弧圈球的真谛
已有 1037 次阅读 2012-07-26 16:11弧圈球的动作要求不像正手攻球要求那么严格。只要初学者的正手攻球动作没有很明显的错误,都有条件学会一手好弧圈。弧圈球自从在日本问世以来,到如今满世界弧圈是由于该技术易于掌握,对击球的时间没有严格的要求。在球的上升期,最高点,下降期都可以拉弧圈。说一个人的弧圈球的球性好,就是指这个人什么球都能拉,不管是上升期,最高点和下降期,加转球,不转球,侧上侧下。要想弧圈球的球性好,必须学会制造弧线,控制弧线。这就是弧圈球的真谛。
2、当铁饼运动员转最后一圈直到铁饼出手时,铁饼沿着旋转中心在45度平面上划出个漂亮光滑的圆弧。拉弧圈也应该划出一个漂亮光滑的弧线。拉弧圈挥拍的弧线是由腰,大臂,小臂及手腕组成。从转腰启动到结束,旋转半径是由大到小。所以,弧圈球拍子的运动轨迹是一个圆锥体上的一条螺旋线,这个轨迹必须光滑。简单的说,大臂沿着腰部的转动方向挥动,小臂沿着大臂旋转的方向挥动,这样才能划成一个光滑的弧线。为了帮助理解,有兴趣者可以找块纸板,纸板的一边靠着肩腰,使大臂,小臂,拍子紧贴纸板,也就是大臂,小臂,拍子在同一平面中。然后纸板保持前倾并沿着腰的转动方向运动, 同时,大臂,小臂沿着纸板挥动(在纸板平面中挥动)。如果大臂或小臂在运动过程中离开了纸板,就破坏了弧线的光滑性,也就是说小臂没有沿着大臂旋转的方向 挥动,。。。。有的球手挥拍时大臂突然内收,小臂突然下压,上举等等,都是大臂或小臂离开了纸板(纸板代表挥动平面),破坏了弧线的光滑性。
光滑性只是保证身体各部位的发力得到充分利用。但是拉弧圈和掷铁饼不一样,拉弧圈不是要把拍子掷出去,而是用拍子击打并控制来球。前集以纸板作为挥动平面,实际上这个挥动平面和地面的夹角是逐渐前倾,也就是和地面的夹角逐渐变小(掷铁饼时,挥动平面不变)。这样才能更好的制造弧线。
打球时来球是千变万化的,弧线的光滑性,挥动平面逐渐前倾只是指一般情况。在某些情况下,不规范的动作反而是合理的。比如对手突然搓出底线加转球,挥动平面可以是后倾,甚至人的重心都会后倾。在高速相持时,有时也不需要挥动平面逐渐前倾。
拉弧圈球的球性好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不管是什么来球,都能做到不漏球,二是能制造弧线,保证弧圈球的命中率。对初学弧圈球的人来说,常见的问题有两个,一个是摩擦球太“薄”,经常发生漏球的现象,另一个就是击打太多,拉出的球弧线太平,旋转不强,更像攻球而不是弧圈球。 首先说明,前贴中提到的挥动平面在这里是一条直线(假设挥动平面垂直于视图),并和球拍运动方向V重合。
图1是球和球拍相对运动的示意图,H-H代表水平面,球沿水平面运动。A-B代表球拍宽度,P-P是沿球拍面的延长线(或代表球拍平面)。V代表球拍挥动时的运动方向。当球沿水平方向运动时,球在空间中的运动轨迹和球拍沿挥动方向V的运动轨迹分别用剖面线表示。这两个运动轨迹在空间重叠,重叠部分用 abcd面积表示。abcd面积可以称作击中球的“概率面积”。当这个面积越大,越不容易漏球。
图2表示当运动方向和球拍平面夹角变为α´,概率面积为a´b´c´d´。很明显,随着夹角α变小,概率面积变小。
讨论:
1. 图1,图2中,假设球拍平面P和水平面H间的夹角不变(该夹角未标出),也就是α+β=α’+β’。几率面积的变化主要取决于运动方向V相对于拍面P夹角α的变化。即使P和水平面H间的夹角变了,从定性的角度上看,还是可以得到同样的结果。为了减少漏球,初学者应注意保持球拍运动方向和球拍平面P有一定的夹角α。当α越大,越不容易漏球。当α大到一定程度,就变成了攻球。当α变小时,球的旋转性变强,弧线变明显,但是球速变慢。所以攻球和弧圈球之间没有一个确定的界线。
2. 图1图2是假设球沿水平方向运动,或可以看作球在最高点时的运动。如果把图2顺时针转动(图2变为图3),就可以看作是球在下降期的运动。从下图比较中可以看出,球拍平面P和水平面H夹角明显不一样。这说明,为了保证有较大的击中球的概率面积(不漏球),在球的最高点和下降期击球时,球拍前倾的角度是不一样的。
3. 当运动方向和球拍平面一致时(α=0),可以想象球和球拍的运动轨迹重叠部分为一直线,概率面积为零(实际不为零,下面将讨论),在此情况下很容易漏球。
4. 以上讨论没有考虑球的速度影响。图4表示考虑球速所产生的击中球的几率面积。假设球拍AB两点是球拍面的有效击球点。当挥拍时球拍AB运动的到A´B´所需时间为ΔT。在发力拉球时,球拍挥动速度基本是不变的(与来球速度无关),所以可以近似认为ΔT是一个定值。在这段时间内球运动的距离为S,那么击中球的概率面积= V(球速)x ΔT x d (球的直径)。从公式可以看出,球速越快,概率面积越大。所以在高速相持中,拍面和球拍运动方向的夹角可以适当小一些。
5. 为了保证不漏球,希望拍面P和球拍运动方向V的夹角α大一点(见图1),而为了加强旋转,又希望夹角α小一点。为了既能保证不漏球,又能有一定的旋转,有两种方法可以达到目的。一是当球拍以较大的夹角α接触球后,利用手腕使拍面P向球拍运动方向V转动(见图5)用以减小α。二是球拍的挥动的轨迹不是直线,而是一条弧线并伴随着拍面逐渐前倾(图解略,效果和第一种方法一样)。第一种方法的优点是稳定性,突然性好,适合于拉刚出台,弧线低,加转,下降期等难度较大的来球。拉出的弧圈球弧度较大,适合拉高吊弧圈。缺点是球速较慢,发力不流畅。第二种方法的优点是易于发力拉,动作连贯快速。适合于高速相持,而且很容易转化成硬冲硬打,爆冲。缺点是弧线比较平滑,拉难度大的来球稳定性差一点。实际上在拉弧圈的过程中都有这两种方法的成分,应根据来球决定哪种成分较多一点。
6.有经验的球手都知道,接发球时如果看不清旋转,可以用加转搓球回击。利用自身的旋转抵消一部分来球的旋转,避免直接吃发球。用弧圈球也可以达到同样的目的。在图5中,如果拍面P朝V的方向转动并越过球拍的运动方向V,例如转到P´(虚线表示),可以拉出弧度非常大的弧圈球。当看不清对方发球的旋转,可以用此方法回击。要点是接触球“厚”一点(α大一点),迅速转腕并加快挥拍速度(加强旋转)。这种方法适用于接发球及一些特殊情况,且球速慢。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