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如果您注册或者登录本网,则表示您同意本协议内容。

弧圈速成的16个不等式(转)

已有 1173 次阅读  已被 2 位用户收藏  2014-01-03 12:54
马凯旋老师的这篇文章,原刊登于2006年第11期《乒乓世界》,风靡一时,各乒乓球专业网站均有转载。近日我向马老师讨教弧圈技术,承蒙老师不弃,竟然将这篇佳作又做了修订发给我了。这虽然是我这铁杆粉丝的个人福利,但不忍独吞,发出来供大家分享。
   弧圈速成的16个不等式
  马凯旋
    今天说到现代乒乓球进攻技术里最主流的一项– 弧圈球。还是先让我们来点老生常谈:
    自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日本人发明了弧圈球之后,到今天,他已经成为了最重要的进攻技术,即使对削球选手来说也不例外。弧圈球有旋转,制造弧线更好,速度和稳定性兼顾,而且近台、中台、远台都能使用,所以它比快攻技术的适用范围广泛得多。还有一点很关键,我们总是谈速度变化、节奏变化,弧圈球恰恰在这方面比快攻强得多,你可以早点拉,晚点拉,快点拉,慢点拉,甚至拉点儿假弧圈……. 只要你技术水平够,想怎么拉就怎么拉。在高水平的竞技中,应该承认弧圈球比传统的快攻稳定性更好。对业余选手来说,相对而言也是比较容易练、容易见效的。但有一点我要说在前面,希望大家练习时,在不同的侧重点上根据自己的特点有所发挥,这样练出来的弧圈真正是你自己的弧圈,而不是一味的猛冲,也不是只在下降期跟对手乱“兜”一气。
    1.  撞击 + 摩擦 ﹥ 摩擦
    看到这个标题,我们的读者肯定笑了,“怎么还是撞击?”,对,现在弧圈球不同于二三十年前了,今天的乒乓球比赛中,大量出现的是上旋球,比如你拉起来对方平挡,推拨回来的球,拉这种球,讲究“打摩结合”,甚至有“先撞后摩擦”的说法。我个人观点,作为业余选手,如果你稍微有点条件:有一、二年的时间熟悉球性,掌握了最基本的攻球技术,有了一定撞击打球的观念,可以身前击球了,可以在最高点打球了,身体的交换重心有一些基础时,就可以尝试着练习拉弧圈球了。我的思路或许有些老套,但在教学中,我如果碰上个感觉好的小孩子,我会让他练习掌握基本的快攻技术,进而直接快攻(打)一段下旋球,而后再开始练习弧圈球。这样拉出来的弧圈球威胁会更大。当然,一般业余选手未必要采取这种方式。因为练起来有难度。我举这个例子的意思,是想说明撞击式的快攻会为你的建立弧圈球技术起到一个很好的铺垫作用。
   2. 多球 ﹥ 单球
    现在的青年朋友练球,通常都有自己固定的球友圈子。借着这种氛围,最好能互相学着给对方发发多球,这对所有练球的伙伴都有好处。刚上手的时候练一点儿多球,会让你更容易的掌握技术。因为再高水平的单球练习就掌握技术这一点来说都不及多球的高频率的单一重复。中国的乒乓球水平高,会发多球的教练老师很多。自己刚开始不会发,可以去观摩学习一下。如果你和练球的同伴能互相发多球,你们技术提高的基石就非常坚固了,这样练习一个小时比你以前练三、四个小时都管用。因为业余选手打球,经常是打一个钟头,40多分钟花在了捡球上了。我之所以这样的推荐多球练习,绝不是要完全照搬正规军的套路,只是希望大家在单位时间里更快的提高自己的水平。
