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如果您注册或者登录本网,则表示您同意本协议内容。

鉤子發球第一式“錦裏藏針”

已有 282 次阅读    2016-12-19 15:48   标签微软雅黑  justify  center  style 

鉤子發球第一式“錦裏藏針”

 

鉤子發球,球性略下沉,弧線向對方正手外拐,本方以側身位發出,便於發球後側身先行上手。

鉤子發球

我的側身位發球,實際上涵蓋了中路發球和案角發球,整個左側的球案都在發球點的照顧之下。

我是左膝彎曲插到案子底下,小腹觸球案為准,左手持球,預備姿勢放在球案的白色中線上方,然後右手持拍貼在左手腕附近,這是預備姿勢,是大弓步、大貓腰,說白了,就是塞弗的預備姿勢,我發大部分球都是這個預備姿勢。

不摸門的朋友可以去找塞弗的比賽視頻,學習具體要領,這裏不做贅述側身發球,為什麼要涵蓋中路發球,因為中路發球可以更好的給對方的正手位製造麻煩。

這個“錦裏藏針”是我故弄玄虛起的這麼個名字,是一套非常規,比較少見的鉤子發球,但是上手快,見效快,易於理解動作要領,而且轉與不轉,上旋下旋較難判斷,無論直板和橫板都可以很有效果。

不知道大家對“發弱旋轉的正手近網輕球”怎麼理解,按照我的理解,是對方怎麼接這個球怎麼挨揍。

張繼科發球

對方擺短,我方可以上手輕挑、輕撩他的兩個大角,也可以上手反手擰,對方挑,失誤率很大而且沒法借力,對方上手輕挑,這個球沒高度沒前進力量,也很難形成威脅所以,發一個弱旋轉的正手近網輕球過去,腦子裏就要立即準備好上手,及時發現進攻的契機。

寫到這裏,還得再給大家打個預防針,我是業餘水準的菜鳥,寫的東西都不規範,幼兒班的水準,我不知道自己的這套理論到了哪一個層次就會變成謬論、變成笑談,也許省隊的看我的東西就是滑稽,國家隊的看我的東西就是放炮,市級的高手也許選擇無視。

反正就這麼點東西,含金量不高,我覺得全中國會打乒乓球的人有80%是初級愛好者,剩下的才是中手、高手那麼,在初級愛好者裏邊的菜鳥堆裏,我就混在最菜的鳥的堆裏,裝一下大尾巴狼,教大家點東西,登不上大雅之堂,完全寫給菜鳥的開胃菜。

為什麼給這套發球起名叫“錦裏藏針”,因為這個弱旋轉的正手近網輕球,摻著右側下旋,右側上旋,而且旋轉很強,對方不易判斷。

這個發球不需要臂力,完全靠手腕和小臂的瞬間爆發力,揮拍軌跡是“往返式”,跟其他發球不一樣。

什麼是“往返式”,就是過去是下旋,回來是上旋。
  揮拍過去,發出下旋,然後靠著手腕和小臂的反彈迅速回彈,在原路返回的瞬間形成上旋,這叫“往返式”。

用正統的乒乓術語來解釋,就是發右側下旋球後,用隨揮的動作發出右側上旋球,基本的原理類似於許紹發大叔的一個動作發出左側右側上下旋,用隨揮的動作發右側旋;往返式,就是將發球後手臂的隨揮動作設計整合到了發球技術當中,製造旋轉。

發好這個球,要用手腕內扣的力量發下旋,要用手腕外展的力量發上旋(拋飛盤的發力方式)。

體會這個動作,需要右手持拍,正手膠皮向上,與地面水平,拍頭向前拍柄向懷內方向。

第一步動作是在小臂不動的情況下,手腕向懷內“內扣”90度,拍柄橫過來。

第二步動作是小臂仍然不動,然後手腕向外展,恢復拍頭向前拍柄向懷內方向的初始位置。

結合前面講的往復式概念,第一步就是發下旋的動作,第二步就是發上旋的動作。
  第三步,手腕動作加快,使這個往返動作能做多快做多快,出手一片殘影。

第四步,要讓小臂有鞭杆的感覺,加入到這個動作中,小臂的動作是微顫,帶動手腕往返,下去是抽,上去是靠著韌性反彈。

第五步,把拍柄在手中轉一點,右手大拇指的指肚按在正手套膠上,和食指把拍子捏起來,這就是平時“益反手”的錯誤握拍方式,這時反手的應用十分方便,但是正手位卻變成了一個內勾的勺子,完全沒法打可能有懶人說看不明白,不會握。

