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如果您注册或者登录本网,则表示您同意本协议内容。

男子乒坛24年回顾:名将、比赛、格局、风格与其他……

已有 1801 次阅读    2012-10-10 15:12   标签名将  男子  风格 
1988年,乒乓球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年,因为就是这年,乒乓球项目进入了奥运项目。

说来也有趣,作为一项诞生于20年代的运动,乒乓球在奥运会体制外足足游荡了六十年。以前我也不理解为何会这样,但后来慢慢的我便有所领悟。奥运会传达的是“更高、更快、更强”的体育精神,而乒乓球运动,貌似不太符合这一主题。

更高?放高球还是?
更快?快攻?欧洲人很讨厌的(奥运会毕竟是他们开的店子)。
更强?算是挨点边了。

这些倒是虚的,但如果我们参考一下奥运后最早的那些项目时就会有疑问了。以下是1896年第一届现代(这两个字别丢了)奥运会(雅典)的比赛项目:
田径、游泳、举重、射击、自行车、古典式摔跤、体操、击剑和网球。

注意,最后一项,网球——熟悉乒乓球历史的人都知道,这项运动后来稍稍发展了一下,随后便成了乒乓球。

上面说这么多,其实等于没说,因为LZ并没有、也不知道为何乒乓球没能列入奥运会项目,而且这一没列,就是六十年。个人认为可能是人们认为传承体育精神的项目应该更需要体力而不是技巧,网球所需要的体力显然多些。至于射击,虽然技巧性也很高,但毕竟是和田径什么的一样是咱们老祖宗就学会了的,丢不得——原始人就靠跑步和射击来养活自己、逃避猛兽,那时候,是不需要乒乓球的。

历史回顾到此结束,不扯了。
奥运会之前,乒乓球界有另外两大重要比赛:世锦赛与世界杯。世锦赛是最早的乒乓球国际大赛,起于1926年,最开始是1年一届,59年后改为2年一届。所以早期世乒赛上经常有什么几冠王几冠王的,比如匈牙利的巴纳,就是男单五冠王——你或许会觉得他很牛,当然,事实上他也很牛,但完全不能与后来的乒坛相比较,不信你换做两年一届试试?

其次是世界杯,男子世界杯是1980年开始举办,1年一届。世界杯和世锦赛的最大不同就在于参赛人员的限制。所谓世界锦标赛,就是稍微有点水平有点排名的都能去参加,所以每次世乒赛正式选手就有几百号,还有几百号资格赛选手,即水平比较差,只能过去先和跟自己水平差不多的厮杀一阵,然后几百人里脱颖出几十个和正式参赛选手同台较量。不出意外的话这群人主要是打酱油的,比如正式选手生怕和高手提前对阵,而资格赛选手一听到自己和老瓦啊王励勤啊马琳啥能分一组的话则高兴得要死,因为他们会认为自己有机会和这些人打一次比赛,回去可以吹吹牛——咱好歹跟谁谁谁上过!不过现实比较残酷,他们大部分第一轮就拜拜了,没多少机会干下一轮,遇见高手。

世界杯就不一样了。每年世界杯参赛的选手只有十几个,一般是每个洲的洲际冠军,然后世界排名前几位(6位吧),再然后是上届冠军,再然后是几个外卡的,最后可能加一个主办方东道主国家的选手。这群人,除了什么非洲美洲代表和东道主方代表外一般都很强,拿外卡的选手也一般是有几把刷子的,比如04年的外卡就是给的老瓦和朱世赫(貌似还有一个,忘了),这些人都是在乒乓球界有了自己地位的人,所以外卡啥的也不是一般人搞得到的
一般而言,世乒赛在专业选手中的分量是很重的,特别是男单冠军,被誉为“王冠上的宝石”,代表乒乓球界最高水平——女的最高水平肯定不如男的,这点没什么好怀疑的。至于世界杯,虽说也算是世界大赛,但分量的话……以下文字来自49届萨格勒布世乒赛男单决赛时王涛和蔡猛的一段聊天记录,纯凭记忆,记忆错了别怪我。

那场比赛本来是刘国梁和蔡猛一起点评的,第三局后刘国梁说要去“感受场上气氛”,于是王涛便接替了他。当蔡猛问及马琳的大赛成绩时,王涛说:

“马琳虽然也拿过世界杯,但毕竟在专业领域,世界杯不怎么入流……”

