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如果您注册或者登录本网,则表示您同意本协议内容。

埃因霍恩决赛

已有 873 次阅读    2013-01-05 21:32   标签  决赛 

埃因霍恩决赛是一场很有意思的比赛,因为如果你把五场球全部给拆开的话会发现场场球看起来都一样。这大概是选手发挥出最高水平的一种境界:信念始终如一,战术贯彻坚决,于是双方都滴水不漏。最后,狭路相逢勇者胜。
这并不是专业选手的专利——事实上专业里面反而很少出现这种情况,因为人家都是肩负着各种荣誉成绩,心理一般都比较紧张,所以要始终贯彻自己的特长是很难的;反而看咱们业余,没事就打得天花乱坠,还不是没压力的后果。所以我们看四分之一决赛孔令辉打老瓦,两人基本也达到了这个境界,但剖开看的话,第二局和第四局老瓦比较凌乱,第三局则是孔令辉比较毛躁,至于第一和第五局才方显两人最集中之精神状态。再看老瓦半决赛,前面和后面是大大的不同。只有马琳和刘国梁这场球,实在是高手过招,内力耗尽,相当有看头。很多人反对改11分,这点我的观点和沙拉拉比较一致:21分确实太长了,对运动员既是一种煎熬,也让他们容易不重视每个球。但是个人又感觉11分稍微少了点,改个13分似乎比较和谐……当然,这种东西也没必要假设,后面楼主将来个乒联改革大专题,这里也不扯了。
这又是一场打满五局的比赛——四十五届打到决赛局的球实在太多,金泽洙打波尔塞弗、施拉格打普利莫拉茨、瓦尔德内尔打孔令辉马琳,现在决赛刘国梁打马琳又是,而且还打到了24:22,此等激烈程度,放历届奥运会世锦赛决赛中都很少见。
如上所说,每局都差不多,所以我也不需要每局拆开报战况了——你把五场球随便打乱顺序看都差不多。但是,我们都知道,马琳最后是输了,所以总结战事远比汇报战况重要。
首先来个技战术分析:
刘国梁,男,当年23岁,右手直拍正手正胶反手反胶打法,发球好,抢攻凶,近台出色,基本无法退台;
马琳,男,当年19岁,右手直拍两面反胶打法,发球好,抢攻凶,近中台出色,退台死缠烂打能力强。
跟没分析一样,得切中要害。
刘国梁的打法,两个字:变、快。首先刘国梁的发球旋转、相持变线等变化能力相当出色,然后正胶快攻打法,速度很快。大家难道都不知道刘国梁退台基本是摆设?但是,问题就在于,跟刘国梁打球,你根本来不及自己主动退台或逼刘国梁退台,就是因为吃发球被一板抢死,或者速度跟不上就被打死了。当年世界上有三个人打刘国梁是最出彩的,一个是孔令辉——太熟悉了;一个是普利莫拉茨——对于老普,我觉得几乎不吃任何人发球(从老瓦到刘国梁到马琳)是其最牛逼的天分。以上两人算是有些异类,而真正在战术上找到刘国梁弱点的应该是萨姆索诺夫,因为老萨打球有习惯性的主动退台,这样刘国梁就必须接受来自中远台的旋转,这对正胶是相当麻烦的。是以后来采访刘国梁,问他打得最不舒服的人是谁,他说早期是萨姆索诺夫,后来是老瓦;对于孔令辉的话,他是说的“我恐怕这辈子都赢不了”(其实还是赢过)。
马琳呢?首先我不得不说19岁的他几乎还没有形成自己的打法,所以当年的小马哥几乎只有两个特色,一是骗,二是熬。转不转发球骗对手,各种眼花缭乱的相持熬死对方。除此外,你说马琳早年的爆冲,速度力量旋转都只能说是尚可,可能“转”勉强达到了世界水平,速度的话估计还不如闫森,更别说跟刘国梁比,力量的话可能又只比闫森这种级别大——到今天马琳的球力量也不大。
说这么多,其实战术布置是很清晰的:刘国梁要抢攻在前,近台逼死马琳;马琳则要抢冲在前,至少以旋转克制刘国梁的速度。两人力量都不大,可以说,这是一场速度与力量的对抗。
而事实上这场决赛乃至四强的出现一开始就在说明了小球时代的终极归属:速度压制旋转,速度旋转压制力量。
比赛过程之焦灼,那简直是怎一个焦灼了得。首先双方都是一个队的,这样一来两人的发球就基本上被互破了——这点跟两场半决赛截然不同。老瓦和马琳,以及刘国梁对施拉格的时候是完全相反,你吃我的我吃你的,吃得不亦乐乎,最后没办法了,只好都捅长打相持算了。到决赛,马琳熟悉刘国梁刘国梁也熟悉马琳,结果两人都控制得很短,最后摆来摆去,一方出现高球被另一方打死。看着好像马琳出高球的情况多些,实际上两人差不多,只是因为马琳一抢刘国梁没法退台,所以直接抢死;而刘国梁抢打起来后马琳则玩出了很多花样,光放高球就有三四个的样子,所以局面上看着被动——马琳打球局面被动的情况太多了,所以他自己估计也习惯了。只是现在是决赛,大家都紧张,反而防守的一方显得轻松些,这也是为什么马琳能在先败一举的情况下连翻两局。这种情况很像打削球选手,防守的一方容易慢热。