    练习拉弧圈,第一步最好是拉下旋来球。如果有人发多球最好,为了缓冲效果更好,陪练方可以把球先在自己这方的台面上颠一下,再把下旋球发过去。无需太转,控制好长短,力道,有一点下旋就行。假如不会发多球,只能是陪练方搓球—不能搓的太贼,不能捅着搓,那样过去的球拱,过快,你不好拉。因为这个练习是站位近台的技术,搓过去的球不可太长,否则效果不好。如果你练过快攻,站位比较合理,练习拉弧圈的时候站位稍微往后一点,2、30公分左右,具体视身高而定。拉这板下旋球时的重心要比快攻低,所以你势必要双腿分得开一点,这都是相辅相成的。
    3. 盯球﹥ 看球
     在练习的初期,你就要试着养成一个好习惯– 盯球!你可能会说“我当然要看着球打了”。没错,没有人能不看球就打的,那是瞎掰,肯定要看着球,但保守的说,至少有70-80%的业余爱好者不会“盯球”。盯球的概念是什么?无论陪练方是发多球还是用单球搓,你一定要把眼睛的焦距锁定在对方球拍触球的一刹那。因为你引拍的快慢,动作幅度的大小与对方的来球是直接相关的。我见过很多爱好者,一到拉弧圈时,就摩拳擦掌,准备抡,那是不行的。教科书会告诉你转腰、引拍、沉肩,这都是正确的,但首先别忘了一点,要盯球,这样练你才会觉得事半功倍。
    4. 慢引拍 ﹥ 快引拍
    盯住球了,接下来是“摆手”的问题,或者说引拍。你要判断来球的长短、速度,还要下意识地预估这个球跳到最高点时会在哪儿,会有多高。所以,你要盯球,然后决定引拍的速度和幅度。为什么我要求搓球的人一定要慢、要有缓冲?因为主练方刚开始时有点像上手练常规搓球似的,要慢引拍。
    其实无论弧圈、快攻还是搓球,除非是近台对攻球速非常快,或者打回头的球,通常击球时,引拍的速度都会慢于往前挥动的那一下,否则你的动作协调不了,一定是僵的。只不过快攻时,由于整个节奏快,动作外观上看起来这个“引”和“挥”的节奏差异不是那么明显,大家容易忽略。而到了练弧圈时,这一点是不能忽视的,引拍要慢,慢到恰好合上来球的速度,你的击球节奏就对了。不少人教了很长时间球才跟学生讲节奏问题,我现在一开始就强调节奏。因为业余选手很多是十几甚至二十几岁才开始打球,对语言及逻辑上的理解能力远远高于几岁的小孩子。你肯定练不出小孩子的“童子功”,但你对自己肌肉的控制能力肯定好于小孩子。我认为,先慢下来,反而是好事。等到你练到动作合理,交换重心比较自如了,打球出来点儿节奏了,再快起来,那是真快,而且你会感到快得非常舒服。假如一上来就只求快,不是建立在符合客观实际的快,那是盲目的快,练到最后,你只能跟一个人练球了。为什么?因为你俩打熟了。业余爱好者这种情况很常见,比如这个人可能在某高校是非常好的选手,你在业余段位上可能跟他差两段,三段,但是你俩天天一块打球,一起练的时候,外人看着水平是一样,但你找一个水平跟他差不多的陌生对手打,你会输的一塌糊涂。你只和一个人练的时候,把许多问题都掩盖了。比如某人发球非常好,十个人里九个吃,但到你这儿你不吃了。为什么?你都接半年了,还吃吗?闭着眼睛都知道球到哪儿去。所以,还是那句话,我们不要求大家像王励勤那样练“万人敌”,但是得合理。慢引拍,就是合理的第一步。
    5. 腰髋 ﹥ 肩膀
    业余选手拉弧圈,最容易出现的几个问题是:第一,过于追求旋转;第二,稍微会拉了就要暴它一板;第三,由于意识超前,盯球不够,动作结构上对不上来球的节奏,击球不是太早就是太晚– 太晚,被来球顶住了发不出力,太早,动作做完了,没使上劲,抡了半天动作都快结束了,抡出一百来斤到尾声就剩二十多斤你碰上球了,没用。这时候,你就要注意重心的运用。