最簡單的半法是,你先把拇指肚完全按在正手套膠上,然後全握手柄持拍;哦,我自己是橫板,所以這裏講的是橫板,為什麼要全握,而不是平時發球的半握,因為半握使拍面前傾,雖然也能形成鉤子,但是手柄和手腕下方會有干擾,所以橫板發鉤子,全握才更合理。

手中握拍形成鉤子之後,拍頭上揚45度,使球拍翹起,這個拍型和手型就是鉤子發球的基本姿勢。

第六步在如上拍型手型的基礎上,加入第一二步,熟悉這個內扣手腕的揮拍動作,注意下勾和上提的爆發力要猛烈、迅速;整個的動作,就好像汽車風擋玻璃上的雨刷器一樣,來回擺動,十分近似,一個扇形的動作。

第七步:如何做出旋轉變化

按照音樂的節拍,這個動作分為兩拍,下勾一拍,上提一拍。這兩拍,可以按照動作分解來立即,也可以按照時間長短來理解,就是1.2/1.2。

1、在球拍下勾的上半拍觸球,是弱旋轉的右側下旋;

2、在球拍下勾的後半拍觸球,是強旋轉的右側下旋;

3、在球拍下勾的動作做完之後不立刻上提,而是輕觸球後再上提,是不轉輕球;

4、在球拍上提的前半拍觸球,是弱旋轉的右側上旋;

5、在球拍上提的後半拍觸球,是強旋轉的右側上旋;

6、在球拍下勾時加大向前撞擊的力量是出臺右側下旋;

7、在球回落與網同高時,球拍下勾並猛烈撞擊,配合發急下旋的要領,可發出右側急下旋;

8、在球拍上提時,如果不是按原路返回,而是向左前上方勾提,則形成奔球;

注意事項:

1、這套發球的落點以對方正手位的近網為主,配合中路以及反手位做變化;以不出臺為主配合底線長球急偷襲球;近網球以輕球為主,如果發高了會被 對手打的滿地找牙,如果發長了會被對手上手進攻,如果發出小三角外拐,幾個球過後對手就會上步搶沖。

2、這套發球易形成遮擋,在嚴重遮擋的情況下,這套發球遇神殺神,遇鬼殺鬼,臉皮薄者慎用,臉皮厚者自重。關於發球姿勢和轉體要領等等我講過很多次了,所以請大家自行加入轉體動作。

但是,切記,是右腳尖要指向身體右方的那種姿勢,具體的去看我寫的“十分鐘學會超強下旋球之二”中的示意圖和注解;對於這塊,我不能再說了,再說,天下大亂了,屆時群魔亂舞,正道人士豈不埋怨俺養虎為患?所以,不要問我,問我我就當沒看見。

結束語:我個人愚見,這套發球比郭躍和劉詩雯的容易掌握,對於業餘球友來說,更容易發出威脅性這套發球是我偷師自一位高手的獨門絕技,但他想的未必有我多,我從這套發球推演了很多變化和戰術給大家,因為紙上談兵是俺的特長,哈哈哈。

大家都知道他這套發球厲害,但是真沒誰能學會,俺瞄了幾眼就知道是怎麼回事,但是光知道怎麼回事還不行,上臺發是另一回事,發不出效果,不得要領,這其中的奧妙也是俺幾個月後才漸漸清晰起來。

還有,發球只是一種技術,雖然關鍵但不決定戰局,不代表全面技術水準,大家不要捨本逐末,一味在花俏上下功夫如果發球技術超出自己其他技術太多太多,說句實在話,是耽誤自己的水準發展有些東西,恰當好處就行了,不要過於追求。

分享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