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如果您注册或者登录本网,则表示您同意本协议内容。

介绍一下老的四大高手的技术打法风格——普利莫拉茨、盖亭、塞弗、王涛

已有 6019 次阅读    2012-10-18 17:09   标签  技术  风格  王涛 
普利莫拉茨,欧洲80年代末90年代初打法最后的过渡人物。

过渡什么?

90年代前,欧洲人和中国人的打法是迥然不同的,什么正反手前三板的就不说了,大致而言,欧洲人重实力,中国人重技巧。不管是最早的西多,还是后来的老克、格鲁巴、本格森,再后来的阿佩依伦、林德等,大家都是真本事、实力球,像一座山一以强悍的正反手基本功与对手相持——遗憾的是,咱中国人根本不鸟这套。你能力再强,我实力再弱,吃发球就行了:抢攻面前人人平等。

进入90年代后,欧洲人的打法开始发生明显变化。以瓦尔德内尔、佩尔森为例,两人的打法已经开始朝技术前面、【以及】特长突出转变。特别是瓦尔德内尔,打法已经开始亚洲化。可以说,他们二人是欧洲横拍选手(也可以说是乒乓球选手,反正没什么直拍)打法过渡的关键人物。

再到普利莫拉茨,可以说是欧洲80年代实力打法的最后代表、90年代打法的转变关键人物。

东欧打法的普利莫拉茨和自己的修正主义国家选手前辈们相比少了许多的激情和活力,动作也远没有他们那么潇洒。搞笑的是,你仔细看老普的动作——他老人家打高球的时候都是夹臂的。

但是,老普的打法又是绝对的实力型。其正反手很均衡,没有死角和漏洞,主要得分手段就是相持;与此同时,老普的前三板也很过硬,控制得很严密——说白了老普就像是一个乒乓球机器人,这个球该怎么打,那个球该怎么打,老普就是怎么打的,中规中矩。

当然,特色不是没有。老普的标志动作就三:反手高抛发球(发球的时候好像还半吐舌头)、正手夹臂打球,以及反手相持“砸球”。什么叫砸球?说也说不清,大致就是两人相持反手,对方的球质量不高时普利莫拉茨就能够使劲把来球“摁”下去——“摁”得很爽快。具体的大家看他打球就知道了,我也不多说。这个嘛,只能算特色,算不了什么特长。但即便如此,有特色没多少特长的老普凭借过硬的基本功开始驰骋乒坛并获得了两次世界杯冠军(93年、97年),据说有一次还是连续5个3:0,未丢一局(待考),这个战绩只有一人能压过——没错,那就是著名的瓦尔德内尔在44届曼彻斯特的“梦幻之旅”。

除此外,普利莫拉茨的职业生涯还超长——从1988年汉城打到了2012年伦敦,2002年还打进了世界杯的前四,差点就闯决赛了。老普是欧洲第一个世界杯两冠王,也是卡塔尔公开赛的唯一三连冠(1998、1999、2001,好像是这样,因为貌似卡塔尔公开赛中间停办了一年),其它荣誉也数不胜数。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点我在收看萨格勒布世乒赛时感触最多——萨格勒布是普利莫拉茨的家乡克罗地亚的首都,当时蔡老师说:“在克罗地亚,你迷路了,只要一喊‘普利莫拉茨’,别人就知道你是看乒乓球的。”竞技体育,竞技是手段,体育才是目的。正是有着无数像普利莫拉茨一样的名将,乒乓球运动才得以薪火相传,不断推广下去。

体育是人民的,自由、平等、博爱的精神永存于世!
盖亭出生在美丽而浪漫的西欧大国——法兰西,这里是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发起人顾拜旦先生的家乡,也是一个名符其实的体育大国。作为英国、匈牙利的近邻,法国的乒乓球事业也是很出色的——至少在观众这一块。每每在法国举行乒乓球比赛,那个观众之多实在令人叹为观止。参照47届巴黎世乒赛的壮观景象,不知道的还以为体育馆中间在分钱,或者是希特勒金老二在做演讲,总之几万几万的观众玩似的。

盖亭的成长是很有趣的。据说这哥们7岁的时候就打败了身为家乡乒乓球协会会长的父亲,再大点又成为了全法国的乒乓球明星。1987年,19岁的盖亭在瑞典战胜了东道主选手、也是同样年少成名的瓦尔德内尔,进而名声大噪;90年,他又在欧锦赛上淘汰了瓦尔德内尔。