    重心怎么用?理论上我们见过很多了,这儿讲点感觉的东西。你根据来球往右后下方摆手的时候,那种感觉是,当你的球拍即将引到最好的位置(即准备迎前挥动的那个时间点),那一刹那,你身体重心的几乎百分之八、九十全要放在右脚,右腿上,拉球时要蹬腿挥拍,不能光抡胳膊。刚开始时,你甚至可以不刻意用力,只是把动作做到一气呵成,就是个好动作。成年人最容易犯的错误是,练三分钟能拉到球了,第四分钟就开始发力,结果一定是在用肩发力。那样打上一年半载,动作改都没法改了,因为你发力的点已定在肩上。为什么我提倡刚开始练弧圈陪练方搓的球要带缓冲,就是要让大家有较充裕的时间去交换重心,先解决放松和对上“点儿”。表面上看,腿,脚是发力的动力,但真正起决定作用的是腰髋,没有腰的承下传上,拉不出高质量的弧圈球。至于下一步球能拉得多转,多快,那是个人能力问题,强求不得。如果没解决好重心交换和引拍的节奏问题,你最后只能和一个人打球。、
     6. 从后向前﹥ 从下往上
     时下的弧圈和二三十年前的弧圈比,一个显著的区别是,从后向前的感觉比以前要多,一般状态下,手臂不要沉的过低,拉球时不要为了追求拉得转而又转,动作的上下运动太多。当然,沉肩,放松还是需要的。触球时的拍形比老式的弧圈要打得开一些,这样容易借力发力,拉出去的球速度快,威胁大,不像以前的弧圈,摩擦的过薄,干转但速度冲力不足。
    7. 大臂跟出﹥ 大臂发力
    练习拉球的时候,刚一开始可以说是半借力、半发力的状态,用上自己三、四成的力就够。主要是体会一起用力,蹬腿,转腰,挥臂– 其实是挥前臂,大臂只是跟着运动,近台时不要用大臂发力,因为我们现在说的是近台技术,练习的是拉下旋球,对方发的多球也好,搓过来的单球也罢,完全属于近台的范畴,我最不希望看到的是球友们用大臂在近台抡着拉,最后肩部都抡伤了,过去的球还即不转也不冲。乒乓球是一项讲究灵巧的运动,不是说你肌肉多发达拉球就有质量。小孩子卧推就推20公斤,可能打出来的球比卧推120公斤的成年人速度还快,力量还大。因为乒乓球需要的是一种合理的爆发力– 我就30斤的力,但我在最好的时间很放松地全打在球上了。你那200多斤有什么用?全没使上,全让肩给顶死了。
    不过拉球时大臂要适当的跟出去,不能夹着大臂打球。有些朋友过多过早地强调收前臂,那样会力量不足,关键是结构上不够合理,动作整体感差。出去的球不顶人。威胁就差多了。
    8. 下降前期≮  最高点
    很多教科书上一说到弧圈球的击球时间,追求的都是最高点,即使拉下旋球也要求拉最高点。在专业的系统训练中,我们会让孩子们练习在上升后期冲杀半出台的下旋球。但对于业余爱好者,我们还是来点实用的:你可以练拉最高点,但你也应该花一点时间练习下降前期拉一板转的弧圈(高吊半高吊)。
    业余比赛,往往更强调球的到台率要高。不像专业选手,我们会说,“这板球软了”,对方还真就是一板反冲。业余比赛不大容易出现这种情况。即使你上手拉球的质量不够高,对方多半还是会处于防守态势。所以,你可以练一板下降前期的“转”弧圈。你也不用过于退后,当然更不用等球回落到几乎台面之下再去“捞”着拉,稍微有点回落时拉就好。这样,第一有助于丰富你日后打球的节奏变化;第二对于你日后的比赛也大有好处。由于训练不够系统,业余选手还原的速度和重心交换的速度都不是很快,步法也不是太好,所以练这板稍微有点回落的拉球,对你会很有帮助:位置不够?步法过不去?时间来不及?这板拉球就派上了用场。或许有人会说:马教练,你也太实用了吧。没办法,我就爱说实话,咱们就练点儿实际的。谁都知道拉最高点好,但业余选手20出头才开始打球,一年以后你让他练习拉上升点后期?除非他极有天分,否则纯粹是害他。
    9.手腕外展 ﹥ 内收
