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双喜直通欧洲第五十七季冠军 张开
已有 331 次阅读 2017-07-14 09:55
在昨天结束的红双喜直通欧洲第五十七季精英赛上,来自美国的张开获得了最后的冠军。尹天铎、曹芷豪分列第二、第三名。
下面是张开自己的一个学球之路介绍:
体校少年鸿鹄之志
我叫张开,1997年出生在北京一个普通家庭,父亲从事公安工作多年,因此锻炼身体成为了我从小生活的一部分。不过在90年代,每个孩子都有个“不轻松”的童年。能够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是每个父母都要思考的问题。
就在5岁,还是多数孩子躺在父母的怀中撒娇的年纪,我就开始了与“球”结缘的生活。记得在幼儿园的一天,一群叔叔到幼儿园,对每一个孩子都有所关注,捏一下肩膀,看一下身材,最终全班三十几个孩子,老师就把眼光放在了我的身上。
后来我才知道这是区体校的乒乓球队来幼儿园挑人,而我就是他们的最终“人选”。至于为何我适合这项运动,教练从没告诉过我,而父母的态度则是相当开明,不仅希望我可以从事体育锻炼、强健体魄,更圆了父亲当年自己的体育梦。
因此,冥冥之中我就走上了乒乓球之路。从我握上乒乓球拍子开始,13年从来没有对乒乓球厌倦过,最终将其变为我人生的理想。
遇伯乐求心安
在北京上过体校的人都知道,不但要抓紧运动专项训练,也要上文化课。因此,每天上午去万泉河小学上课,下午一、两点就要从学校出来奔向海淀体校。下午到晚上大概四五个小时,从开始慢慢的基本动作,逐渐进入专业训练的范畴。
那时在海淀体校打乒乓球的孩子一共四五十个,在那里打了三年后,也参加了不少比赛,获得了不少荣誉。三年后,市体校(什刹海体校)就来到区体校继续挑尖子学生。
由于我进步比较快,2007年就进入什刹海体校进行集中培训。那时我虽然是四年级,但是,专业课上的就更少了。
在什刹海体校,我获得了北京市中小学生乒乓球赛单打第一名,还打过2010年北京市运会,代表海淀区夺得了单打、团体、双打的三个第一名。也就在这时候,我慢慢清晰了自己未来的方向。当初一心让我锻炼身体的父母此时让我自己对未来的人生进行规划,而这与一个未来可以进入北京大学深造的机会有关。
因为当时北大有乒乓球队,因此从北大附中就会选拔好的苗子进入初中部,未来将进入北大。当父母把两条路摆在我的眼前时,我经历了人生中的第一次抉择。要知道北大是所有中国年轻人梦寐以求的学府,但我做出了人生中第一次艰难的选择。我选择了专业队也算是成为了真正的运动员,走入了专业队。因为成绩告诉我,要想取得更好的名次、更大的进步,专业队的训练水平和培养体系一定是一流的,我不能半途而废,未来的乒乓梦还要实现。
我还记得在小学一年级时,自己曾拿着根荧光笔在小区大院的围墙上写了“夺区冠军、市冠军、全国冠军和世界冠军”的“四冠”目标。这么多年,我也是循着“四冠”目标,从海淀区体校到北京市什刹海体校,到2008年进入北京市乒乓球青年队,一步步地朝着自己的奥运梦想迈进。
俱乐部的中国风
2011年我与表姐来美国旅游,顺道前往纽约西彻斯特乒乓球俱乐部(Westchester Table Tennis Center)进行一次表演赛,认识了现在的俱乐部老板,人称“解谜大师”的《纽约时报》解谜编辑Will Shortz。闲聊中知道了这位60多岁的老人家居然也是一位乒乓球爱好者,并每天坚持打球超过了三年。
舒尔茨先生同时也经营着自己的乒乓球俱乐部,目前规模排名全美前三,他的理想是让乒乓球在美国越来越走入寻常人家,因此他盛情邀请我赴美训练以及参赛。时隔半年,最终秉着对未来的丰富多彩的理想以及对乒乓球更加深刻的理解,我踏上了美利坚的土地。
当然来到美国,任何一个移民都要面对身份的问题,不过这对我来说倒并非困难。来到美国后,我一边应邀住在舒尔茨先生的家中,一面参加各种比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几个月后就直接申请特殊人才移民。十个月后绿卡的最终获批,也让我在美国的求学,继续自己乒乓生涯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而在舒尔茨的俱乐部里,我第一次看到了有这么多的外族裔青少年和成人是那么的喜爱乒乓球运动,这使我再一次感受到了在中国的那种氛围,只是我的身份从一名运动员逐渐转变成了教练。