原话肯定不是这样,但意思就这样。同样,在43届巴黎世乒赛决赛的时候,点评的一个老家伙(不记得是谁了)就说世乒赛男单冠军是“王冠上的宝石”,欧亚选手竞相争夺,互不相让。作为业余,我们有些同志会认为世界杯分量和世乒赛差不多,其实很多都是因为世界杯打起来很好看。它比世乒赛好看是肯定的,因为1年一届和2年一届,哪个压力大,大家都清楚。压力之下,出手当然不果断了。如果马琳世乒赛发挥能有世界杯的百分之七十估计也不会三次亚军,而格林卡这种漏洞明显的选手世界杯能两次闯入决赛,也实在是超水平发挥的结果——看他世乒赛和奥运会的出色糟糕表现就可以对比。

然而,88年开始,一项4年一届的比赛——奥运会进入了人们的视眼,从此,连世乒赛都显得黯然失色了。

说白了就是物以稀为贵,什么国家荣誉啥的其实比较扯:世乒赛难道就不是国家荣誉?咱们要是把世乒赛也改成4年一届或者玩大点来个8年一届,看你奥运会能比不?就这样,锣鼓喧天、鞭炮齐鸣下,乒乓球界终于进入了三大赛事阶段。
88年的时候,国际男乒格局是这样的:

团体项目上,中国与瑞典双雄并立。自81年起到88年,中瑞双方次次在世乒赛男团决赛中相遇,完全没有别的国家插手入的缝。这一阶段,中国优势明显,瑞典基本一败再败,成就了我国男团四连冠(36、37、38、39届)的黄金王朝。

单打上,中国也是一路凯旋高歌,郭跃华36、37两届蝉联冠军,江嘉良38、39两届蝉联冠军,同样没欧洲日本韩国等什么事。唯有世界杯,毕竟一年一届,不大好垄断,所以80年到88年中国人“只”拿了八届比赛里的六届,其余两个分别被匈牙利选手克兰帕尔和瑞典选手阿佩依伦夺走。

本时期算是乒乓球界弧圈球技术的成型时期,不论是欧洲式的大刀阔斧弧圈打法——代表人物即克兰帕尔和阿佩依伦,还是亚洲中国式的中近台小弧圈打法——代表人物,直拍反胶郭跃华,无疑都为现在乒乓球界的弧圈球技术起了开创作用。除此外,中国式近台颗粒胶快攻打法也愈加成熟,从最早的容国团庄则栋那种简陋的打法到后来江嘉良陈龙灿一类,近台快攻也变得越来越快、准、狠了。

唯一有些倒退的是削球技术。曾经叱咤风云的直拍两面削球打法(梁戈亮)已经基本灭绝,横拍削球也越打越没了生气。自从日本人发明了弧圈球后,乒乓球界已经越来越趋向进攻型打法——以前也不能说不是,但早期的欧洲乒乓球技术就经常是边削边攻,你看当年我国第一个世界冠军容国团和西多的比赛就可以看出。到80年代前后,一般高手都是完全进攻,要么拉弧圈,要么快打,削球就很少用到了。
88年,恰好是一个微妙的时间。

虽然中国人垄断了世界乒坛一个时代,但我们的危机已经在逐渐到来:1986年汉城亚运会,江嘉良败于一个18岁韩国选手之手;87年新德里世乒赛,江嘉良险胜一个22岁的欧洲运动员才获得冠军。作为中国男乒无可置疑的领军人物,江嘉良这两次比赛的表现实在不怎么令人满意,而88年的时候,他也已经有24岁高龄了。

和欧洲人不同,和现在的中国乒乓球运动员不同,过去中国队选手能打到24岁已经是相当大岁数了。这一则因为我们的打法比较精细,需要较快的反应速度,二则我们那时只有单面打法,基本没横拍,直拍横打还没出世,所以对步法要求比较高,老了就打不动了——不要忘了,21世纪刘国梁同志退役的时候也才25岁。24岁的江嘉良能否顶得住新时代的冲击,我们难以想象。

当年参赛的中国选手还有许增才、陈龙灿,但很难想象如果江老大玩不好的话他们能担当起重任——结果表明他们确实担不起。

除此外,世界各国都存在着新老交替的现象。当时国外乒乓球界的元老级人物大多处于老骥伏枥状态,克兰帕尔、阿佩依伦、格鲁巴(波兰人)、本格森(瑞典人)等等等等一大批的选手年纪都一大把了,他们大多是70年代就开始厮杀的名将,88年的时候确实老了。

