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如果您注册或者登录本网,则表示您同意本协议内容。

乒乓球中悟出科研之道

已有 292 次阅读    2012-12-28 12:35   标签乒乓球  科研 
不管是在科研一线还是比赛现场,徐立脸上的表情总写满全神贯注
 
在今年10月举行的2012年“中国电信杯”福建省业余乒乓球锦标赛中,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研究员徐立技压群雄,最终取得男子处级单打冠军。
 
这也让他成为第二个获得福建省业余乒乓球比赛“大满贯”的选手。
 
曾想以球为生
 
“我小时候在体校打过球,有过基本功的训练。”1965年,徐立出生在湖北恩施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由于“文革”,父母让不能在读书上寻求出路的徐立专心练习乒乓球,并寄予厚望。
 
“那个时候,父母花费很多精力在我打球上。”徐立回忆道,“每天都要对墙打六七百下,父母、兄弟姐妹都要轮番上阵充当我的陪练。那时父母是想让我以打球为生。”
 
辛苦没有白费,上初中一年级时,徐立因为在每年一届的利川、恩施、宣恩等四县联赛中连续三届获得冠军,被选拔到恩施地区体校少年班。
 
“在打完比赛的当天,全县的广播就都在播报我连续三届获得四县联赛冠军的消息。”这样的场景让徐立至今难以忘怀。
 
虽然当时练球的条件很苦,虽然徐立要步行到离家100多公里到宣恩参加比赛,虽然当时练球父母逼迫的成分要大于爱好,但连续三届冠军换来的永久性的奖杯捧在怀里,让徐立有了前所未有的自信,也让他有勇气继续走这条“以球为生”的道路。
 
但在进入体校后,徐立迎来的是每天更高强度的身体训练,和周而复始看不到头的打球生活。这让徐立对乒乓球产生了一种厌烦,“加之没有通过湖北省体工队的选拔,我就又回到学校开始读书了”。
 
再续前缘
 
经常打球使得徐立的手与常人不同,他的右手不但已经长了好几层的老茧,中指还因常年握球拍留下了很深的印记。
 
放弃以球为生的徐立在中考时如愿考上了恩施地区的重点中学,虽然逐渐繁重的学业让他多年不再拿起球拍,但工作以后,徐立竟在几次出国作研究的过程中被邀参赛,重回“乒坛”。
 
在日本北海道大学任日本学术振兴会(JSPS)外国人特别研究员期间,徐立在闲暇时曾与北海道大学的乒乓球校队一起切磋球技,因为球技高超,他被邀代表北海道大学出战包括东京大学、京都大学、北海道大学等在内的日本7所帝国大学的乒乓球比赛,而徐立也是所有比赛者中唯一一名非日籍人士。
 
此后,徐立在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期间还代表阿尔贝塔大学参加埃德蒙顿市运动会,拿到乒乓球团体的铜牌。
 
徐立认为虽然自己喜欢静,读书比起打球更适合自己,但是乒乓球这项运动还有小时候练球的那段经历还是让他受益良多:
 
因为“打球锻炼一个人的思维能力和反应能力,在打球时,眼睛和脚都要能跟得上脑子。”
 
除此以外,“打球还能锻炼身体,每当‘棋逢对手’时,打球就能给我带来快乐。而当赢了强大的对手,还会有成就感”。
 
小球大道理
 
虽然最初徐立学打乒乓球是在父母的逼迫下,但是现在乒乓球又变成他简单的兴趣和纯粹的娱乐,是他科研以外的主要爱好。
 
“如果不打球,我一般一天很难会高效率地坚持工作八个小时,打球让我的身体状况特别好,头脑也清醒。”因此,无论工作多忙,徐立每周还是会抽出时间打一到两次球。
 
为了找到自己的不足,徐立会认真收看电视转播的乒乓球比赛,甚至会边看边拿DV机录下来反复研究。
 
通过反复研究国家级专业选手的比赛录像,徐立发现自己之前打球过于保守,进攻欲望很弱,不主动进攻。所以在此之后,徐立特别注意加强进攻,现在徐立是个典型的“直板快攻型”打法的“选手”。
 
由此,徐立还悟出了一些适用于生活和科研的道理。
 
“被动的防守、不会主动进攻,这是被动心态养成的习惯。这种被动的心态不论是对于打球还是生活,都是不好的。所以现在不论是生活还是打球我都会积极、主动。”
 
“在科研上这就表现为不满足现状,要不断创新。”徐立告诉记者。
 
正因如此,主要从事金属团簇研究的徐立,不再固守在自己最熟悉的金属团簇的领域里,而是不断向金属团簇和其他领域的交叉点深入探索。而这也让徐立在该领域的科研有了许多新的突破。
 
来源:中国科学报
 
分享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