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曼彻斯特之战对萨姆索诺夫的球似乎又确实有很大影响,具体则是表现在球风上。
当我们说A对B有影响时,通常都要找出具体的确切的关联,但问题是,我以下的推理均不具备此条件,因为只是A之后,B明显发生变化了的那种,纯属时间前后问题。既如此,两者是否具有关联性亦未为可知,不过大胆假设是没关系的,反正现在假设也不需要负法律的道德的责任,呵呵。
总而言之,我觉得萨姆索诺夫在97年之后球风发生了巨大变化,具体而言是从一般进攻型选手变成了防守进攻型选手:97年前,萨姆索诺夫的球是明显偏向进攻的;97年后,小萨风格几乎是骤变,转而变成了控制型选手,防守反击取代了积极抢拉成为其主要的得分手段。
所以我的想法是这样的:萨姆索诺夫曼彻斯特败给老瓦后,痛定思痛——俺到底哪里出问题了呢?想来想去,实在觉得是因为自己的进攻被老瓦完全的控制了,这样不行呢!再反思以前自己的输球,比如96年输王涛,虽然停电有关系,但还不是自己太二愣了,一点都不沉着冷静,所以以后打球,俺要冷静、冷静、再冷静。可他这么一反思,又反思过头了,最后风格完全转变了。
说这些,确实没有任何直接证据,毕竟咱也没法拉老萨过来亲身说法,不过也绝非空穴来风的想法。首先时间上的分水岭基本就是这时候,因为紧接着98年的时候萨姆索诺夫的风格就已经开始明显偏转,到99年基本上就已经定型。
另外我本人还注意了一个问题和一个细节。一个问题指萨姆索诺夫在退台相持时基本不主动侧身而选择站中间放高球;一个细节是萨姆索诺夫在曼彻斯特后对付吸短球处理的非常厉害——国际乒坛经常吸短的人只有几个,老瓦一个,然后施拉格、马琳。施拉格的短球搞不死他很正常,因为那短球基本上都出台,而马琳的吸短是很厉害的,一般队内都怵,而萨姆索诺夫有n次跟马琳对抗的时候很沉稳地便接过了吸短球,这不得不让我想是不是老瓦在决赛中的那个吸短球的刺激。
当然,空口无凭,我只是提出我的看法,是不是真的、大家信不信就顾不上了。但事实就是,萨姆索诺夫,这个曾经的积极型打法选手,后面逐渐地便成了太极派掌门,这中间究竟发生了什么,我们可能永远都不知道了。
至于对这个转变的评价,我们后面再说,这里先放下,跟进。
老瓦完成了自己的第四个世界大赛男单冠军,这回世界各国名将与其的差距拉得更大了。而谁也没想到,直到今天的2012年,仍然没有人能够超过他的世界大赛单打冠军成绩:奥运冠军一个,世乒赛冠军两个,世界杯冠军一个。双子星刘孔虽然同为大满贯,却比之差一个世乒赛冠军;马琳是数量上唯一超过他的,但小马哥手上的世界杯太多了,分量不够;王皓与老瓦平行,但四个里面没有奥运冠军,又是世界杯三个;王励勤世锦赛成绩斐然,却从未染指奥运会和世界杯冠军;继科夺冠速度神快,却仍然比之少一个世乒赛冠军。
我们期待着这个成绩被打破的时刻。
当然,对当年的人们来说,老瓦是否会再次夺冠仍然是未知之数——这是最令人恐怖的。
事实上,他确实差点再次成功了,就在两年后、三年后,甚至是世界上几乎没有人认为有这个可能的七年后。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