那么,当年的新星都有谁呢?
中国方面有两个选手比较显眼:一个是来自天津的选手,名叫马文革,1968年出生,打法比较新颖,横拍两面弧圈打法——这打法放欧洲是一抓一大把,或者说一抓基本全是,但放中国就是抓一个少一个,因为在崇尚快攻的中国,正胶长胶等是主流,直拍是主流。当年中国队最牛逼的横拍选手是滕义,结果是横拍正手正胶反手反胶。马文革的出现,似乎在预示着中国男乒打法的转变。

还有一哥们,来自八一队,名叫王涛,1966年出生。王涛是个怪人,其一怪在他只有一米六的身高,却打起了横拍;其二在于王涛打法,正手反胶反手生胶,完全不退台,不知道的以为他是个直板快攻;其三在于王涛的肚子——在他身上,貌似没有“发福”这个概念,因为别人有些退役了发福发出来都估计没王涛不退役的肚子大。理论上这身材怎么也不像职业运动员,但王涛不但是,而且打得很好。

但是88年以前,两人都没有多少展示的机会。

马文革参加过39届世乒赛,没他什么事;至于王涛,多年来都在八一队打酱油,很久以后才进国家队。所以汉城奥运什么的跟他们是没什么关系的。

欧洲,一个65年出生名叫瓦尔德内尔的人出现在了世人面前。瓦尔德内尔从小有许多偶像,第一个是他哥哥,那是他乒乓球界的领路人,不过遗憾的是,在虐自己弟弟很多次后,瓦哥哥还在打低水平比赛,而弟弟则进了瑞典国家队。除此外,瓦尔德内尔最崇拜的运动员有俩:一个是郭跃华,一个是克兰帕尔。

或许这个孩子此时就立志要成为耸立欧亚的大人物——郭跃华是中国打法的代表,克兰帕尔是欧洲打法的代表。历史证明,他做到了,而且超越了所有人,成为了乒乓球界的一个神话,不过那是很多年后,本帖邻近结尾的时候的事情。

在此之前,老瓦和别的欧洲选手一样,在欧洲成长,参加世界各地的比赛。

但与别的黄头发伙伴不同的是,瓦尔德内尔的发球和小球技术精妙得令人瞠目,甚至连小球届的绝顶高手——中国人都有点觉得自愧不如。

相比于其成绩,瓦尔德内尔对世界乒坛的更重大贡献在于技术上和精神上。技术上,指的是横板直握。

神马是横板直握呢?一般爱好者估计都懂,但总有不懂的入门朋友,那么就请高手们耐着心思听我讲一讲。横拍抓拍的时候就是一个“八”字手型,这种握拍法对拉对攻还可以,发球就很死了。而瓦尔德内尔则创造性地发明了横拍直握,即发球的时候只用食指和大拇指夹拍,其余手指头放开而不是握住拍柄,这种办法就使得发球的时候能更灵活的运用手腕,从而制造更多的旋转。

如果没有横拍直握,那直拍打法可能到现在还不至于这么没落,因为直拍发球天生就强于横拍。而现在横拍也能发好球了,对拉又比直拍强,则直板的发展就渐行渐颓了。

后人为纪念瓦尔德内尔,故有时称横拍直握的发球为“瓦式发球”——能以名字命名打法的,貌似乒乓球界只有他这么一个。

除此外,瓦尔德内尔的速度也超过了一般弧圈球打法,仅次于近台快攻,这一切都向世人预示着,一个超级boss即将诞生。

87年世乒赛只是一次预演,尽管他83年便闯入了世界杯决赛,那年,他才18岁。87年,瓦尔德内尔挑翻了一群高手低手,最后在决赛饮恨输给江嘉良。当时他发着烧,但状态却很好。虽然大比分1:2落后,但第四局已经20:16领先。然而,他还是被江嘉良翻盘,最后1:3输掉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次世乒赛,第二次大赛决赛。当时他懊悔地说:“我很遗憾,这或许是我人生中唯一一次决赛,因为本格森等都只进过一次决赛……”

亲爱的小瓦,你不用担心这个,因为在世界大赛的战场上,你将总计进入9次决赛,外加4次半决赛。噢sorry,你现在还不知道,那就去接着休息吧!