    前面咱们讲的是击球时间,也提到了动作结构的问题。现在我们往深一层来讨论。我希望大家在经过一定时间的练习,动作有了外形和一定的稳定性之后,可能的话解决一下下面要谈到的一个细节,一个相当重要的细节。在准备练习加强出球的力量,突然性之前,需注意一个环节:无论是直板还是横版,引拍时,细化的讲,引拍到快要往前挥动的时候,手腕要有一个外展的动作,这对横板选手尤其重要。这一点只有你拉的慢时才好练。我们要强调的是,不是甩动式的外展!而是在你引拍的过程中,手腕手指渐进式的打开到适当的角度上。不要过早的练习这个细节,否则只能事倍功半。只有引拍、挥动比较熟练了,节奏比较稳定了,击球部位比较稳定了……,再练这个内容。大家看国手的动作很多了,动作节奏都很紧凑,没有人是甩着手腕儿拉球的。只有解决好这个细节,你才能最终把拉球挥拍时的力传到“板头”上。就是说要想把力传到自己的板头上,一定是靠手腕手指。横板靠的是手腕和食指,直板靠什么?食指略微放松,拇指、中指配合发力,特别是中指,往前顶多少,往上摩擦多少,这里面很有讲究。根据来球的不同状态,或者根据你想拉出什么效果的球而定。想更多往前冲?那么顶的成分多,往上的成分少,但一定是个融向前向上一体的综合动作。至于不同的球向上多少、向前多少,没法术语量化,要靠在练习中教练提示,自己实践揣摩。要想找到这种感觉,第一要循序渐进,第二一定是慢引拍练出来的。每一次的拉球动作,希望大家都100%的完成后,再拉下一板。你的动作必须有个完整的过程,还原要充分,出手拉球动作也要充分。不能第一个球摆动100%,挥动80%,为了下板球更快,摆动变成80%,挥动变成了60%......,三板球之后,你出球的效果不问可知。比赛了,再一紧张,再打一次折扣……。为什么业余选手的击球质量不行?很大原因在此。这里有个内在的感觉问题,只有引拍和挥动都是完整的完成,你才能体会到那种连续感。很多人为了追求摆速,忽略了动作的完整性。所以,陪练方的喂球也很关键,比你能掌控的速度快5-10%足矣,不能推着你走,不能“赶”你。
    10. 正正手﹥ 侧身拉
    开始练弧圈,陪练方最好给你正正手的下旋球,而且你一定要先练拉斜线。一方面,这条线容易上手,另外,这条线最易于你体会重心交换。不像侧身那条线,不仅是手腕得充分外展,而且出手前重心全搁在右脚上还不行,左脚还得适当的吃住点劲儿。换句话说,侧身拉对初学者来说没法提供彻底的重心交换的感觉。所以,还是先练正正手。
    如果对方发的多球稳定了,你可以再要求他,发过来的球要刚刚出台,这时候你可以练习拉一板加转,往上摩擦多一点,弧线也稍高一点。再,可以让对方发不太转的球,比之前的球稍高一点,长一点,这时候你练习冲前冲。一定要有对方的手段作保证,你才会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技术,才能练出你所要练的球。假如对方发的球离底线半尺不到,又高又不转,你也没法练。反之,如果刚出台,比较低,即便不转,你都能练习拉加转。业余选手普遍的心态,都希望你给我挡,我侧身狂拉斜线,半个钟头都不嫌累。没用,至少效果并不太好,太盲目。我们还是提倡,练习有点儿目的性,要有的放矢。
    练习可以过渡到对搓,慢搓,搓两板,对方变一板到你正手,你拉斜线。以后,可以练反手位带侧身步法的拉斜线。这板(侧身)斜线,你手腕外展的感觉会多一些,引拍时重心完全交换到右脚的感觉不如在正正手强烈,左脚也要吃住点劲,而且拉时向前的感觉要多于正正手斜线。下面可以练侧身拉直线,站位一定要调整,双脚之间平行感多一些,左脚不能太前插,那容易身后击球。如果能力条件允许,可以练一练正正手直线,纯粹属于引拍时手腕要打开的一条线。我们也可以说这是一种手段– 以正正手直线的练习为手段。但你一定要晚一点儿练,一定要先有斜线基础再练,一定要在能力允许的情况下尝试。
