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如果您注册或者登录本网,则表示您同意本协议内容。

郑方德:数十年如一日活跃在乒乓球教学一线

已有 489 次阅读    2019-12-02 09:07

转自网络

近日,本报记者在河南濮阳采访了坚守乒乓球事业半个世纪的80岁乒乓球教育者、热爱这项运动的孩子们、支持乒乓球事业发展的当地g1o1v1和体育主管部门负责人……本报今起刊发系列报道,介绍一位执着的乒球教练、一所普通的基层体校、一座具有乒乓球底色的城市。

每天早上6点半,80岁的郑方德会准时吹响起床哨,然后带着中国乒协(濮阳)乒乓球实验学校的50多个队员做徒手操。早饭后,一天的文化课学习与训练日程随之开始。每天,郑方德要带着队员进行5小时左右的训练课。虽已耄耋,但他的身手依旧矫健。他给大队员做发多球练习时,小队员围拢在一旁学习,而且不时鼓掌,尽管郑方德对记者说鼓掌就有些生分了,但脸上仍流露出被人崇拜的喜悦。晚8点,结束了一天的文化课、训练课,他继续守着队员们练书法或上自习,直到晚上10点熄灯,才结束一天的忙碌。

有人说,我这个岁数还在干,事业心太强。其实,这已经成为我的生活方式,不干反而不适应。就这样,郑方德几十年如一日地泡在球馆里,不仅坚持在一线带训练,还以馆为家,与队员同吃同住,关照着他们的生活。如此亲力亲为,不仅因为他是这所乒乓球学校的大当家,更源于他的乒乓球信仰,他想许给孩子们更好的未来。

一张小小的球台,不仅是乒乓球翻飞的舞台,还是孩子们的思想启蒙之地,更孕育着伟大的人生理想。这方寸间的天地,也是郑方德的试验田。他喜欢挑战,他格外惜才,他期盼着孩子们成长成材。

他是善于钻研的乒乓球教练

郑方德从聊城师院中文系毕业后,成为河南濮阳范县的一名教师,之后,从初中开始与乒乓球结缘的他动了教授乒乓球、为国家培养乒乓球人才的心思。我一向对自己要求严格,教书时是教学骨干。转到体育,我也要找个有竞争力、有绝对标准的项目来做,思来想去,乒乓球是智能项目,比较好。面对不务正业的质疑,郑方德认定自己能有所作为,我搞乒乓球,我就对这个项目负责任,我要带出世界冠军,我有这份自信。

郑方德的目标也在他的坚守中得以实现。他在范县培养出的队员刘伟7次夺得世界冠军。这背后付出了多少汗水与泪水恐怕只有他和刘伟最清楚。时隔多年,刘伟依旧感慨:我有今天的一切,得益于郑老师对我6年的培养。我获得的一块块奖牌背后凝结着郑老师的心血。我在范县度过了童年,木头做成的球台、挥着铁拍……至今历历在目,乡情师恩终生难忘。

不只是刘伟,高绍林、周雨、夏易正、郑诗畅等都是郑方德培养出的名将,他先后向国家队输送了13名运动员。世界冠军、全国冠军、河南省冠军……乒校办公室的一面墙上满是各级各类比赛的奖杯。与此同时,乒校的队员并不局限于被输送到专业队,还有更多人考取了北京大学、郑州大学、天津体院、武汉体院等高校。郑方德曾被授予世界冠军启蒙训练奖、全国业余体育训练先进工作者、全国体育系统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如今他曾经的学生已有500多人接过接力棒,成为国内外各乒乓球学校、俱乐部的教练。在半个世纪的乒乓球教学过程中,郑方德摸索出独到的技术特长,从直板横打到下蹲式发球,他根据每个队员的特点因材施教,为他们量身打造训练方案。

这是由毛主席在《矛盾论》和《实践论》中谈主要矛盾问题引领出来的一套训练方法。经过反复思考,我找到了乒乓球项目的主要矛盾是速度和旋转,要狠抓速度和旋转。实践证明这个矛盾抓对了。我形成了一套自己的训练方法,从1970年底一直沿用到现在,并不断增加新内容。实践也证明这套方法非常容易出成绩,同时节约了大量时间。郑方德还根据当前最新的乒乓球规则和乒乓球发展不断更新和拓展技术特色。

善于统计的郑方德还探索出一个关键问题:乒乓球技术从学会到熟练技巧,成为得分手段,要经历多少板呢?他的答案是100万板。也就是说如果一天练一小时,需要三年时间。有了数字做支撑,队员们更加清楚持之以恒、用心专一、循序渐进、点滴积累的重要性。

