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谈]乒乓球技术详解之力量篇
已有 215 次阅读 2019-09-05 15:56
大家都知道,乒乓球有五大要素,速度、力量、旋转、弧线、落点。要谈力量,另外四个要素也是绕不开的,因为五大要素缺一不可,彼此相关,有机结合。假如单说一个而不计其余,有失片面。
比如速度,它与力量的关系最为密切,只有动力加速度,才能产生最大的力量,速度越快,力量越大。但速度也与力量有所差异,它更多地与相对力量结合,而不是绝对的力量。再说旋转,它同样离不开力量——假如你片面的追求旋转,追求摩擦,但是你自身的力量不足,或者你的发力技巧有问题,使你的力量难以充分作用到击球中,你的旋转强度也达不到期望的水平。弧线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也直接制约着力量要素,弧线的本质是调节,如果弧线不佳、调节不准,你的力量再大也无用武之地。(参考:http://www.verodillan.com/skills/72486.html)
最后再看落点,它与力量也越来越密不可分:假如你的落点很活,但力量实在欠缺,就跟轻机枪一样,无法一锤定音,总是在“扰痒痒”,最多只能一般玩玩,到了高水平就不足用了;反之,如果单纯追求力量而不注重落点,在现代乒乓球里同样是行不通的。
所以,我想提出个人的一个观点,速度、力量、旋转、弧线和落点这五大要素中,你至少要同时具备三个,才能成为超一流选手。再直接点,速度、力量和旋转中至少要三居其二。
举例来说,王励勤基本占了速度和力量两项,他力量大速度快,旋转一般;马林,则是速度快、旋转强,力量一般。试想,假如王励勤速度快但力量小,他还能屹立于世界乒坛吗?假如马林只有速度快,但旋转不强,他又怎么立足?
再从五大要素的范围来看:马林肯定能占四个,他速度快、旋转强、弧线好、落点变化多;王励勤是速度力量特别突出,弧线比较好,落点稍微弱一点,但是他至少占了其中三个,所以能够成功。之所以要提这些,是因为对力量的追求必须建立在对综合素质的考虑上,一定要有点思路,不能完全随波逐流。
如果你自身条件好,几个要素都能具备,当然最好,但这种理想状态在现实中并不多见,更多的时候,你会是某一项要素特别突出,但其他项偏弱,这时候就考虑如何培养了,这也直接决定了你打法风格的确立。在掌握了基本技术之后,就需要开阔思路,突出自己的个性,看看自己在五大要素中应居哪三项,在三大要素中又往哪两项重点努力?
大家一谈到力量,往往习惯于说力量大重、力量大。其实,在真正的实战中,力量不完全是绝对力量,甚至可以说,绝对力量出现得并不多。为了更好的理解力量,我们不妨把它分为五种典型:
1、绝对力量
主要用于扣杀高球、半高球。你可以把绝对力量理解为尽全身最大的力去打,但我更倾向于用百分之九十、百分之九十五的力量。不要发死力,否则影响随后的放松,还原就会受很大影响,从而影响到后面的连续进攻,身体也容易发僵、发木。所以,为了保证连续性,即使在用绝对力量时,略有保留也是必要的。
2、中等力量
它常用于一般的主动进攻,比如发球抢攻、连续进攻。这时用出你百分之六十、七十的力就差不多离了。它也可以说是基本力量,因为这种力量使用最多的,也是平日里练习的重点,是比赛中得分的重要手段。
3、借力发力
多用于相持,比如相持中的转攻、快攻打法(尤其正胶、生胶)的连续性进攻等等。这种力量比较活,它利用来球的力量与自己出手的力量产生合力,因此自身只需用百分之四十到五十的力量即可。它在实战中应用广泛,但是容易被大家所忽视,大家往往更注重用于主动进攻的中等力量,而忽略了借力中发力。
4、借力为主
一般用于积极防御,以借对方来球之力为主,自身发力成分更少,通常只需百分之二十、三十。这种力量虽然用得比较少,但它有一种普遍意义,尤其是接发球之后的第一板防守,还是有一定的使用空间。
5、力量技巧