    正正手斜线、正正手直线、侧身斜线、侧身直线,这四条线,我的感觉,难度比较大的是正正手这板直线,对拍形的控制能力要求比较高。但即使你只会拉两条斜线,一样能行,只要有相当的质量,不用练的那么杂,少而精也是一条路。
    11. 连接﹥ 发力
    通过前面的练习,同伴发多球的能力也会好很多,可以给你发些普通上旋球,稍微带点儿摩擦就可以,不要加转,弧线别太高。这时你要注意两点:第一,在近台拉几乎不要拉回落点,全在最高点击球,因为这是上旋球;第二,更强烈的体会带撞击的摩擦那种感觉,挥拍方向是往左前上方,不要过多强调往上挥。板型适当打开,胆子大一点,你现在已经有些控制能力了。见了上旋球就压板型最不可取,练习嘛,怕什么,出界了往回调就是了。触球时打在球体的横断面中心偏上一点儿就可以,千万不能打到中心偏下,那就变成“卷”过去的球了。这个练习身体重心要比练拉下旋高一些,引拍位置也要相应的提高一点。这要靠练习来解决。
    有了两条斜线做基础,你就可以步入对练阶段。搓、推(拨)→拉,有了两种技术的连接了。起初一定要慢一点。甚至你可以就练一板。比如,三个球一组,搓,搓,拉(带侧身)。回不来?拿住球,再来。有了一定的熟练程度了,练习推,推,侧身拉,(横板拨,拨,侧身拉)。如果你觉得三板一组来不及,你甚至可以和同伴说好,一直给一样的球(一般上旋或下旋),你什么时候感觉可以了,就侧身。搓、推、拨时不要加转或发力,完成动作就好,主要是练连接。前面说到的引拍、重心交换都要有,慢慢你就会打出节奏。在此基础上再提高速度。这样练习,看着慢,但效果是实在的。
    12. 变化﹥ 加转
    专业训练有“高低手“的说法。以多球为例,第一个球给下旋,主练方拉起,这时的还原,重心和摆手的位置都要高于拉第一板下旋的位置。因为第二板一定是上旋(当然,打削球另说)。两个球一组。所以,陪练方第二板球喂球时就要模仿直板的推(或拨、挡)过来的球。建议,为了加深对拉下旋来球和上旋来球不同的“高低手”的效果,业余选手不妨这样练:第一板不冲,拉的弧线高一点,慢一点,转一点;第二板撞击多一点,摩擦少一点,动作往前多一点,人为地制造反差,以便充分体会快慢节奏和高低手的不同。不怕慢,就怕断。练的不是第一板球拉的多么转,而练的是连接的变化。
   13. 腰控 ﹥ 手臂
    正手弧圈的范畴里还有几项技术。我想业余选手都看到过,有些人可能尝试着练过。比如挡带弧圈,反拉,中远台对拉。先说反带,从相持转进攻时,业余选手不大可能反冲,所以比较实用的是反带,练习时要注意,最好用多球,业余选手技术稳定性相对差一些,能连续拉出同等速度质量的弧圈有很大难度,多球就可以克服这个困难,反带首先不能拉后手,要以腰带手臂,感觉上是用腰和重心来调节回球的弧线,这样练习首先要建立的就是身前触球的好习惯。板型压一点,但不可过多,这样才能早些接触球,回球才有速度,击球是在上升的中后期,借力中发一点力,当然,练到较高的水平,手腕前臂还可以加一点儿摩擦。如果能力到不了那种水平,借力腰一带,也行。纯粹用手去使用防弧圈技术是非常不可取的。
    反冲(近台),拍形倾斜要比反带多,击球时间为上升中后期,触球时手腕前臂要有加力和摩擦,向前挥动的成分较多,如果练得程度深一点儿,大臂都要跟出去一些,这样回球威胁才大,当然,腰的控制是必不可少的,否则变成了在那儿“挠”。
这就是我们提到过的动作的整体感,前臂手腕在使用这些技术时,与大臂、腰重心分家是不行的,一是防不住,二是连续不好,更别提反拉了!