插一句闲话。我们作为亚洲人、中国人,可能完全不能理解欧锦赛在欧洲人心目中的意义。我可以负责地告诉你,对于欧洲选手来说,欧锦赛至少和世界杯是一个级别的,甚至有些选手会看得更重。这里面有很多原因,一是欧洲人长期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作祟(再说人家巴掌大的地方又有那么多国家,像个小世界),二是世界杯商业性质太浓,欧锦赛和世锦赛一样比较有荣耀性质——像咱们的亚锦赛……不说了。瓦尔德内尔92年便完成了乒乓球历史上的第一次大满贯行为,但直到1996年夺得欧锦赛单打冠军时才感慨自己“终于觉得圆满了”,由此可见盖亭当年在欧锦赛上能击败老瓦对乒坛的震动有多大。
盖亭的打法,是很有趣的。我对其的总结是:“横拍近台快带弧圈球打法”。

何谓“横拍近台快带弧圈球打法”?可以说到目前为止我还没见过一个横拍选手的近台正手速度能超过盖亭,直拍也很少见。但论速度,直板快攻和马琳的近台技术可能强于盖亭,但问题是,盖哥几乎百分之五十左右的正手球都能弄出这样的速度,而更牛的在于,他的球都是有弧线的!

从动作上讲,盖亭的正手球基本都是一个技术:快带。但问题是,这门基本技术在他手上却完全变成了另一种感觉。众所周知,快带技术一般用于机会球过渡,风险比较高,要求手法精细。而我们亲爱的盖亭先生用实践向世人证明了一点:只要肯下功夫,神马特殊技术都能转变为一般技术。看盖亭打球就一个字:爽!爽在哪?一气呵成,毫不拖泥带水。

标准的“盖式进攻”是这样的:盖亭发一板极长,只要对方接出台,盖亭便立刻在高点击球快带拉弧圈,一板接一板,一板比一板快,甚至还能控制落点变化,最后搞死对方;或者接发球盖亭搓一板,对方回搓长,进入上面模式。

标准的“盖式防守”是这样的:被对方上手,于是自己主动退台反手放高球,放得很轻,滑着拍走,这样的球容易让对方打失误;或者放几板便侧身强行拉回头——而且根据我所看的视频,几乎所有这些回头都是滑板拉斜线,拉直线的比较少。

总体而言,盖亭的反手时很渣的,能爆冲爆甩,但没什么稳定性;其正手的威力是巨大的,虽然没什么力量,但是很黏人,总是顺着旋转来。当然,最重要的是一个字——快。有时候满场都只看到球在近台飞速地被盖亭制造弧线,来不及看对方是怎么接球的。正是凭着这种打法,盖亭开始傲视群雄,一步步走上自己运动生涯的顶峰。
不过出来混终究是要还的,盖亭让老瓦栽了几跟头,老瓦却让他摔得更惨。

1991年千叶世乒赛,瓦尔德内尔盖亭相遇,结果老瓦艰难取胜;
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两人决赛对阵,结果老瓦轻松零封盖亭;
1994年欧锦赛(疑似92年,待考),老瓦再胜盖亭;
1995年天津世乒赛(团体),老瓦再再胜盖亭;
1997年曼彻斯特世乒赛,老瓦再次零封盖亭。

瓦尔德内尔有个这样的脾气:你不让我爽,我就让你更不爽。比如说盖亭,91年前次次赢老瓦,91年后次次输;比如说普利莫拉茨,94年前也基本是次次赢老瓦,94年后大部分是输;再比如塞弗,95年前也次次赢老瓦,95年后也基本全输;然后是萨姆索诺夫,97年前基本没输老瓦,曼彻斯特后到改打球为止连输世乒赛、世界杯、奥运会三大赛事。最典型的案例莫过于刘国梁,2000年前六连胜,2000年后三连败,而且一次比一次输得惨:1:2、0:2、0:3。其余像波尔、马琳,好不容易在当打之年没伤病之类的参加了雅典奥运会,却又双双败给了38岁高龄的老瓦。感觉上帝创造瓦尔德内尔出来就是为了恶心人的——这不是贬义,相反却是最高的赞扬。在老瓦漫长的职业生涯中几乎每个顶级高手都要经过他的考研,老瓦就像一颗炼金石一样检验着欧亚两边一代又一代的选手们,有些人自以为通过了检验,却最终还是死于老人之手;而有些人则幸运地为了老瓦考官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虽然是以击败这位考官为代价,这里面就有许多我们熟悉的人,比如孔令辉,比如柳承敏。