第四局很关键,也是马琳的遗憾——前几个球看着还是马琳得势又得分的,眼看着领先拿下了就是世锦赛冠军了,没想到刘国梁到底老道,立刻调整心态,将比分反超。大概实在是马琳看到了奖杯,然后心理出问题了:后面十几年的事实证明,这将不是马琳最后一次这样。
从总的情况来看,刘国梁是取得了战略上的胜利,马琳则获得了战术上的成功。为何?你看马琳抢攻很多球,都被刘国梁很随意的就封堵回去了,有马琳侧身抢拉斜线被刘国梁直接推正手,有马琳侧身抢拉直线被刘国梁正手快带斜线。这说明什么?只能说明老刘对小马哥的线路预判得相当准确,所以在整体上掐死了马琳的抢攻。
然而,马琳却在很多球上得了分,包括刘国梁接高被抢,刘国梁打丢等等,这说明就比赛实况来看,马琳对场上状态的保持还是不错的。虽然老是被打回头,但这就好比长征本身是因为战略错误而造成的被动转移,却仍然在战术上胜利甩开敌人达到了目的地——战略是一点点战术的合成,你施里芬计划得再好,放德皇威廉二世那瞎指挥一通,最后还是个失败。不能说刘国梁打得不好,关键是你还得看对手发挥怎样。总体而言,马琳一路打败萨姆索诺夫、金泽洙、瓦尔德内尔,确实是犹有神助的表现,这个刘国梁也没办法:人家就是状态好怎么了?命苦不能怪**啊!
尤其是最后几个球,都20分以后了,好像是21平,刘国梁发个球,马琳吃发球——这个时候吃发球,简直是给马琳喉咙里生生地塞块切糕,噎死算了。结果轮换马琳发球,擦,刘国梁又吃了!场上比分又变成了22:22。
有时候,比赛就这么神奇。
扣人心弦的最后两分,我们可以从中得出一个重要人生感悟:
关键时刻,一丝的失误经常就会造成灾难性的后果。
是的,最后两个球,全部都是刘国梁上手攻,马琳防,一个不攻,全部推挡,最后防守失误。
随着最后一球的失误,刘国梁激动地倒地大呼咆哮。是的,这场球真的来之不易,在第四局大比分小比分落后的情况下,刘国梁手不软,将比赛拖至决胜局,最后在决胜局坚持积极主动,最后艰难拿下比赛。这确实体现了世界冠军的风采。
哦不,不止是世界冠军,而是大满贯选手的风采!
是的——刘国梁,世界乒坛第三位、男子第二位大满贯选手,就在这一刻诞生。而且他还是有史以来最年轻的一位大满贯选手:99年,年纪23岁!
23岁!!!
这是个英雄辈出的年代,所谓乱世称雄,不问年龄出身,大概就是这个道理。放之于今天,你无法想象19、20岁夺冠(还不是世界杯)23岁大满贯是什么概念。有人常惋惜王励勤马琳王皓的大满贯夭折,在我看来,也算是太平盛世的一种悲哀。风口浪尖,方显英雄本色。二王一马所处的年代,中国队太强了点,大家没有那箭在弦上的压力,反而无缘最后的大满贯——这些问题,我们后面再总结,此处请先暂缓交流。
总结马琳的功败垂成,只能说,问题的关键在于关键时刻保守了。
或曰:死缠烂打的防守不正是马琳得分的一***宝吗?
非也!
世间之事,都必须有个主次。马琳的死缠烂打是其得分的重要法宝,然而,你不能把这玩意儿当做自己取胜思维中的主要方面啊!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要抓主要矛盾,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作为一个进攻性选手,而且还是直拍选手,进攻无论如何都是第一位的。如果你是个削球手,那咱啥都不说了,你防守得分不但不该受到谴责,甚至还要大大表扬,不为别的,因为你本来就是玩这个的。
可是马琳不能抱有这种想法,有了,那就是侥幸心理。作为一个直拍进攻选手,纯进攻都未必能取胜,何况于此等被动防守乎!
除非捡对手失误,但是,你怎么能把自己胜利的最后希望寄托在对手失误身上?
所以马琳败了,败给了另一个更加坚决、求生欲望更强的高手,同时也败给了自己。
分享 收藏|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涂鸦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