    14 身体﹥ 胳膊
    中远台对拉。业余选手练时刚开始不宜退得太多。对拉时特别强调身体重心的作用,不是抡胳膊就能练好的。建议还是先多球模拟,喂球时一要长,到底线;二要高,弧线高一点,练起来难度小;三可以加转,因为主练方退至中台,球到了那个位置旋转不会太强烈了,除非陪练方能用多球把球搞得非常转。主练方要调整身体位置,双脚分得开一些,纵向感多一些,重心带动的摆臂幅度要加大,击球时间为高点或下降前期,要充分利用重心带动的惯性把动作做完整,要力争拉得长,转,大臂一定要跟出去,否则拉出去的球没有威胁。我的观察,在国内,业余选手比赛时能打成中台对拉程度的比例很低,所以这项技术可以适当考虑在本人能力够,或打法确实需要的前提下再去练。
    15. 身前交换 ﹥ 肩肘横拉
    掌握了正正手弧圈以后,还可以适当练习两面摆速的连接。这是一个真正体现实力的技术,几乎说是必须要练的。在此之前,可能会有如下情形,反手是用快拨还是快拱,这需要练习者有个取舍,如果你反手感觉好,可以在反手练习了一段快拱以后开始练习摆速。我观察到的实际情况是,使用反手快拨配正手快拉已经很好了。因为快拱+快拉,对业余选手来讲,确实有难度。
    方法仍然是先易后难,可以先打二、三板反手变一板正手,有了感觉后,过渡到定点一边一板。我之所以采用反手多板对正手一板主要是考虑,练习摆速时,存在着重心和板型的两个交换的问题。以横板为例,无论反手快拨还是快拱,动作完成时,如果动作合理,重心会在右脚上(右手为例),这时你要交换到打正手,会是什么感觉呢?感觉右脚向一根轴,脚尖略向右侧垫一下(打反手时一般朝前),站住,支撑,转腰,击球,这些细节的关键在右脚的重心支撑上。我教小孩子练习,甚至会让他在打完反手时右腿膝盖有个向前拱一下的辅助动作,就是为了强调下面的交换。这样,你右脚撑住了,因为站位是左脚偏前的,所以是面朝斜前方的,要打正手了,把右脚尖向右侧稍转一点点就够了。转腰的几乎同时,你一定要用自己的手指手腕在身前,台面上交换拍形,千万不能用肩和肘横向拉拽。结果是球已到了身前,你才开始交换板型。如果你把这两个交换解决好了,摆速就不是问题,否则肯定练不好。为什么刚开始让大家反手拨呢?因为它不像反手快拉快拱身体有点转动,快拨主要就是前后动,动作简单,易于掌握。你甚至可以连续多拍反手,直到自己感觉合适了,再跟同伴说:变,他再变到正手。慢慢熟练后你就可以一边一板了。当你能打到一分钟76板左右,比较自如的时候,你就可以练习不定点了。或者,可以开始练习发球抢拉的连接了。
    16. 转动 ﹥ 上下动
    反手拉弧圈
    A 我想,还是应该从下旋开始,拉下旋。
   反手拉与正手有很大的不同。中国人的反手拉与欧美国家选手的拉法也有不同,这个不同比正手大得多。一般来讲,我们还是站位近台打法的人占绝大多数,另外就是反手技术我们有自己的特点和不足,特别是出台球,欧美选手的力量明显大于中国人。
    开始阶段,陪练方的下旋无需太转,稍短一点儿为好,弧线低一点儿。我的思路是:短、低看上去似乎加大了初学者的难度,但我正是用这种设立几个外界条件来限制练习者的手段促使(难听的讲:逼得他不得不按你的训练思路走)练习者快一点掌握技术。这就是我为什么会对陪练方设定一些要求的原因。低、短,练习者必须下手快,而这正是近台反手拉的首要要求。
    引拍时,仍然是慢引快下手的路子,这个快是相对的,比来球快是标准,比如说,刚开始挥拍节奏约60次/分钟(双方),那个下手快是在这个范围里的,不能拉的时候变成96次/分钟的节奏。站位为基本平行,左脚可以略微偏后,但不可太多。引拍时前臂位置要引的低一点,最好能辅助加上双膝略弯一下,腰部有少许从右向左转动(或者说把内在的力压向左髋里的感觉),手腕要向内转动(外观上看手腕几乎完全拱起,拍头指向自己的身体),刚开始时,触球就是完成动作,挥动方向为右前上方,拉在球体的水平中心线偏下一点,挥动时最好与双膝的发力蹬一起做。要连续,就是要连续,慢,不怕,就怕没有节奏的断断续续,那样很难把自己打放松。反手拉球制造旋转和发力除了有挥动距离做基本保证之外,手腕手指的作用非常之大,我一般是强调使用拇指内侧贴住球拍,发力时,转腰,蹬腿,加速挥动,用拇指手背的合力发力。反手拉弧圈没有了手腕手指(手背)的加速发力,会变得一钱不值。练到后期,一定要有力贯板头的感觉才行。拉球时间为最高点或下降前期。还有个细节,触球时球在球拍上的点,不能用接近自己手指的部分触球,离手指(食指)越近越发不出力,要用球拍纵向的远端接触球。其实正手拉球,发球,都是这个道理。加长力臂嘛!再有就是动作外观的一体化,不能只用手腕甩拉,那样是可以发出力,但没有稳定性。失误太多的技术要摒弃。
