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业余乒球爱好者的水平总是忽高忽低
已有 48 次阅读 2020-11-30 15:03
第一,基本功不扎实,打球的技术动作没有定型,导致水平不稳定。
众所周知,乒乓球的每一个单项技术都有着相对固定的技术规范。
例如任何选手的正手攻球需要把“蹬地--转腰--收前臂”的动作做出来,缺少其中一个就不是真正的正手攻球;又如搓球是对付下旋球的主要方法,也需要一些技术规范,要求板形稍平,前臂带动手腕接触球的中下部由后往前搓球。(转自:http://www.verodillan.com/skills/125564.html)
一句话总结:乒乓球的技术动作需要成千上万次的肌肉重复才能形成动力定型,如果没有掌握正确的动作,最终的动作框架结构就是错误的,你用一套错误的动作去打球,水平自然高不了。
小编认为,咱们很多球迷都喜欢见面就打比赛,很少进行基本功的训练,打球几乎都是凭经验、凭感觉,所以今天状态好点就能赢球,明天状态差了就很难赢了,
没有基本功的支撑,输赢全凭手上感觉,这是水平忽高忽低的重要原因,更是水平徘徊不前的主因。
解决方案:
1.打球前要刻意要求自己,先拿出30分钟来打打基本功,这个意识要建立起来。比如正手攻球这个技术,可以找个水平较高的球友给自己喂喂球,你会发现想练好正手攻也绝非易事,刚开始练的时候别太着急,你很难控制落点,建议先从斜线练习,一是好发力,二是线路长能确保先上台。
2.练习一些基本的进攻套路。如发球抢攻,可以提前告诉球友你发一个下旋球,让对方给你搓到反手位置,你练习侧身抢攻这板球;又如,让球友发正手短,你练习台内挑打技术;再如,让球友发反手短下旋,你练习反手拧拉技术。这些技术的练习要遵循循序渐进的过程,开始的时候可以把弧线调的高一些确保命中率,等找到感觉后再让对方压低弧线。
3.练习基本功,切忌发死力。因为发死力容易失误。
你用六七成的力量就足够了,等掌握了基本的动作后再把力量加上去,但最多加到9成。你发全力,就会导致肌肉僵硬,没法及时还原,看着是过瘾,但是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习惯,不利于基本攻的练习。这一点要格外注意。
第二,过于重视手法练习,而忽视步法的训练。
我们很多业余乒乓球爱好者的另一个通病是重视手法,忽视步法。乒坛有句话是这么说的:步法是乒乓球的生命,打好乒乓球球需要“三分手法、七分脚法”。
小编为何建议那些水平忽高忽低的球友要重视步法的训练呢?原因如下:
乒乓球是项技巧性很强的运动,要求在合理的位置和时机,采用合理的技术动作回球,这样才能确保命中率。我们打比赛,对手的落点肯定是东一个西一个的调动你,这时候要求你学会跑动中击球,有个前提就是脚下的步法必须到位,一般来说,要等到脚先跑到位了,再去考虑手法问题,如果先手后脚就会导致发力顺序颠倒,这个球就很容易失误。步法练好了,结合手法练习,进步会很快。如果只是单纯的站在原地练习基本功,等你打比赛的时候,你会发现所谓的基本功根本用不上,原因就是球是活的,你平时把线路练死了。因此必须要动起来,脚底下不能懒,小碎步颠起来。
解决方案:
我们业余练习步法,只需要掌握一些最基础的步法即可。比如小碎步、并步,这两种步法是最经常用的,至于跳步或者交叉步,尽量少用,容易失去重心。步法的练习网上教程一大堆,小编在此不赘述,感兴趣的球友可以看看。
这里强调一点:我们的每一个击球动作结束时,一定要注意还原。包括平时的正手攻球,脚底下最好用小碎步进行微调。时间长了就会形成脚先动的好习惯。对于并步的训练,可以结合跑动作攻球进行练习。
第三,对发球和接发球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水平不稳定。
球迷朋友们有没有发现一个普遍规律,这里小编提出来:凡是发球好的,一般不会吃对方发球,凡是发球和接发球好的,打球水平一般都很高。
因此,如果你发现自己水平忽高忽低,可以从发球和接发球方面找找原因。现在是11分制的赛制,你发2个,对方再发2个,轮换进行。你吃1个发球,对方如果不吃,一反一正就是2分,这个理大家都知道。
另外,发球是唯一不受对方制约的技术,在遵循发球规则的情况下,你想发什么旋转你说了算。因此把发球练好了,对打比赛很有用处,最起码能限制对手直接上手,或者降低对手的进攻质量。接发球也很关键,你把对方的发球破了,就能牵制对手,将主动权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
解决方案:
在打比赛的时候,你可以尝试着发两种截然相反的旋转,看看对方善于接哪种发球。
例如:通过几个发球就能找出对手的相对短板,如果对手老是用搓球的方式接发球,那我们就多发不转球或者上旋球,对手一搓十有八九会冒高,自己进攻的机会就出来了,如果对手擅长打上旋球,我们就以下旋开路,不让对手轻易上手。
总结
我们跟对手比赛的过程就是斗智斗勇的过程,千万别跟自己较劲。小编认为打球有一个很高的境界:不是你怎么舒服怎么打,而是让对方怎么别扭,我们就怎么打。
如果觉得水平忽高忽低,可以试着从上述三点找找原因,对基本功的重视程度、对步法的重视以及对发球和接发球的重视程度等等。我倒觉得我们没必要去追求太过高深的技术,而是把问题简单化,或许就找到了解决方法。
