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乒乓生涯1启蒙
记得是我五岁的时候,我的母亲是北京工商银行的职工。在北京东城区北新桥十二条大街路西有一座不大的二层小楼,这是银行职工的宿舍。我母亲就住在小楼的二层的一间。小楼后面的一排平房里的一间支着一张乒乓球台。我第一次看打乒乓球是我母亲和当时银行打得最好的一个叔叔打,这个叔叔戴一副黑边眼镜。我精神专注地看他们打乒乓球,觉得来回飞舞的银白色小球是那么的神奇。但给我最深印象和刺激的是在他们打完乒乓球后,我兴奋地钻到球台下捡起掉在球台底下的乒乓球,小心翼翼地将乒乓球搁在球台上面的球拍上,我忽然感觉到身后的笑容,这笑容让我分明感觉到我做错了什么,难道是我把乒乓球搁错了地方?这笑容给我的感觉太深刻了,我下定决心一定要把乒乓球弄明白。
我开始在托儿所的小木桌上,用木质球板和小朋友打乒乓球,没人教我,但我上台打球就能赢。而且从托儿所到小学、中学几乎都是这样。从上小学到中学,我都是校乒乓球队的队员,但没有人教我打球,都是自己模仿着心中所谓理想的动作打。
六十年代是中国乒乓球大放异彩,夺得世界冠军,让国人感到无比自豪的年代。容国团、庄则栋、李富荣、徐寅生、张燮林、周兰村,孙梅英、邱钟惠、林慧卿、李赫男、李莉、郑怀颖等乒乓球运动员简直就是人们心目中的英雄。在那个时代在全国掀起一股乒乓球热的狂潮,全民都在学打乒乓球。几乎在什么地方都能看到乒乓球台,除了机关里有令人羡慕的标准木质乒乓球台,在我们居住的大杂院里,也都用砖头、水泥砌起了水泥乒乓球台。这简陋的水泥球台,当时成了全院小孩最向往的地方,每天睁开眼睛抬头就向窗外别家屋顶上矗立着的天线望去,只要天线不晃动,就是不刮风,那就是可以在球台旁呆上一整天。好多小朋友聚集在球台旁,排队等着上场打球,上场的人都要拿出自己的乒乓球上台,打赢了就可以把自己的乒乓球收起来,再上场的人同样要拿乒乓球上场。直到今天我都觉得那是个非常公平合理的打球方式。
有时候我们也和别的胡同院子里的小朋友举行乒乓球比赛,就是在这种水泥球台上比赛,打赢了自然欢天喜地,输了球也是垂头丧气的。在那个经济生活、文化生活都非常困难的年代里,能有这样一种强身健体非常有魅力迷人的乒乓球运动,把我们这些当年半大有无穷精力又由于文革失学的孩子拴在乒乓球台旁,痴迷在小小的乒乓球里,不能不说这也是我们在那个时代得到的少有的幸福时刻。家长也为能把孩子拴在球台旁感到放心。
到学校上课,课间休息十分钟,下课铃声一响,我们简直就是脱缰的兔子,飞快地窜向球台,球台也是水泥的,中间用砖头当球网,乒乓乓乓争分夺秒地打上十分钟球,上课铃声响起又飞快地蹿回教室课堂。学校的乒乓球校队有训练时间,我作为校队队员,可以在固定时间,在学校乒乓球室进行训练。还有机会和别的学校的校乒乓球队进行比赛。我家当时住在北京东城区,每当经过东单大街鲜鱼胡同东城区乒乓球体校门口时,我都久久深情的伫望许久,那里对我来说是个我既羡慕又神秘的地方。记得在我的大爷家里我看到一本描写中国乒乓球运动员的书,乒乓群英。我反反复复地看了许多遍,那里边描写的我国许多五六十年代的乒乓球运动员,从小学打乒乓球的曲折生动的经历,及为国争光取得成绩的光辉历程给了我很大的影响。比如书里写到李赫男深夜看错表,夜里一两点去球馆练习;写到庄则栋时是用的形容词是庄则栋像水晶般的晶莹。
回忆已经逝去的半个世纪的时光,记忆还是像洁白的乒乓球那样清晰,我母亲球台旁的一笑,奠定启蒙了我一生热爱乒乓球的人生。那些儿时、少年时和小朋友们、同学们在一起打乒乓球的快乐时光,永远深藏在我美好的记忆珍藏版中。
发表评论 评论 (8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