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如果您注册或者登录本网,则表示您同意本协议内容。

王励勤:乒坛“常青树”的秘诀

已有 130 次阅读    2019-09-15 10:46

转自北京孟大夫

中国乒协副主席,第13届全国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委员,国际乒联运动委员会委员。职业生涯中他获得16个世界冠军头衔,被称为世乒赛之王(2001年、2005年、2007年世乒赛),与王皓、马琳一起开创了中国男子乒乓二王一马的辉煌时代。

王励勤家的柜子里,珍藏着一块白海绵,上面标记着生产日期、批号以及他的名字。现在这款白海绵,早已绝迹。那是王励勤反手第一次改技术时,红双喜为他量身定做的。

无论是红双喜的白海绵,还是红双喜狂飚王底板,都记录着王励勤30年乒乓生涯中,一次次遭遇低谷后爬起,重新上路的过程。

王励勤的球风,是干脆利落、力大无比的;他对待乒乓的态度,是坚决的、执着的;但他的心思,又有着上海男人独特的细腻和缜密。

变则通、通则久,这是他能成为中国乒坛常青树的原因。

冠军 不那么简单

6岁打球,13岁进上海队,15岁进国家队,王励勤的父母,怎么也没想到,那个原本要被送去学钢琴的儿子,会成长为乒乓世界冠军。

1996年第一届国际乒联职业巡回赛年终总决赛,王励勤一鸣惊人。他和阎森这对菜鸟组合,摘取男双金牌,当时,亚特兰大奥运会男双冠军孔令辉、刘国梁,巴塞罗那奥运会男双冠军王涛、吕林先后出局。

不过,王励勤在国乒的第一阶段职业生涯,起起伏伏,波动较大。在当时国乒团队中,他是被球迷既坚信过又质疑过的选手,也曾被主教练蔡振华劈头盖脸当众批评过。如今回忆起来,王励勤承认,自己当初也是年少轻狂年轻时的我,既在意外界的看法,又特别固执己见。不太能接受别人的意见,有点排斥。

2000年,王励勤22岁,他开始学会调整自己,也愿意跟教练敞开心扉。王励勤说,悉尼奥运会男双冠军,是他整个职业生涯记忆最深的时刻。当时我和阎森战胜了刘国梁和孔令辉,难度可想而知,这个奥运冠军,让我对今后的职业发展更有信心了。夺冠后,这个1.85米的小伙子站在场边泪流满面,酣畅淋漓地宣泄着自己的情绪。的确,这是一个里程碑式的冠军,2001年大阪世乒赛,王励勤终于夺得了梦寐以求的男单冠军。

王励勤的母亲曾自豪地对媒体说:王励勤的名字是我取的,王者归来,励精图治,天道酬勤。

变通 从器材入手

然而,成为王者的道路上,充满了重重的困难。2001年到2003年之间,他再次陷入起起伏伏之中。

2003年巴黎世乒赛,男单84,被球迷寄予厚望的王励勤手握四个赛点,却鬼使神差地连续两个正手扣杀打出界外,3:4,被奥地利选手施拉格翻盘,最终施拉格战胜韩国选手朱世赫捧走了圣·勃莱德杯。

究竟该如何突破自己的打法?如何解决技术上的难点?王励勤坦言,当时自己的思路进入一个混乱期。在同教练员、老运动员和老领导沟通后,王励勤决定,首先在器材上做一些改变。有些运动员崇拜谁,就去用谁的拍子。比如我是横拍两面弧圈,马文革和孔令辉都是这个打法,但我认为自己的打法还是同他们有区别的。我没有用他们的拍子,感觉还是不太适应。他想寻找一个唯有自己才能驾驭的拍子。

2003年,王励勤开始尝试用红双喜的底板,当时队里主力绝大部分用的都是进口底板,王励勤成了国乒男队主力中吃螃蟹的人。

球迷给王励勤取了个大力的绰号,因为他身高臂长,击球力大无比,似欧洲球员。我喜欢偏硬的球拍,因为我力气大,这样击球的后劲会很足。当然,前提是要真正掌握球拍,因为力量大了之后,速度也快了,不容易控制。他跟红双喜科研人员说:我的拍子,既要保持它的威胁性,又要便于控制。