话又说回来,历史多次证明打得好不如抽得好,我是说——抽签。

93年哥德堡世乒赛,老瓦主场作战,结果被另一个人给踢出了决赛,而这个人,便是我们即将介绍的另一位乒坛悍将——塞弗。

说盖亭则必讲塞弗,讲塞弗则必说盖亭,两人就像一黑一白的海尔兄弟一样——遗憾的是,塞弗永远是那个白皮肤的海尔弟弟,因为几乎所有的荣耀,都属于黑皮肤的那个哥哥;有趣的是,塞弗也正好比盖亭小1岁,是真的弟弟。

OK,让我们来看看塞弗先生的光辉奋斗史吧!
塞弗身上有许多块标签,首先是不讲理打法代表,然后是表演赛大师,然后是比利时老将、名将,然后是激情型选手,然后是中国人的好徒弟……一个选手的标签越多,就说明其在观众心中的分量越大。塞弗,就是这么一个人。

塞弗来自盖亭故乡法国的北边——比利时,历史上这两个国家曾经无数次分分合合,最后终于在拿破仑战争后成为了两个独立国家,但操统一语言的比利时(法语为比利时三种官方语言之一,不知道塞弗讲什么话)的内政外交显然受到法国的巨大影响。不知是不是巧合,塞弗的人生轨迹也因为盖亭而发生了巨大变化。

1993年42届哥德堡世乒赛,塞弗2:3饮恨输于盖亭;次年世界杯,塞弗再次2:3败给对方。这两次比赛是塞弗唯一的两次闯入世界三大赛事决赛,两次却都同败于一人之手,此等悲剧,恐只有当年李富荣输庄则栋、蔡振华输郭跃华能媲美。撇开有让球问题的这两次,马琳两败王励勤、王皓三输张继科似乎要更悲剧,但这两人好歹还是混到了世界冠军的。而塞弗职业生涯的巅峰则在1994年欧锦赛,他一路凯歌进入决赛,最后大胜瓦尔德内尔;而一年前的哥德堡,也是他在半决赛打败了老瓦,为盖亭扫清了最大的威胁——很难想象老瓦若是进了决赛,盖亭还能有那么潇洒地击球?不假设了。

塞弗和盖亭二人并称为“不讲理”打法的开山鼻祖。何谓不讲理打法?盖亭不讲理在于其超快速度和超级使用正手:咱反手弱,好,全部正手,大不了跑死自己。是的,盖亭最后还是跑死自己了——这种打法显而易见地伤身体,所以94年世界杯夺冠后盖亭基本就干一件事:养病,因为腰子受伤严重。换你跑那么快的步打那么快的球腰子也准出问题。但幸运的是,盖亭虽然只闪烁了几年,却成为了当时距大满贯最近的一位运动员,也是迄今为止欧洲选手中三大赛事成绩最好的一位(奥运亚军、世锦赛冠军、世界杯冠军)——当然,除了老瓦。

那么塞弗呢?
塞弗的不讲理在于其打球章法凌乱,什么动作都能出手,而且还真什么动作都能赢球。

比如塞弗的绝技——抢拉半出台球。众所周知,半出台球是最贼的球,你球很短我可以回摆,很长我可以上手拉,最恶心的就是半出台不出台,老是令人犹豫,倒胃口得很。然而,塞弗先生确实拉半出台球的专家,因为在塞哥的心中一直坚信着一点:半出台,那肯定是出台的;既然肯定是出台的,那我就直接拉。靠,事实证明只要你专门练这个,坚定这一信念,那真是一拉一个准。老瓦最喜欢发半出台球恶心人的,结果遇到塞弗就萎了,被拉死一堆,输象极其难看,像个业余;大家再看塞弗21世纪几场经典比赛,比如04年总决赛对王励勤,08年还是哪年的一场公开赛对萨姆索诺夫,那家伙,还是那么凶悍。多年过去了,塞弗的这手绝技仍然能驰骋乒坛——开玩笑,没两下子咱就不是名将了。

除此外,塞弗还擅长在各种情况下打各种球,比如对方拉高调,到马琳王励勤那可能是上升点防一板,到塞弗这就不存在过渡这个概念了——直接拍,到正手正手拍,到反手反手拍。管你神马加转不转之类的,我都拍。塞弗的拍是个什么概念呢?那就是拍苍蝇的动作,感觉他恨不得要把拍子飞出去砸死球以及对方。什么叫不讲理?把塞弗牵出来溜溜你就知道了。