众所周知,乒乓球的每一个单项技术都有着相对固定的技术规范。
例如任何选手的正手攻球需要把“蹬地--转腰--收前臂”的动作做出来,缺少其中一个就不是真正的正手攻球;又如搓球是对付下旋球的主要方法,也需要一些技术规范,要求板形稍平,前臂带动手腕接触球的中下部由后往前搓球。(转自:http://www.verodillan.com/skills/125564.html)
一句话总结:乒乓球的技术动作需要成千上万次的肌肉重复才能形成动力定型,如果没有掌握正确的动作,最终的动作框架结构就是错误的,你用一套错误的动作去打球,水平自然高不了。
小编认为,咱们很多球迷都喜欢见面就打比赛,很少进行基本功的训练,打球几乎都是凭经验、凭感觉,所以今天状态好点就能赢球,明天状态差了就很难赢了,
没有基本功的支撑,输赢全凭手上感觉,这是水平忽高忽低的重要原因,更是水平徘徊不前的主因。
解决方案:
1.打球前要刻意要求自己,先拿出30分钟来打打基本功,这个意识要建立起来。比如正手攻球这个技术,可以找个水平较高的球友给自己喂喂球,你会发现想练好正手攻也绝非易事,刚开始练的时候别太着急,你很难控制落点,建议先从斜线练习,一是好发力,二是线路长能确保先上台。
2.练习一些基本的进攻套路。如发球抢攻,可以提前告诉球友你发一个下旋球,让对方给你搓到反手位置,你练习侧身抢攻这板球;又如,让球友发正手短,你练习台内挑打技术;再如,让球友发反手短下旋,你练习反手拧拉技术。这些技术的练习要遵循循序渐进的过程,开始的时候可以把弧线调的高一些确保命中率,等找到感觉后再让对方压低弧线。
3.练习基本功,切忌发死力。因为发死力容易失误。
你用六七成的力量就足够了,等掌握了基本的动作后再把力量加上去,但最多加到9成。你发全力,就会导致肌肉僵硬,没法及时还原,看着是过瘾,但是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习惯,不利于基本攻的练习。这一点要格外注意。
第二,过于重视手法练习,而忽视步法的训练。
我们很多业余乒乓球爱好者的另一个通病是重视手法,忽视步法。乒坛有句话是这么说的:步法是乒乓球的生命,打好乒乓球球需要“三分手法、七分脚法”。
小编为何建议那些水平忽高忽低的球友要重视步法的训练呢?原因如下:
乒乓球是项技巧性很强的运动,要求在合理的位置和时机,采用合理的技术动作回球,这样才能确保命中率。我们打比赛,对手的落点肯定是东一个西一个的调动你,这时候要求你学会跑动中击球,有个前提就是脚下的步法必须到位,一般来说,要等到脚先跑到位了,再去考虑手法问题,如果先手后脚就会导致发力顺序颠倒,这个球就很容易失误。步法练好了,结合手法练习,进步会很快。如果只是单纯的站在原地练习基本功,等你打比赛的时候,你会发现所谓的基本功根本用不上,原因就是球是活的,你平时把线路练死了。因此必须要动起来,脚底下不能懒,小碎步颠起来。
解决方案:
我们业余练习步法,只需要掌握一些最基础的步法即可。比如小碎步、并步,这两种步法是最经常用的,至于跳步或者交叉步,尽量少用,容易失去重心。步法的练习网上教程一大堆,小编在此不赘述,感兴趣的球友可以看看。
这里强调一点:我们的每一个击球动作结束时,一定要注意还原。包括平时的正手攻球,脚底下最好用小碎步进行微调。时间长了就会形成脚先动的好习惯。对于并步的训练,可以结合跑动作攻球进行练习。
第三,对发球和接发球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水平不稳定。
球迷朋友们有没有发现一个普遍规律,这里小编提出来:凡是发球好的,一般不会吃对方发球,凡是发球和接发球好的,打球水平一般都很高。
因此,如果你发现自己水平忽高忽低,可以从发球和接发球方面找找原因。现在是11分制的赛制,你发2个,对方再发2个,轮换进行。你吃1个发球,对方如果不吃,一反一正就是2分,这个理大家都知道。
另外,发球是唯一不受对方制约的技术,在遵循发球规则的情况下,你想发什么旋转你说了算。因此把发球练好了,对打比赛很有用处,最起码能限制对手直接上手,或者降低对手的进攻质量。接发球也很关键,你把对方的发球破了,就能牵制对手,将主动权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
解决方案:
在打比赛的时候,你可以尝试着发两种截然相反的旋转,看看对方善于接哪种发球。
例如:通过几个发球就能找出对手的相对短板,如果对手老是用搓球的方式接发球,那我们就多发不转球或者上旋球,对手一搓十有八九会冒高,自己进攻的机会就出来了,如果对手擅长打上旋球,我们就以下旋开路,不让对手轻易上手。
总结
我们跟对手比赛的过程就是斗智斗勇的过程,千万别跟自己较劲。小编认为打球有一个很高的境界:不是你怎么舒服怎么打,而是让对方怎么别扭,我们就怎么打。
如果觉得水平忽高忽低,可以试着从上述三点找找原因,对基本功的重视程度、对步法的重视以及对发球和接发球的重视程度等等。我倒觉得我们没必要去追求太过高深的技术,而是把问题简单化,或许就找到了解决方法。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