在还没有套胶的时代,王励勤是队里有名的灌胶小能手,他粘的胶皮,工工整整、服服帖帖,很多队友会在赛前请他帮忙灌胶。从中可以看出,心思细腻的王励勤,对器材的要求很高,也很懂器材。在决定使用红双喜底板前,红双喜楼总(楼世和)看出了王励勤忐忑的心情,跟他说:你思想上放下包袱,我们一定为你量身定做。

于是,红双喜为王励勤量身定做的狂飚王诞生了。还记得以前,在一次比赛中,王励勤的底板出现了一个严重的质量问题,由于他过于专注,竟没有觉察到,赛后教练才发现底板坏了。由于用的是进口底板,身边没有品牌技术人员维修,他只能拿出备用拍,完成之后的比赛。自从用了红双喜的器材,技术人员如影随形,为他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顺手不顺手、软硬度是否合适,都能在第一时间帮他解决。

变化 跟得上时代

2005年在家门口的上海世乒赛,王励勤终于第二次夺得世乒赛男单冠军,宣告王者归来。一时间,狂飚王在球迷中走俏,球迷奔走相告,这款底板成为当年红双喜销量最佳的产品之一。

至此,王励勤对于手中的武器更有底气了。以至他敢在赛前一周换新的备用球拍,而这通常是国乒队员赛前的大忌。因为即便是备用拍,他身边还有红双喜技术人员保驾护航,第一时间能同他一起对比新旧拍子的特性,并及时做出调整。一般人不愿意用备用拍,但是我还好。因为如果发现这个拍子达不到我的想法,我就会果断换拍。否则比赛中会为了换还是不换这个问题而纠结。换掉了之后,自己起码从器材上先放下了,然后从主观上想办法去调动自己。

王励勤直到36岁才退役,但其实,他的30年乒乓生涯,正是国际乒联改革最频繁的年代,不少球员因此提前退役,为何他没有被历史的变革所淘汰?

首先是球的变化,从38毫米到40毫米,球的重量增加了,速度和旋转都相对变慢了。其次是有机胶水被无机胶水替代,降低了击球质量。王励勤坦言:的确有不适应的过程,但人家变,我也要变。只有创新,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他在技术人员的帮助下,一点点打磨器材,以适应球的变化。他还在技术上,同教练员讨论,不断完善自己的打法。30年的乒乓生涯,王励勤共获得16个世界冠军头衔,无愧于中国乒坛常青树的称号。

牵挂 寄语后来人

王励勤退役已经6年了,但他从未离开过乒乓工作的岗位。他先后担任上海队教练、市乒羽中心主任、上海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如今是中国乒协副主席、上海市体育局竞体处处长,管的项目更多了,但对于乒乓的牵挂,是最特别的。

年轻时的习惯,没有变。每次到基层球队,他先拿小队员的球拍看一下,关心一下使用的是什么套胶,是不是符合队员的特点,是不是符合当今乒乓球的发展趋势。每周他都保持健身,一如他刚进国家队时那样,为了弥补身材瘦弱的缺陷,狠练力量。每次陪伴许昕征战国际大赛前,王励勤依然像个兄长一般,同他促膝长谈。

在今年的布达佩斯世乒赛上,许昕为国乒取得开门红,率先拿下混双金牌,对东京奥运会新增的混双项目备战有重大意义。在许昕眼里,王励勤永远是那个陪伴他左右的力哥。尽管王励勤现在上海市体育局担任部门领导,但他认为,现在的运动员,所处的环境和我们当年不一样,所以要用一种能够让他接受的方式去沟通。他需要一个更加坚定的理由,让自己坚持下去。我需要做的是,帮助他找到这个理由

    王励勤曾经是这么坚定地一次次走上最高领奖台的,如今这也是他对下一代年轻运动员的期望。他对许昕说:在运动员的黄金年龄段中,你究竟想要什么?你必须认定一个目标,然后去思考,通过哪些方法达到目标,哪些路径去实现目标。真正能够改变你命运的人,其实是你自己。
分享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