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如果您注册或者登录本网,则表示您同意本协议内容。

鸣沙月泉

已有 768 次阅读    2013-01-12 22:40

鸣沙月泉

 

秦时明月汉时关,甘肃的敦煌正是丝绸之路的“咽喉锁钥”,当年汉武帝为了彻底断绝匈奴和西羌的通路与联系,捍卫边关和丝绸之路的安全,在河西设置了酒泉、武威、敦煌、张掖四郡,在敦煌一带修筑了长城和烽燧,设置了阳关和玉门关,史称“列四郡,据两关”。玉门关位于敦煌古城的西关,阳关便是在西南,丝绸之路经河西走廊从这两关西出,便是进入新疆的西域了。

说到两关,人们首先记起的便是唐诗中那吟唱了千百年的绝句:“黄沙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是唐人王之的《凉州词》。与之齐名的还有王维的《渭城曲》:“渭城朝雨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后人无疑更多的是从这诗句中引发了幽幽情思,从而使得玉门关与阳关声名远播。

王之的《凉州词》在文学史上有一字之争,首句一作“黄河远上白云间”,至今没有定论。黄河派应属浪漫主义,认为从诗的意境讲,黄河之水天上来,远胜黄沙句之乏味。黄沙派应属现实主义,以为敦煌曾称“沙州”,风播柽柳空前里,月照流沙别一天,何开黄河之远?尽管我读过的《唐诗三百首》等权威选本都是采用“黄河”说,可我到敦煌游过鸣沙山月牙泉之后,改变了过去的看法,以为“黄沙远上白云间”更为传神。

敦煌晴多雨少,年平均降雨量不足40毫米,又西连浩瀚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黑风黄沙是其自然特产。可就在敦煌城南五公里处,大自然造化天成一脉鸣沙山拥抱一弯月牙泉。据《后汉书·郡国志》载:“水有悬泉之神,山有鸣沙之异”,古往今来以“沙漠奇观”著称于世。

鸣沙山东西绵延40余公里,南北跨度约20公里。沙漠拔峰,峰峦危峭,金海涌山,山脊如仞。主峰海拔1715米,相对高度约400多米。从山脚赤手赤足攀登,因海拔高度与脚底松软的双重缘故,爬起来手足并用仍觉如牛负重,气喘吁吁。黄沙金灿灿细如炒面,金沙乘风而起,艳艳的阳光照射着晶莹透亮,一片五彩斑斓在空中纷纷扬扬洒落下来。俗话说上山容易下山难,鸣沙山的妙趣却在下山之乐。从陡峭的山尖就势坐沙御风而下,沙如水泄,风伴沙声,飞沙云起,流沙金鸣,神情飞逸,奔若游龙。回首抬眼望,只见那高高壁挂的沙幕上,清晰地留下一路你人生的痕迹,恰似飞鸿踏雪泥。弯也罢,直也罢,不必过多挂怀在意。只一宿风旋,鸣沙山的一切又回复到千古的浑沌,了无半点开拓的痕迹。一如楚楚动人的处子,婀娜多姿地迎接东方一轮初升的朝阳。

月牙泉是鸣沙山水汪汪的眼睛,也许是因了风沙迷眼,它始终微眯着,如一弯月牙儿,一眨也不眨,就这样清清澈澈地映照着鸣沙山东升西落的红日和阴晴圆缺的银月。月牙泉东西长300余米,南北宽50余米,在这四周的沙漠瀚海里,娴静地躺了几千年,绵历古今,始终是沙不湮泉,水不浊涸,草绿如茵,鱼翔浅底。沙漠甘泉,千古不废,这永远是一个神话,一个不解之谜。

从鸣沙山滑行下来,翻腾抖落钻进口袋衣角里的细沙,鞋袜衣帽穿戴整齐了,坐在月牙泉边的凉亭里,一边喝着酸甜的李广杏子茶,一边静静地对望夕照下的鸣沙山,那一会儿消受的真正是远离尘嚣的神仙日子。一轮血红的落日圆圆地挂在起伏的山巅,当阳的山山岭岭灿灿地闪耀着明媚的金光,背阴的沟壑淡淡地飘浮着轻柔的雾霭。这时,东边山上的月亮也浮上来了,当然没有光泽,像是几笔清淡的水墨勾勒在高远的蓝天。一支支驼队从山坡下缓缓地走过来,走过去,轻风里驼铃叮当叮当,把人们的心绪捎带上,飘过来,荡过去……

 

 

分享 收藏|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

涂鸦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