    近台快拉 站位基本平行,左脚略偏后一点可以接受。引拍的时候,前臂和手腕有个回摆,形象点说,就像在身前划个小半圆似的,实际上引拍到位时手腕还需要有一内旋的动作,腰部要向左侧压一下,或者说略转向左侧。无论怎么形容,关键只有一个:引拍到最佳位置时,重心的大部是落在左脚上。
    下手时,腿和腰必须协同辅助挥动,重心和挥拍的方向要统一,有个说法:叫同时向同一方向挥动。只有这样,你的动作才能简洁干净,效果到位。拉球时肘部要稳定,可以向外支出少许,切忌挥动时肘部乱翻。反手快拉引拍不能离身体太近,那样会被来球顶住。触球时间为上升后期,拉球的中间偏上部分。横板反手发力是靠前臂手腕、手指手背协同工作,只有这样球拉出去的效果才好。
    有些爱好者反手拉球时重心后坐。由于反手引拍空间小,可能这些朋友为了发力,想多利用蹬腿来辅助,结果变成了过多的上下动.其实近台反手拉时,应该是右髋往左有转、压的运动,目的是交换好重心,这样就可以克服重心在臀部上的错误。
    说到底,还是引拍与交换重心方向要一致。动作肯定是怎么来就怎么去,你蹲着下去的,你一定得向上蹬。由于业余选手挥拍动作不熟练,往往是手腿分离,难免变成手够出去了,臀部还在后面坐着。为此,可以练一点徒手挥拍,注意动作的整体性,所有动作都要跟着重心走,不能分家。学习打乒乓球,掌握动作,我认为,要“先外观后内在 先整体 后细节”。路,要一步一步走,饭,要一口一口吃。道理其实就这么简单。
分享 收藏|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9 个评论)

  • 格李卡 2014-01-03 13:22
    多看几遍,有帮助!
  • UPA 2014-01-03 14:14
    看到马凯旋这几个字就不想看了。以前看乒乓球的教学视频,每个段落丫都上来得瑟几句,得瑟就得瑟呗,还一定要加上这么几句:大家好!我是马凯旋。生怕别人不认识丫的似的。一集里不断的说这句话, 比他妈广告还烦人。广告还有点创意呢,他是一点没有,就一局,大家好,我是马凯旋!一个普通北京队队员下来的,不知道他要得瑟个什么劲。
  • 伊人 2014-01-03 16:49
    好文章,学习了。
  • 纸老虎 2014-01-04 00:43
    老顿哥也转了这篇文章呀,2013-11-02 14:38 @大慧 同学也曾转过了,英雄所见略同!再次学习了……
            马凯旋先生,原北京队队员(系国家队资深教练李晓东指导在北京队的师弟),后曾任乒乓球教练、金棕榈公司(生产乒乓球拍里奥等器材)副总,又去美国发展,在美国执教的学生曾入选美国青年队;因母亲年事已高回国尽孝,被《乒乓世界》杂志特聘为专业技术编辑。马老师在《乒乓世界》杂志上发表的一系列专业文章,被各大论坛广为转载,我个人认为,马老师是最接地气最能指导业余选手提高的一位专家。
  • 老顿 2014-01-04 01:11
    纸老虎: 老顿哥也转了这篇文章呀,2013-11-02 14:38 @大慧 同学也曾转过了,英雄所见略同!再次>
    看来你对马凯旋也很有研究啊
  • 纸老虎 2014-01-04 01:32
    老顿: 看来你对马凯旋也很有研究啊>
    惭愧,那段也是转的,我只是补充过来。技术嘛,需要反复学习,慢慢消化。
  • 满天星 2014-01-04 12:03
    一口吃不了一个胖子!
  • 牧羊人 2014-01-04 17:54
    文章不错;
    石磊的视频比马凯旋讲的更实用。
  • 小美她爸 2014-04-18 16:49
    讲透了,好文章!但是每一个不等式都要靠大量的训练才能作到。乒乓球就是琢磨-》练—》再琢磨的过程中一点一点提高的。如果有正确的指导会更快一些。
涂鸦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