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英十年
2000年,想捡起多年不打的乒乓球想锻炼身体,无意中找到了“三英乒乓球俱乐部”,不想一晃十年,给了我展现了一个丰富多彩的乒乓世界。
“三英”一名来自乒界精英傅其芳、荣国团和姜勇宁,三位文革中被迫害致死,以此怀念。俱乐部李经理曾在北京队工作过,很熟悉乒界,尤其是北京乒界的情况。李经理很敬业,俱乐部人气很旺,营造的氛围也很好,在京城也有一定的名气,场地条件说不上好,但很人性化。如:为了使人少捡球,台子之间除挡板,还拉起更高的线网便是很好的例子。
在三英,首先是锻炼了体魄,记得同去的发小老秦,当时身腰3尺多,最大号的运动裤都穿不进去,打两下球便坐在地下喘粗气,十年间减掉30斤,人瘦了,精神头好了,打起球来虎虎生风,完全变了一个人。二是结识了大量乒界朋友,辐射到各行各业和旅游、摄影、棋牌等各个领域的爱好者,极大的丰富了我的生活。三是俱乐部地处京南宣武区盆儿胡同,有着浓郁的宣南特色。什么是“宣南特色”,感受颇深却说不清楚。我赞成“由于深厚的历史积淀,孕育了独具特色的宣南老北京平民文化”的说法。
“小球厅,大社会”是我对三英的真实感受。开始只是抱着锻炼身体的简单目的打打球,出出汗。慢慢地和周围的人熟悉了,休息时聊聊天,时而一起吃顿饭,侃侃求,逐渐融入了这个群体,融入了 “三英”的宣南文化。前来打球的有各行各业的,我认为,喜欢打乒乓球的人多聪明灵巧。理由也很充分,就是乒乓球本身很小,速度和旋转都非常快,需要身体和脑子的快速反应。的确我接触的这些人在行业中做的也都非常出色。最初印象较深的有称“老大”的出租司机,所谓“老大”只是年纪大,没有别的意思。“老大”的球技一般,基本功也不老好的,但他有着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斗志,经常横扫一大片。现在“老大”退休了,考取了裁判证,身着裁判国服还挺威严。“老魏”在铁路局工作,其特色有“三极”一是年轻时练过体操,身体素质极好;二是热心组织活动、热心帮助人,人缘极好;三是打球姿势极难看,外人看以为不会打球,以至输给老魏的人都很郁闷。其实他的球还是很有特点的,其招牌动作是中远台的反手接球,扭腰提胯,酷似“反弹琵琶”。“丁总”头脑灵活,阅历丰富,360行恨不能干了361行,一直是改革开放的弄潮者。打球起步晚却进步神速,特点是发球好,小球控制也不错。还有一些名人如出身梨园世家、现当红名角谭正岩、杨少鹏也经常来这里打球。当然还有专业的、业余的乒乓高手来打球,使我受益匪浅。俱乐部起码有百十号人,就是通过他们窥视到宣南民风和文化。
俱乐部也有很多乒界元老光顾。如曾任国家男、女队教练,培养出十二个世界冠军的马金豹、培养出乔红和王楠的曾传祥教练;北京女队最为辉煌时期的主教练,后加入“海外军团”,带领新加坡女队打败中国女队的周树森教练等。我还有幸得到过马金豹和周树森指导的真传,现任国家二队、原北京队教练的陈振江经常带着后备小选手到这里交流训练。
2010年,由于场地出租的联合大学解除合同另作他用,俱乐部遗憾的关闭。
发表评论 评论 (16 个评论)
在三英十年,感受颇深,一直想写,就是懒。写完也没看就发了。
刚才一看,很多笔误,如新加坡打败的是国家队,不是北京队等。
最近四处游荡,没有固定场所
三英在我的乒乓生涯中也是一个不可多得、因此不可忘却的俱乐部。
这里活跃着一大批中老年球友。
初次去三英大概得追溯到2002年左右,那时我在大连工作,每年的十一,春节长假回京,都要到三英去打球。
那里的乒乓氛围真好!令人怀念。
记得当时经常交手的球友有:老秦,小丁,光头一板弹,小魏,老魏,王磊,还有现在水平已经很高的雷霆等等、、、、、、
这些人如今在哪里锻炼呢?他们都好吧?
我现在又跑到上海来了,每年回京次数不定,但一般都较短,将来有的三英朋友们的消息,得抽空去看望看望。
三英在我的乒乓生涯中也是一个不可多得、因此不可忘却的俱乐部。
这里活跃着一大批中老年球友。
初>
具体地址在哪里?我回京时,抽空去看看老球友们。