除此外塞弗打球还是很用脑子的,不像盖亭那么单调。当然,不是说盖亭不用脑子,关键是盖哥球速太快,基本来不及动脑,打完这板球动作就得跟上,不然球就已经过来了。塞弗打球变化是很多的,而且也敢于创新,比如改大球后他老人家还“老汉吃春药”地给自己添加了一门反手反拉技术,虽然效果渣得很,但老人家还是那么胆子大,中台左右挥着拍子就是一板,也不管你上不上——怎么样,没辙了吧?
每次说塞弗,我朝总要大肆宣传另一个人,那就是塞弗在比利时的教练王大勇,然后说是王大勇怎么怎么英明,于是为塞弗的成功做出了多么多么巨大的贡献。类似的案例还有老瓦15岁来上海呆了两个多月,波尔跟许增才一个俱乐部打球受了多少多少启发等。对于中国的“帮助”,我个人觉得绝对有,但没那么神奇,关键还在于运动员个人,不然90年代欧洲那么多高手,接受中国教育的也就这几个,剩下没接受的不还是照样牛逼?再说了,很难判断老瓦来中国那两个月对他影响有多大,何况一起来的林德咋就没有发迹那么好呢?不是我否定中国人对他们帮助的重要,只是有些宣传把这些帮助说得神乎其神,好像没有中国人就没有老瓦没有塞弗没有波尔了一样,这种话永远是最恶心的,不想多说。

事实是,王大勇去比利时执教也没有太多什么崇高的思想——那会儿蔡指导还去意大利当了教头,大家都是呆国内不知道干嘛了才出去的,混得好的早就留队了,就这么简单。但是,我们其实很多时候没必要去追问一个人做事的出发点是什么,关键看他做出来的结果和事情的意义。比如王大勇,管他为什么要选择去比利时,但我只知道,在塞弗每次比赛的时候总有那么一个中国人模样的人坐在指导的位置上认真地观看着,陪塞弗哭,和塞弗笑,同他一起分享所有的失败与荣耀。这就是王大勇,一个跨越国界的尽心尽职的好教练,就这么简单。

有时候乒乓球给人的感动不限于运动员最后一球的那一刻,虽然我承认那一刻我被感动得最多。当王大勇拍着比赛失利的塞弗肩膀时,孔令辉悉尼奥运亲吻国旗时,当老瓦雅典奥运离场向观众席扔出行李包时,当佩尔森北京奥运铜牌之战拉伤大腿而倒地接受治疗时的,当王皓站在亚军席上朝伦敦所有观众敬礼时……所有这些时刻,体育的精神真正震撼到了每一个喜欢这项运动的朋友,没有他们,我们只是在进行一项不断重复的肌肉骨骼机械运动;而有了他们,我们才真正体会到自己在用心地运动着,在运动中感受到自己所进行的这项运动的真正灵魂!
和盖亭不同,塞弗的职业生涯要长很多,长到现在还在打。倒不是他跟王励勤一样铁打的身体,因为几次我都在看他出场时听解说(疑似杨影同学)提到了其拉伤之类的。但问题是,塞弗就像个老顽童,从来都不显老,因为有他的地方总能有乒乓球的快乐。

乒坛上打花样球最精彩的人就那么几个,郭跃华陈新华,大塞弗小塞弗——根据经验,一般两兄弟都打球,弟弟总比哥哥打得好,比如老瓦和他哥哥,刘国梁和哥哥刘国栋。塞弗就例外了,他弟弟也是国家队的一员,不过名气远小于哥哥,而且长一副流氓样,第一次看我还以为是塞弗所在俱乐部的老板。每每打到山穷水尽的时候塞弗就会主动邀请对手和自己打表演球,而且花样还很多,放高球自然不用说了,转圈也经常见,最搞笑的是07年世界杯的时候和柳承敏打,最后实在打不动了,竟和柳承敏换拍子,然后我们便看到了手拿日直的塞弗和抓横拍的柳承敏比赛的场景。大家都喜欢塞弗,如果你愿意多去了解他的话,一定也能从中得到不少欢乐。

94年以后塞弗就和诸多名将一样主要打酱油了,最好成绩是03年世界杯四强。欧洲人打球一般一阵子过了就没了,所以我们经常能看到一支吓死人不偿命的“欧洲老管家酱油团”,这里面包括有酱油一号佩尔森,二号普利莫拉茨,三号塞弗,还有已经退出的瓦尔德内尔、盖亭、罗斯科夫,新加入的施拉格、格林卡、科贝尔、斯米尔诺夫,以及正在逐渐转型的萨姆索诺夫乃至波尔等。各个都是明星级人物,各个都在世界乒坛上有过自己的一席之地,但由于欧洲选手青黄不接,所以十几甚至几十年过去了,他们还在征战着。

许多人从小看这些家伙看到大,又有许多人在从小看着他们,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分享 收藏|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5 个评论)

涂鸦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