舒尔茨真诚的邀请以及为乒乓球事业而作出的努力,让我觉得自己面对这些喜爱乒乓球的社区孩子们时有着更多的激情,希望可以将自己所学所想与他们分享;而我的学员们也因为我的到来更加刻苦拼命的练球。
就好像舒尔茨所说:“张开,你的到来不只是来美国打球,而是为美国的年青一代带来了他们无法想象,也无法亲眼所见的乒乓艺术。对于你来说只是几场比赛,但是对于孩子们却是这一生继续打球的动力,希望你可以成为他们的楷模。”
为梦想拼命练一分一秒不停歇
既然有了舒尔茨的充分信任,我就将自己在中国学到的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这些喜爱乒乓运动的孩子们。然而当我开足马力面对新的人生时,也遇到了不可思议的障碍与问题。
美国与中国有着极大的不同,在国内专注于训练的我在这边要重新拾起学业。每天我都早上7点起床上学,下午2点放学后便到俱乐部练球,经常要到晚上9、10点才能回到家中。由于学制不同,因此目前依旧就读于Westchester Pleasantville High School的11年级,可以说一边面对紧张的赛事行程,一边还面对升学的压力。
还记得初来美时,自己因为英语能力有限,加上原先在体校时对学业并未重视,因此感到压力很大。但我认为,只有拼命才会有机会,所以除了抓紧时间练球,就是拼了命地学习。在俱乐部,不仅练球也教球,而许多学球的学生的家长们更热心地帮我辅导功课。仅仅用了不到一年时间,我就就融入了当地的生活和高中的学习。
另外,从小住校的经历培养了我独立自主的个性,而专业体校的高强度训练则磨练出毅力和专注力。每次和妈妈视频,她都为我心疼。但如今回头看,我今天独立的性格离不开从小住校的经历。而这份独立,对于来美后的求学成长之路更是不可缺少。
当然,乒乓球的专业训练则是一刻不敢怠慢,与中国的体校专业培养相比,美国的俱乐部训练相对靠自觉,教练及陪练资源也十分有限,因此很难以找到合适的陪练。我只能通过频繁地参加比赛来学习,来提高。通过网络视频来观看高手比赛,从中分析打球的技术技巧;同时,每年利用假期定期回国内参加集训。
方式不同但精神相通
在来美的这三年中,我获得的比赛奖项甚至超过了中国。中国乒乓球领域竞争激烈,从事该项目的尖子也多,但在美国依旧属于小众体育运动项目,因此我也有幸代表美国队参加了一系列的比赛。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2016年世界青少年巡回赛中与一位台北选手搏杀。我在丢掉两局的时候顽强地将比分扳平,并在决胜局挽救多个赛点,最终获胜。这场比赛并没有输家,我和对手都取得了“胜利”,而我也将美国队的成绩大幅提前。
乒乓球运动在美国与中国的境遇也是完全不同。就比赛来看,和中国的赛制有很大区别:在中国分为职业赛和业余赛,完全不同的两套系统,水平也大相径庭;而在美国比赛几乎不分年龄,只按积分进行,每位选手需要参加不同的比赛积累分数,不同的比赛亦有不同的积分。
我在美国遇到了很多专业选手,他们的水平其实并不比中国低,其中有半数多的选手都来自中国,因此实际上我还是和中国选手同场竞技。
但在训练中,美国和中国相比就有了更大不同:在中国都是专业队集训,采用封闭的方式,运动员的生活以及训练都是国家管理,因此不需要担心很多;但是在美国训练与生活都要自己合理安排,最重要的是在美国所有的费用都要自己承担。
因此,从专业角度来说,其实在美国虽然更自由的去生活与训练,但是训练效果却无法和中国相比。中国有教练督促自己训练,每天都要练7、8个小时,相当枯燥,会有不想练的心态。在美国,所有的训练花费的时间与金钱都是自己负担,因此可以让自己最大程度的专注于训练。
为了提高水平,我每天的训练也都是与来自中国的其他选手一同训练,只有和更强的人一起才能进步。
我有个学生名叫Sharo,是个犹太孩子,今年他被选进美国青少年队,代表美国参加世界锦标赛,但很遗憾在北美赛区输给了加拿大队。而我自己的目标,是要代表国家队参加奥运会的比赛。
作为一名运动员,我深深热爱着乒乓球,从学球起就希望有一天能够站在奥运的赛场上征战;但是同时,我更希望自己能够在运动和学业上全面发展,成为一个全能的人才。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