他是孩子们的人生导师

打乒乓球和写毛笔字也能融会贯通?在涉猎广泛的郑方德的字典里没有不可能……

濮阳乒校的一大特色便是乒乓球与毛笔字的融合。球馆里放着书桌、砚台、毛笔,队员们在球台上写毛笔字,让这里成为独一无二的乒校。训练馆的入口旁是郑方德写字的书桌,旁边还有个放着《中国书法》《篆书小字典》等书籍的小书柜。郑方德写得一手漂亮的小楷,字如其人,开张大气、雅致温润。

郑方德喜欢钻研,也喜欢做试验。他有时打会儿球然后回到桌前写字,他发现这样写起来很顺、很轻松,于是开始研究两者的联系,结果发现两者有很多相似方面,更能相互促进。写字和打球都是三角肌是主动肌。我就是因为经常写小楷字这块肌肉比一般人发达,所以手臂才能悬得住,这对打球也很有好处。乒乓球和书法不仅在动作发力等技法方面相近而互补,也符合哲学的对立统一规律。写字形式上看练的是肢体,实际上是在练脑,意念练字、意念练球都特别重要。让郑方德颇有成就感的是一些队员写字时间很短,却已经渐入佳境,写得很漂亮。他希望队员们能够培养这样一个伴随终身的爱好。

写字是郑方德让队员们接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一个途径。教师出身的他十分重视文化教育,或者说是人生教育。乒校的重点是解决学习和训练的矛盾。外出比赛,他都让队员们带上课本,由他给大家讲课,语文、英语都是郑方德擅长的课程。郑方德还曾用三个月的时间让队员们在训练之余背诵精选的一百首唐诗。

把郑方德视为人生伯乐的周雨目前是国家乒乓球队的一员,他曾多次获得全国冠军及国际比赛冠军。在他的回忆中,在乒校的7年时光十分快乐。郑校长不仅教我们打球,更教我们做人,他在各个方面给了我很多指点。他的人生故事非常励志,他经历了各种苦难,但一直都是勇敢面对。我在乒校经历了很多感动,很多磨砺。

他是乒乓球事业的坚守者

周雨2000年至2007年在濮阳乒校学习时正值乒校最鼎盛时期,那时候训练馆两层、114张球台、300多个学员一起打球的景象让周雨记忆深刻。然而这一切都是郑方德从零开始一点点积累起来的。

1972年,郑方德在范县一中建起了乒乓球班,由于没有固定的场地,训练就成了打游击,哪里有空地就把球台搬到哪儿。我有时候一个肩上挎一个球台,自己一人搬两个球台,到处搬,但是不管怎样要先搞起来。后来才有了自己的乒乓球馆,长28米、宽22米,放了11张球台,就这样搞起来的。当记者跟随郑方德回到1975年在当时的体育场北侧建起的乒乓球馆时,郑方德感慨万千。如今回忆起当年的情景,虽然苦但也有甜,从郑方德开心的笑里便可知一二。

郑方德是出了名的惜才。家庭困难的队员一律不收学费,为运动队经常贴补上自己的工资在他看来都是小事,大事是他要想尽办法给孩子们创造更好的条件。于是他开始养蜜蜂、养土元,卖钱贴补运动队的开销。不懂养蜂没关系,郑方德就寻遍各大书店寻找养蜂秘籍《蜂箱与蜜蜂》一书。养土元,没有经验可供借鉴,他就自己摸索。既然孵化土元籽是难题,郑方德就估计好湿度和温度,一直守在一旁,前几天几乎都不能睡觉。我很有毅力,就这样坚持了25天,同一个时间全孵化了,成功了,一下子赚了不少钱。我把这个方法教给别人,他们也孵化出来了。说到这儿,郑方德笑得开怀。

正是郑方德始终如一的坚守,才有了当年队员们回忆中每天训练后喝蜂蜜的情景。而让周雨至今难忘的是郑方德给予的家人一样的关怀。郑方德经常骑着车到市场买他爱吃的猪蹄,给他做喜欢吃的菜。郑方德给予队员的关爱、倾注的心血比对自己的儿女还要多,好在儿女们很懂他。如果碰上他认为好的队员,他眼睛都是亮的。郑方德的女儿郑宏如是说,我父亲是个高人,同时也是意志坚强的人,他的坚强已经成为一种信仰。而在女儿郑力眼中,郑方德是个极其执着的人,一辈子只干一件事,当年郑方德阑尾炎穿孔出院后第一件事就是拿起球板走进训练馆,便是最好的佐证。

尽管历经艰辛,但是乒乓球早已融入郑方德的血液,成为他的信仰。我将一直坚守培养乒乓球后备人才的初心。我也给自己提出一个命题,给濮阳乒乓球留下更多宝贵遗产。

分享 收藏|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

涂鸦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