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则长胶有限使用的动向,恰是石激浪起,一时众说纷纭,各执一词。深恶痛绝者甚至斥之为邪魔外道,恨不能灭之而后快。
应如何看待长胶的使用呢? 乒坛宿将张燮林的一次偶然发现,为世界乒坛百花园平添了一朵奇笆。张燮林、王志良、梁戈亮,葛新爱、陆元盛、蔡振华,黄亮、陈子荷、陈新华,他们将 搓撇挤削挡磕刮,拱弹挑打抽带拉练至炉火纯青,表演的出神入化。正是长胶的使用,让乒乓球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它们像一团火,忽的从地上升起。有时若绵里藏针,有时又飘若柳絮。四两能拨千斤,攻杀举重若轻,长胶的每一板击球无不诠释着对立统一规律的哲理。 长胶还是从刮光板发展起来,说起来它至少可算作直拍反打的前辈呢!
一项丰富了乒乓球技术的宝库,促进了乒乓球运动的发展,为祖国争得了数不清的荣誉,为世界留下无数经典的乒乓球器材怎嘛会引起如此轩然大波呢?
一曰邪魔外道。我说非也!长胶乃是中国人的发现,它的出现虽不像海绵那样为乒坛带来了一场革命。但它的飘、沉、怪,却实实在在地以快、准、狠、变让强者更强,全面地体现着奥林匹克更高、更快、更强的宗旨。乒乓球从单纯的削来削去发展到近台快攻,由点杀又揉进了弧圈技术,原本的推搓拉打丰富为切、挤、摆、撇、带、磕、拱,冲、撕、吊、盖、挑、拧、挂。没有盾坚,何来矛利?长胶为促进世界乒乓球技术的发展功不可没!如果一项运动只有进攻没有防守,或者只有防守没有进攻,它一定会走向灭亡。
二曰二次加工。此种提法,既不严谨,更不科学。何谓二次加工?目前指的是胶皮出厂后球友对它进行了二次工艺处理。在中国最早进行这种探索的是世界冠军梁戈亮,他把在德国几十年听到、看到、悟到的一些东西加以实践。我想这不但完全无可厚非,甚至还应该加以鼓励。为何德国牛博士改进了长胶工艺后可将一块胶皮卖至200元,而我们为何不能进行工艺改革的尝试呢?如果这种所谓的二次加工被移至产品出厂前在工厂进行,和牛博士相比有什嘛不同吗?怎嘛咱们这金牌第一的体育大国却要自贬身份,一定要去承认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园. 另者,老沈还非常奇怪,为何使用反胶的球友在赛场灌胶时弄得气味刺鼻,严重的威胁着许多人的健康被认为是天经地义,长胶改进性能却被认为是大逆不道?
实际上不少厌恶长胶的人真正的原因是自己苦练了多年的基本功实在不忿有时会输给一个刚学球不久的人。我想对这个问题应该一分为二:其一,长胶打法毕竟不是主流,纵观世界乒乓球技术的发展,张燮林虽享有魔术师盛誉,陈新华亦有芭蕾王子美谈,但登堂入室的长胶选手毕竟少之又少。能单打夺冠而归的也就葛新爱一人而已,何况举国体制下本就有论功行赏的潜规则,至少葛的折桂与她在上届比赛中战胜李艾丽莎不无关系。其二,即便一些长胶王可以纵横全国,灭掉许多专业退役高手,但他们也不少次败在现役的少年人拍下和水平一般的业余选手之手。这说明长胶技术有很大的局限性,他们灭掉的也就是退了功力和战术不对的人,仅靠此技术步入巅峰的一定是某些方面天赋特别出众的凤毛麟角之人。
老沈就曾被一位长胶朋友打过11:0,可几年过去啦,那位朋友在我手下想赢下一局都难。老沈一介髦髦老者,尚可取得进步,你们又何必畏难如斯呢?再说咱们旨在享受乒乓快乐之人如果计较胜负如斯岂不是言之凿凿的东西仅是一种标榜?
快、准、狠、变是乒乓球的魅力之所在。正胶以快见长,而反胶和长胶就在变字上作文章。反胶变化旋转,长胶改变着节奏。这才让三尺球台演绎出惊心动魄,荡气回肠的对局来。谁看不到这点,就只能说他乒乓球还未窥门径;谁扼杀了这点,那可真是千古罪人了!
当然老沈并不认为长胶胶皮可以不加约束,既然国际乒联制定了规则,国际乒联对长胶胶皮规定了最高高度和长径比例,咱们每一个生产者和使用长胶的人都要遵照执行。但且不要谈长色变,节外生枝,乱加引申,作茧自缚。
|
发表评论 评论 (12 个评论)
一句话,要不要保留长胶这一打法;长胶打法对乒乓球运动的发展是有利还是阻碍?现在的乒乓掌门人是要扩大乒乓球的受众还是要缩小它?这都取决于规则的具体内容。
制定了规则,我们的赛事组织者、裁判员和运动员就要严格遵守它。而我们的掌权者就更不要完全凭主观臆断,肆意曲解和践踏规则,别出心裁的按照自己的好恶来扭曲规程。难道你们真要做历史的罪人?
一句话,要不要保留长胶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