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如果您注册或者登录本网,则表示您同意本协议内容。

德国乒乓球金字塔的背后故事

已有 540 次阅读    2014-02-18 22:13

    为什么在欧洲经济疲软、预算减少的情况下德国在乒乓球项目上依然能保持优势?

  在欧洲“折腾”了若干年后,笔者从德国回到德国,从最初驻扎的杜塞尔多夫辗转到今天重新落户的慕尼黑,回想起这些年来心里多少有些疲惫感,但一圈转下来后,也看到了欧洲各国乒乓球发展的许多现状。欧洲乒乓球近些年来的发展乏力,直接影响了收视率,一边倒的赛事让大家渐渐地失去了对赛事的关注和兴趣。这几年国际乒联和中国乒协也都在为此想办法,“重振欧洲”的脚步从“养狼计划”到筹备中的“中-欧训练培训中心”,大家都在找问题,但欧洲的“症结”到底在哪呢?是一个难以一下子说清的事。<

  现在欧洲男子乒坛的旗帜是德国,每当出现中德之争时,无论是团体赛扣人心弦的争斗,还是单项比赛中打掉欧洲乒坛一哥的激情,都是让大家守住频道不转台的精彩体育赛事之一。先不说胜负如何,单是为此而持续壮大的乒乓群体,就够大家忙活一阵儿了。这里笔者想跟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德国“乒乓球战车”是如何组装起来的

 为参赛而组成的国家队,是金字塔的塔尖,男队主教练由前世界冠军罗斯科夫担任,女队主教练则由旅居德国多年的中国球员施捷担任,而支撑这一级运转的是5个国家训练中心和男女共17支甲级球队。而且,从2013年9月开始,德国的乙级球队将不分南北大区,并由现在的6人赛制缩编为4人,新措施的实施将极大地提高市场竞争,增加比赛观赏性,助推德国整体水平提高,让我们拭目以待。

  在甲乙两级俱乐部体制的有力支撑的背后,还有几十人乃至上百人的外籍乒乓球家庭后裔,他们共同组成了对中国队夺冠之路的有力抵抗力量。不同于法国人的集中训练体制,德国国家队和青少年国家队平时都是分散各地,只是在某一个特定时期,才把大家集中在一起练几天。这样的训练体系换在中国绝对是不可思议的,但恰恰在德国本土,却最大限度发挥了各个层次的能量。

  为什么在欧洲经济疲软、预算减少的情况下德国在乒乓球项目上依然能保持优势?除了国家实力之外,几十年来千里迢迢到德国打拼的外籍球员——其中不乏世界冠军——最终定居德国的他们功不可没。当然外籍高手本人是打不动了,笔者这里说的是他们的后代和他们所培养的小球员们。

  值得一提的是,处于波尔接班人位置的奥恰洛夫的父亲就来自于乌克兰,听德国的同事们说,他的父亲到今天还主动承担着帮助儿子做赛后分析的工作。一个小孩从生下来到最后打到世界顶尖水平,之中投入的精力是无法衡量的,这是代表“德国模式”的典型例子。同时,对于经过第一代在海外淘金的乒乓球人来说,他们的下一代已经开始大范围地进入德国国家队和青年队。想必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会发现越来越多的华人面孔,身披德国战袍驰骋赛场。乒乓球拍

分享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