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磨一剑与妙手偶得之
已有 203 次阅读 2015-05-15 15:49 十年磨一剑与妙手偶得之
弧圈如虹
2002年的那场雪来得并不太晚,就在那个寂静无聊的下午,我和乒乓球相遇了,笨拙的动作其实一点也不比优美的姿势快乐少一份,但我还是被同事的轻盈的拉球动作所吸引,从此有一个梦,一做就是十年。 我也渴望有那轻盈的拉球,随着球拍的挥动,有一条银弧从空中飞过,是那样的潇洒,但我知道潇洒来自千锤百炼的练习,来自正确的方向。为此,我和网络交上了朋友,人们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踏遍千山万水,遍访名山大川却只找到一些支离破碎的信息,其中网名德瑞克的大侠的文章给予我启示,但也只是有些朦胧,直到有一天,我在无意中看到关于挥臂动作的介绍,众里寻她千百度,那人即在灯火阑珊处。
原来拉球时肘部基本保持不动,通过转动小臂来摩擦球,这样基本架式保持不动,动作迅速且稳定性高,一切的一切都豁然开朗,而为了这一天,我等了整整十年,更有甚者,即使再有十年也未必能悟透。
收臂动作的掌握对我拉球技术的提升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我的弧圈球的还不够劲爆,难道这其中还有什么未曾发现的秘密吗?再回过头来浏览德瑞克大侠的文章,我终于有了新的发现,原来拉球动作的关键有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迎前,通过蹬腿转腰实现,迎前的结果是让球拍主动触球;第二部分才是收臂,收小臂的力量主要来自蹬腿力量的爆发。人们拉球质量不高的主要原因是身体迎前不够,只好通过手臂去找球,手臂既做了迎前的工作(本来这部分工作是由身体完成的),又做了收臂的动作,从而影响了拉球的质量。迎前要领的发现也十分的不易,我却轻松掌握,姑且称为“妙手偶得之”吧!
原来拉球时肘部基本保持不动,通过转动小臂来摩擦球,这样基本架式保持不动,动作迅速且稳定性高,一切的一切都豁然开朗,而为了这一天,我等了整整十年,更有甚者,即使再有十年也未必能悟透。
收臂动作的掌握对我拉球技术的提升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我的弧圈球的还不够劲爆,难道这其中还有什么未曾发现的秘密吗?再回过头来浏览德瑞克大侠的文章,我终于有了新的发现,原来拉球动作的关键有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迎前,通过蹬腿转腰实现,迎前的结果是让球拍主动触球;第二部分才是收臂,收小臂的力量主要来自蹬腿力量的爆发。人们拉球质量不高的主要原因是身体迎前不够,只好通过手臂去找球,手臂既做了迎前的工作(本来这部分工作是由身体完成的),又做了收臂的动作,从而影响了拉球的质量。迎前要领的发现也十分的不易,我却轻松掌握,姑且称为“妙手偶得之”吧!
从“十年磨一剑”到“妙手偶得之”,有偶然也有必然,这其中的道理谁又能说得清呢?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