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的距离
已有 449 次阅读 2013-10-10 22:40朋友的距离
在出版社工作了十余年,编人家的稿,又写稿给人家,来来往往也是一种乐事。与编辑交往多了,个性、情趣相投的,成为了朋友,所谈的内容也就超过了稿事,便谈人生,谈社会,谈世界。同一座城市里的朋友可以打电话,可以聚会,不同城市的朋友就主要靠通信了。
一直很喜爱《新民晚报》“夜光杯”副刊,也一直很爱读戴逸如先生的文章,尤其是他的配画短文,寓意深刻。后来偶然得知他是副刊部资深的编辑,便试着给他寄了篇稿子。没想到几天后真的收到了戴逸如编辑的回信,信上说:稿子收到,读后觉得编造的痕迹太重,情节也似曾相识,落套了。文章不必追求情节的完整,只需摘取生活中的一节,要尽量写得贴近生活。你文笔流畅,但尚显稚嫩,望多读多写,不断进步。读了戴逸如编辑的信,比登了稿子还高兴,那种感觉很难用语言能形容得出。第二篇稿子仍没有用,但依旧收到了戴逸如编辑热情洋溢的信,鼓励我不要灰心,还谈了他写文章的经验。收到第三篇稿子他特地打来长途电话,说文章写得不错,只做了些小的改动,不日即可刊出。后来和戴逸如编辑做了朋友,书信像秋千一样你来我往,但这丝毫不妨碍他退稿,他还真有些铁面无私,不敷衍,不虚伪。有时我们之间也有不同的看法,有些争论,我倒觉得与编辑交往,并不意味着要随人俯仰。一个写文章的人,应该有自己的个性与追求。
那年去上海出差,我事先写信告诉他,到了上海给他打电话。但到了上海却鼓不起勇气来,为什么呢?或许我觉得现在的这种状态最好,这就好比是欣赏一幅油画,隔着一定的距离看起来很美,若凑到鼻子底下,难免就暴露出线条的粗拙。后来戴逸如编辑告诉我,他也几次来北京,也没打电话给我,他和我一样,对见面这样一种形式不很在意。就是这样的一个朋友,每到岁末都会寄一张贺卡给我,总是那一句话:“新年好,盼赐稿。”说得人心里暖融融的。
这样的朋友,在生命的四季里始终不渝地回忆着,记挂着,也使你的生命因此而变得鲜亮。
发表评论 评论 (23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