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如果您注册或者登录本网,则表示您同意本协议内容。

走进国家大剧院

已有 650 次阅读    2015-01-12 10:15   标签国家大剧院  style  建筑 

国家大剧院,斐名中外,心向往之,曾路过多次,只回眸一看,琢磨着哪天有时间要去参观一下。至于大剧院的基本介绍,和它超过用美轮美奂形容,而代之以现代世界建筑之美典范的具体美丽就不做介绍,百度一下哗啦全有。

        1月11日上午,终于走进国家大剧院,并观看了“中国民族管弦乐新年音乐会”,这要感谢邻居头天晚上送给的票。 星期天的交通很顺畅,不到半个小时,地铁到达天安门西站C西南出口,直接地下通往大剧院。

       上午10:30,“民族管弦乐新年音乐会”准时开始,演出单位:中国音乐学院华夏民族乐团(大概属于周末“走穴”),共10个节目。最欣赏、最喜欢,也是整个音乐厅掌声时间最长的,就是箫与弹拨四重奏刘天华的曲子《良宵》和竹笛与乐队演奏黄晓飞的曲子《嘎达梅林》。

      毋庸置疑,能走进国家大剧院演出都是一流的。一流的音乐或者说上乘的演奏,到底好在哪里,以我最笨的理解,就是非常熟练准确掌控曲子节奏和整体配合天衣无缝,《良宵》和《嘎达梅林》好就好在曲子的阴阳起伏。说到底,音乐之美,实质是节奏、起伏、连贯之美,生活中凡事有了韵律的节奏,哪怕你开车踏离合、摘挂档、加减油门、打方向盘,也回让乘客感到非常美,直接表述则为“开的真好,又稳又快还有安全感”。欣赏音乐、喜欢音乐,作为绝大多数的观众来说,除了那一时刻的享受之外,最根本的还是要通过音乐的熏陶,培养出音乐之外工作、生活中的节奏感,使之既轻松愉快又美丽动人。

        与其他省市县乡和去也团体的剧院相比,在这里观看演出确实值得一说。安静无比,是第一印象。演员就坐到结束,几百人的音乐厅鸦雀无声,听不到“恋人”的窃窃私语,没有嗑瓜子、吃爆米花的,即使掉一根针也能听到。观众能够按照规定提示,全部自觉做到手机静音,是我多年来参加的无数会议和其他音乐会所从未见到的,足以反映出文明素质。

       彬彬有礼,十分温馨。如果过说演员们个个彬彬有礼,还可以勉强与“挣钱”挂钩的话,那么应该说观众的礼貌是被演员们所感动。观众的礼貌绝不在于鼓掌,而在于懂得什么时候鼓掌,就像看乒乓球比赛,精彩鼓掌在于球落地和发球之前,否则一定成为不礼貌。而看音乐会也是一样,演奏期间再精彩也不能鼓掌,这就需要懂音乐至少熟悉曲子的开始结束。否则,最好的办法就像我一样,别做第一个鼓掌之人,别人鼓起来你再鼓。当然,呐喊、叫好、口哨之类在这里没有市场。

       管理严格,秩序井然。仅举严禁拍照一例。对拍照问题非常关心,本来去大剧院的吸引力之一就是为了拍照,可考虑“国家级”剧院有可能要求严,上网查了很多信息,最后一位亲历者的的现身说法,让我打消了带相机的念头。而走到咨询的实际情况是这样,白天可以带相机进入大剧院但不能进演播厅,手机可以拍照但限于演出之前和之后。为防止现场演出时手机拍照,在每个坐区后面的制高点,都有一名手拿液晶小手电的人员,只要打开手机出现拍照画面,马上“红灯”就会指向你的手机。演出完毕最后谢幕时好像放开了,我也就留下了一张演出照片。

        最后一点,所有演员,没有化妆。就像大路上的人一样,穿着合体普通,举止大方有礼。这让我想起了一个什么叫“自信”和“人气”,不是说出来的、“抹”出来的、穿的“少”出来的,而在艺术的金刚钻在手。

       对于音乐会,认为水平很高,“价廉物美”(票价40元北京市文化惠民工程),印象很好,不虚此行。但对国家大剧院,尤其里面的豪华程度感到震撼的同时,又有鱼刺在喉既堵又疼,以致很困惑。

        英国的莎士比亚剧场,历经几百年仍然在英国人心中屹立不倒,靠的不是建筑本身的雄伟,靠的是剧场曾经所传达的戏剧精神,靠的是莎士比亚戏剧里所传达的英国文化。而我们一直承认是发展中国家,别说我们这么一个大国,需要花钱的地方太多太多了,即使富的流油,多少个亿砸在这里,难道就会带动我国的民族戏曲文化走向辉煌,对此不抱信心,正像我们的足球,没有普及、没有市场、没有健康的机制,说走向世界只是个奋斗目标而已。简单比喻,正像绝好的红烧肉,用大白碗盛和用金碗盛,其味道一样,不如省下钱多买点肉和培养新厨师。至于建在哪儿还倒其次。

        看演出之前,拍了两张照片发到微信,有朋友回复“多么羡慕”;其实只是一种难掩的激动而致,观  看过程中不由自主地出现了很多边远山区农村小学和学生们那无助眼神的镜头,忽然感觉自己“身价”不但不高,而更像一个“堕落”者,至少在他们面前我是无论如何不能也不敢炫耀这一“幸事”。

        无论对大剧院本身的作用意义又怎样的不同看法,但对其美丽和设计和建筑艺术应该肯定,正如颐和园该建建不该建、美不美一样。所以,演出完毕,出来音乐厅,又用手机拍了一些内景。本来想最后出来再拍“大玻璃球”,结果“断电”了。

        不过,既然已建成而且多年,如从发挥它的更大“轰动”效应出发,“国家大剧院”,应该全称“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剧院”,犹如什么国家税务总局、国家工商总局一样,落在牌子上的全称不也如此吗;当然,还有诸如国家图书馆、国家会议中心等冠上“国家”二字的都应如此。目的是好和国外的区分开来,再就是这样才显得有“法度”的真正气派。

                                                                                           2015.1.12

上手机拍照,有点对不住朋友们了:


分享 收藏|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

涂鸦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