另外瑞典队还有一个更为高大的小伙子也在刻苦训练着,他比瓦尔德内尔小1岁,名叫佩尔森。佩尔森的打法比较保守,仍然是欧洲实力型,正反手均衡,力量很大,特别是反手很牛逼。不过88年前他也没什么上场机会,瓦哥虽然只比他大一岁,但83年就上了男团决赛阵容;佩弟弟混了很多年才混进国家队主力。佩尔森的握拍很奇特,具体我无法描述,大家可以注意他食指的位置——反正看起来像个业余的,恐怕这也是他老是混不进主队的原因之一哦。

瑞典队还有一叫林德的哥们,也还不错。

韩国队,前面讲过的那个在86年汉城赢江嘉良的那个小子,刘南奎,68年出生,左手日直单面反胶打法,步法很快,打球比较灵活,斗志顽强,除此之外似乎没什么可以称道的。

另一个韩国小伙叫金泽洙,88年的时候不知道在干嘛,打法和刘南奎一样,右手日直单面拉打法,除了脑子不如刘南奎精怪之外其余差不多。金泽洙之于刘南奎,恰如佩尔森之于瓦尔德内尔——后来这两对新人的发展轨迹也差不多,令人唏嘘不已啊!

其它方面,欧洲人的更新速度是很慢的,暂时还没什么人涌现出来,所以汉城奥运还没开打,大家也大致能猜出结果来的。

入围的人都猜的差不多,只是获奖和名次的顺序都基本猜错了。
汉城奥运会,说爆冷也不冷,这是相对于前八而言的。本届奥运会前八进来的都是新老各路高手,其中老的如克兰帕尔、江嘉良(虽然年纪不大)、林德、金琦泽,这个金琦泽是韩国的一选手,资料不多,只知道是右手日直单面生胶,疑似混了很多年,不过名气不大;新的包括瓦尔德内尔、佩尔森、刘南奎,还有一个无名氏,我到现在还不知道是谁,跟克兰帕尔对的。不管此人为何方神圣,前面的7个里面除了金琦泽外进前八都算正常,问题是,随后进前四的情况就比较淡腾了。

江嘉良输给林德,无名氏输给克兰帕尔,瓦尔德内尔输给金琦泽,佩尔森输给刘南奎。

除了无名氏那个外,只能说剩下三对的结果都是爆冷。

林德在瑞典队里面是最弱小的一个主力,金琦泽本人就算是个无名氏,刘南奎的话,虽然不错,但佩尔森的打法正好是两面大力量弧圈球,专抓他这种打法。本次比赛我们再次见证了韩国人主场作战精神力量的伟大,两韩国选手又一路凯歌杀入决赛,然后刘南奎战胜了金琦泽,获得乒乓球世界的第一个奥运会男单冠军。

可以说,汉城奥运会正是20世纪末国际乒坛格局的一个重要分水岭,中国队三人无一进入前四,两人倒在前八;而欧洲人也占据了前四中的两席——总之一句话,不管是韩国人还是欧洲人,总之就不是你中国人。

且来说说克兰帕尔这个老妖精。

克兰帕尔来自曾经垄断乒乓球这项运动的匈牙利队。此翁年轻的时候可以说是完全吃喝嫖赌,无恶不作类型,但打球却有神一般的天赋。然而,悲剧的是他成长于修正主义的匈牙利人民民主共和国,匈修当局不满克兰帕尔的生活习惯,于是在他壮年时禁赛了很多年——如果那些年克兰帕尔能参加国际赛事的话,说不定能让瓦尔德内尔后来的神话提前上演也不一定。因为他的职业生涯超长,从70年代一直打到90年代,前面还有一段时间的禁赛。此等悲剧不得不让我们再次铭记一个教训:体育精神,是不能被强权所亵渎的。

普遍观点认为:克兰帕尔是70年代就打90年代的球。这个评价是相当之高的,原因在于他在距今40年前便已经开始两面弧圈打法,除了动作还有些怪异外基本上已具备现代意义的弧圈球技术。遗憾的是,克兰帕尔的天才并没有引导出历史的变革,当年的国际乒坛也没有积极效仿其技术,所以于己于人,他也只能算是一个世外高人般的悲情英雄。

88年汉城奥运,也最终成为了其最后的谢幕。
(未完待续)
分享 收藏|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4 个评论)

涂鸦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