇、就會產生大角度回球、使對方不易主動上手的特點;於是,正手晃撇動作技術突出的特點與技術運用目的是:牽制對方正手、控制對方反手、破壞對方倒身搶拉。

3.3 正手晃撇動作技術的美鍵環節

正手晃撇動作技術有兩個關鍵環節:

.擊球前引拍的迷惑性環節。

.在擊球時的兩條或者多條線路的可選擇性(這是通過手腕微調的細膩變化);也可以理解為先是軀幹的扭轉(晃),然後是前臂與手腕的揮拍擊球;正手晃撤技術在擊球前選位時,一般

為跨步或者並步移動到正手位,球拍面略微立起,有挑打和擺短的雙重動作準備;在球拍觸球刹那的瞬間,手腕突然改變拍面方向,擊球的中下部左外側,使球改變原來預想的線路,擊向相反的方向。

在側身軀幹預擺時.要有很強的隱蔽性和干擾性,把挑打、擺短和晃撇技術動作結合在一起,讓對方難以判斷來球的落點與線路;在運用正手晃撇技術時,前臂手腕動作方向的改變不宜過早並且要保持動作的小與快特點,否則容易被對方察覺戰術意圖。

3.4 正手晃撇動作技術的生物力學圖示分析

图片 

5瓦爾德內爾正手晃撇技術動作分析

如圖5左側圖所示,在正手晃撇動作技術的整個過程中;兩個部位的轉動對晃技戰術策略的達成至關重要:

一是身體軀幹扭轉。

二是手關節的轉動,軀幹扭轉是人體固有的協調活動形式。

在完成正手晃撇動作過程中,軀幹的扭動動作有利於動作技術的完成,能夠提高動作效果,來增大擺動動作的幅度、速度和力量;在擊球前的選位、引拍結束後,便進人了揮拍擊球的環節;在球拍觸及球之前,軀幹扭轉將速度依次傳遞給上臂(V1)、前臂(V2)、球拍(V3),並且有Vl<V2<V3的大小關係。

正手晃撇戰術策略牽制對手的本質在於,回接“線路1”的來球時,可以通過手關節的轉動,回擊出“線路AB”和線路AC”這兩種擊球路線(圖5左圖),就增加了對手的判斷難度。

人體手關節由橈腕關節和腕骨間關節組成,在機能上兩者構成一聯臺關節;橈腕關節是一個典型的橢圓關節,可繞兩軸運動;手關節的額狀軸可做屈伸運動,前者的運動範圍為60°一70°,後者為45°;繞矢狀軸可做內收外展運動,前者運動範圍為35°—40°,後者為20°;如圖5右側圖所示,正手晃撇技術整個擊球過程中,球拍板面基本呈橫狀,稍豎起,手腕保持適當外展狀態;在揮拍擊球刹那的瞬間:球拍觸球Ml點,向左側下部摩擦(施加力F1),使運行中的球帶有左側下旋,擊出AB路線;球拍觸球M2點,向前上方擊球(施加力F2),便形成晃挑動作,擊出AC路線。

4結語

2004年雅典奧運會瓦爾德內爾與馬琳的1/8決賽,雖然時過10年有餘,當再次重溫這場經輿戰例,我們在感受“老瓦”老道的同時,卻仍然可以體會到“晃”技戰術策略的先進性與突出特點;因此,對“晃”技術進行細化研究,挖掘其戰術策略之精髓,並結合到我們日常的訓練與比賽當中,定然會收到良好的實踐效果。

分享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