它是最轻的,大约也就占你最大力量的百分之十。甚至,它包含着一种“负作用”。拿发球来说,大家都知道要把球发转,可是为了加转,你用力过大就很容易发出台。摆短也一样,你要先摩擦,先有力度,把球加转,可是转了之后要有一股“忍劲”,或者说是“吸力”,而且这种“吸力”必须在摩擦发力之后。挡弧圈也有类似的技巧力量存在。虽然它在五种力量中的使用频率最低,但在某些特定的技术环节中,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么多种力量,我觉得都应该掌握,练习中不可偏废,千万不能有侥幸心理,因为很多时候有些环节是避无可避的,只不过使用频率有高低而已。当然,作为中国人(包括亚洲人)来说,由于先天身体条件的缘故,我们在力量的运用上与欧洲人还是有所区别的。所以,我个人主张,除了个别力量素质特别突出的,如韩国的金择洙、中国的王励勤,通常我们更应该强化自己快速灵敏的特点,以爆发力为主。
那么,具体到比赛中如何使用力量呢?以我个人的亲身经历而言,我在北京队打了12年的球,又当了12年的教练,加起来干了24年,业务上我最深的感受就是一个字——力。大家都说北京队的球很黏,善于打来回,无谓失误少,也有人模仿我们北京队,安排队员在训练中走位攻必须打够多少板,认为就是打来回。但其实我们在北京队从来没有苛求过板数,恰恰相反,我们反复讲的是“力”。对力量的运用用合理,要因人制宜、因球制宜,该用九分力的我使九分,该用七分力的我就使七分,这一靠判断,二需理解。只要真正理解透了“力”的奥妙,能够自由合理的驾驭“力”,来回自然就多了,就能够臻于“自由王国”。如果没有这个前提,为了计数而来回,为了来回而来回,即使最终能连打二、三十板,也是低质量的“假来回”,是没有对抗性的来回,没有生命力的来回。另外,乒乓球是一种突然性的加速度运动,因此打球一定要克服匀速运动,一定要出手集中,这对于增强球感、改善发力技巧都大有裨益。
水平标尺高手必备
在中国乒乓球队,力量训练早期只是被看作是一种防伤防病的手段。尤其是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我们的老前辈中打正胶快攻的居多,而正胶快攻对击球点这些更研究,所以大家普遍感觉处理球要特别的细致,而一谈到力量训练,却都是望而生畏的,心理上不是很接受。随着现代乒乓球技战术的发展,尤其近年来规则变化很大,小球变成大球,速度、旋转都有所下降,无遮挡发球进一步降低了发球的威力,力量的重要性日益显现。
比如速度,它与力量的关系最为密切,只有动力加速度,才能产生最大的力量,速度越快,力量越大。但速度也与力量有所差异,它更多地与相对力量结合,而不是绝对的力量。再说旋转,它同样离不开力量——假如你片面的追求旋转,追求摩擦,但是你自身的力量不足,或者你的发力技巧有问题,使你的力量难以充分作用到击球中,你的旋转强度也达不到期望的水平。弧线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也直接制约着力量要素,弧线的本质是调节,如果弧线不佳、调节不准,你的力量再大也无用武之地。(参考:http://www.verodillan.com/skills/72486.html)
最后再看落点,它与力量也越来越密不可分:假如你的落点很活,但力量实在欠缺,就跟轻机枪一样,无法一锤定音,总是在“扰痒痒”,最多只能一般玩玩,到了高水平就不足用了;反之,如果单纯追求力量而不注重落点,在现代乒乓球里同样是行不通的。
所以,我想提出个人的一个观点,速度、力量、旋转、弧线和落点这五大要素中,你至少要同时具备三个,才能成为超一流选手。再直接点,速度、力量和旋转中至少要三居其二。
举例来说,王励勤基本占了速度和力量两项,他力量大速度快,旋转一般;马林,则是速度快、旋转强,力量一般。试想,假如王励勤速度快但力量小,他还能屹立于世界乒坛吗?假如马林只有速度快,但旋转不强,他又怎么立足?
再从五大要素的范围来看:马林肯定能占四个,他速度快、旋转强、弧线好、落点变化多;王励勤是速度力量特别突出,弧线比较好,落点稍微弱一点,但是他至少占了其中三个,所以能够成功。之所以要提这些,是因为对力量的追求必须建立在对综合素质的考虑上,一定要有点思路,不能完全随波逐流。
如果你自身条件好,几个要素都能具备,当然最好,但这种理想状态在现实中并不多见,更多的时候,你会是某一项要素特别突出,但其他项偏弱,这时候就考虑如何培养了,这也直接决定了你打法风格的确立。在掌握了基本技术之后,就需要开阔思路,突出自己的个性,看看自己在五大要素中应居哪三项,在三大要素中又往哪两项重点努力?
