闹元宵
已有 608 次阅读 2013-02-21 23:14
少小离开观海卫,老大难回。然而昔日乡风在我心中依然如故,家乡多姿多彩地域文化,尤其是闹元宵,更使人魂牵梦绕。
正月十四的晚上,乡下是要舞龙的。正所谓无灯不为节,无龙不算年。百十来个小伙擎着四条巨龙在颖河两岸上下翻滚,锣鼓声中,巨龙戏着龙珠,那舞龙人往往施展出十八般武艺,将龙高高举起,又刷啦啦倒下,直舞得翻江倒海。小孩子们都点着灯笼,用竹杆挑着,模仿着大人的样子舞来舞去,聊以过瘾。乡下舞龙有些讲究,据说孩子多灾多病,只消在那龙肚底下钻上几回,便易养成人;眼睛不好使唤,如若抓住龙须擦擦即可明澈犀利;更有家道中落者,宁受皮肉之苦也甘愿龙尾朝自己身上扫来扫去,以求扫去一身晦气。乡下有四大家性——沈、莫、钱、戎,彼此呐喊助威,看哪方能获胜。戎姓龙舞得最好,过年那些天,我的腰杆也挺得直直的。
正月十五是要放花灯的,家家户户都挂出五彩缤纷的花灯,屋檐下挂的大花灯,小孩们走街串巷提着的龙珠灯、鳌鱼灯,关帝庙里还有一盏走马灯,灯上有踏波过海的“八仙”。无论大人小孩,都在这一年一度五光十色的灯节里分享一份快乐。放“孔明灯”的时候,关帝庙前燃起一堆堆篝火,大家围坐在火旁,看孔明灯从篝火中一下腾空而起,灯下悬着的火箭在半空中点燃,向四面八方乱射,博得孩子们的欢呼雀跃。那年村上有户人家大年夜添了对双胞胎,一连放出二十几个孔明灯,就像夜空中升起了二十几个月亮。
正十六是唱元宵大戏的日子,戏台就搭在关帝庙前的空地上。太阳还没落山,许多人家的孩子便搬着板凳去抢占地盘了。晚上未等开戏,锣鼓声早已闹开了,台下人头攒动,野一些的孩子,则像猴子似的爬到周围的大树上。记得第一次看《赵氏孤儿》,屠岸贾谋害赵盾,在后花园扎了一个草人,与赵盾一样的穿着打扮,草人腹中放一副羊肝,预先把獒犬关起来,饿上几天后出来,将草人赵盾的肚子剥开,让獒犬饱吃一顿,然后又饿几日,再把獒犬放出来。如此反复,待时机成熟放獒犬咬死了赵盾。那时尚小,并不明白那獒犬为什么只认准赵盾。父亲告诉我这是条件反射的原理。后来,我才接触到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原理。其实巴氏的有关条件反射的科学试验,是在我国古代史书的启发下进行的,而《赵氏孤儿》即是我国有关条件反射现象最早的记录,由此说来,看戏不只是看热闹,还能增长知识。
转眼离开乡下几十年了,乡下闹元宵的那些场面,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淡薄下去。直到一年一度的元宵上市的时候,才猛然想起乡下的闹元宵来,却又是那样的遥远和模糊了。
发表评论 评论 (10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