大家一谈到力量,往往习惯于说力量大重、力量大。其实,在真正的实战中,力量不完全是绝对力量,甚至可以说,绝对力量出现得并不多。为了更好的理解力量,我们不妨把它分为五种典型:
1、绝对力量
主要用于扣杀高球、半高球。你可以把绝对力量理解为尽全身最大的力去打,但我更倾向于用百分之九十、百分之九十五的力量。不要发死力,否则影响随后的放松,还原就会受很大影响,从而影响到后面的连续进攻,身体也容易发僵、发木。所以,为了保证连续性,即使在用绝对力量时,略有保留也是必要的。
2、中等力量
它常用于一般的主动进攻,比如发球抢攻、连续进攻。这时用出你百分之六十、七十的力就差不多离了。它也可以说是基本力量,因为这种力量使用最多的,也是平日里练习的重点,是比赛中得分的重要手段。
3、借力发力
多用于相持,比如相持中的转攻、快攻打法(尤其正胶、生胶)的连续性进攻等等。这种力量比较活,它利用来球的力量与自己出手的力量产生合力,因此自身只需用百分之四十到五十的力量即可。它在实战中应用广泛,但是容易被大家所忽视,大家往往更注重用于主动进攻的中等力量,而忽略了借力中发力。
4、借力为主
一般用于积极防御,以借对方来球之力为主,自身发力成分更少,通常只需百分之二十、三十。这种力量虽然用得比较少,但它有一种普遍意义,尤其是接发球之后的第一板防守,还是有一定的使用空间。
5、力量技巧
它是最轻的,大约也就占你最大力量的百分之十。甚至,它包含着一种“负作用”。拿发球来说,大家都知道要把球发转,可是为了加转,你用力过大就很容易发出台。摆短也一样,你要先摩擦,先有力度,把球加转,可是转了之后要有一股“忍劲”,或者说是“吸力”,而且这种“吸力”必须在摩擦发力之后。挡弧圈也有类似的技巧力量存在。虽然它在五种力量中的使用频率最低,但在某些特定的技术环节中,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么多种力量,我觉得都应该掌握,练习中不可偏废,千万不能有侥幸心理,因为很多时候有些环节是避无可避的,只不过使用频率有高低而已。当然,作为中国人(包括亚洲人)来说,由于先天身体条件的缘故,我们在力量的运用上与欧洲人还是有所区别的。所以,我个人主张,除了个别力量素质特别突出的,如韩国的金择洙、中国的王励勤,通常我们更应该强化自己快速灵敏的特点,以爆发力为主。
那么,具体到比赛中如何使用力量呢?以我个人的亲身经历而言,我在北京队打了12年的球,又当了12年的教练,加起来干了24年,业务上我最深的感受就是一个字——力。大家都说北京队的球很黏,善于打来回,无谓失误少,也有人模仿我们北京队,安排队员在训练中走位攻必须打够多少板,认为就是打来回。但其实我们在北京队从来没有苛求过板数,恰恰相反,我们反复讲的是“力”。对力量的运用用合理,要因人制宜、因球制宜,该用九分力的我使九分,该用七分力的我就使七分,这一靠判断,二需理解。只要真正理解透了“力”的奥妙,能够自由合理的驾驭“力”,来回自然就多了,就能够臻于“自由王国”。如果没有这个前提,为了计数而来回,为了来回而来回,即使最终能连打二、三十板,也是低质量的“假来回”,是没有对抗性的来回,没有生命力的来回。另外,乒乓球是一种突然性的加速度运动,因此打球一定要克服匀速运动,一定要出手集中,这对于增强球感、改善发力技巧都大有裨益。
水平标尺高手必备
在中国乒乓球队,力量训练早期只是被看作是一种防伤防病的手段。尤其是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我们的老前辈中打正胶快攻的居多,而正胶快攻对击球点这些更研究,所以大家普遍感觉处理球要特别的细致,而一谈到力量训练,却都是望而生畏的,心理上不是很接受。随着现代乒乓球技战术的发展,尤其近年来规则变化很大,小球变成大球,速度、旋转都有所下降,无遮挡发球进一步降低了发球的威力,力量的重要性日益显现。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